姚 遠 封 進 王曙道 繆春梅 王蕩蕩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 廣西·桂林 541010)
“十四五”期間國家對新型、低碳、環保、節能等工業發展要求提出,新能源汽車得以迅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版54號令于2020年9月實施,放寬對新進入企業研發能力要求,對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汽車產業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加速改變新能源汽車領域特別是新能源乘用車競爭格局。能源挑戰與新技術改革發展,對新能源汽車技術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1]。截止2020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增量連續三年超過100萬輛,呈持續高速增長趨勢,提供了大量新能源汽車方向就職崗位。近年來,廣西依托北部灣港口群,探索建立沿海綠色產業發展體系,打造面向東盟國家級北部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努力形成更高水平、更加高效的國際產業鏈。為了適應新時代背景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對相關技術領域人才培養需求[2],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專業應用型人才”為導向,我校在2017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了多門新能源汽車專業相關課程;同時2020年,教育部批準我校開設新能源汽車工程本科專業。新能源汽車專業“新”在采用非常規車用燃料作為動力源;“新”在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還處在爬坡階段,技術手段在時時革新;“新”在各地高校新能源相關專業也都處在起步階段。在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階段培養新能源汽車專業應用型人才也成為教師在新階段教學過程中需要研究重要課題[3]。
新能源汽車技術相關人員需要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創新型為主復合型人才,傳統講授方式實驗課時較少缺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新一代學生社會經歷相對不足,大多是缺乏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性格,導致學生出現只看不練、分組實驗時偷懶等現象,這嚴重影響動手能力鍛煉和知識攝取。傳統教學模式考核方式單一,不注重課堂互動,學生來不及思考自主學習能力差;不能及時監督學生預習和復習,造成學生學習質量差。
新能源汽車專業與傳統燃油汽車專業不同,“新”在關鍵技術處在研發階段,新能源汽車所用動力源、材料、技術手段等等都在飛速發展和填補空白階段[4]。這就對新能源汽車專業相關教師提出了很大挑戰,實時更新新能源相關發展前沿,保持學習狀態,這對汽車電子技術專任教師培養也提出重大挑戰。如《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技術》這門課中,在2017年講述時并沒有面臨大規模的廢舊蓄電池回收問題。2018年后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進入規模化退役并呈現增長趨勢,預計到2020年累計將超過20萬噸(24.6GWh),梯次利用和動力電池回收勢在必行。應及時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概念和觀點,讓學生增加相關知識儲備。這就對專任教師的知識更新做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經濟市場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是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產業布局主動對接,改善教育結構,拓寬應用型人才發展的重要途徑[5]。
“以賽促教”首先技能競賽是嚴謹,對于設備要求也是嚴格,對教學設施建設也是良好督促。我校搭建如圖1模式“一中心、兩公司、四車隊”為格局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實施“賽學結合、課余創業”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以學科競賽為引領,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其中,大學生方程式電車隊、大學生智能車隊、大學生本田節能車隊都是在新能源汽車知識基礎上讓學生最大限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充分運用。同時,在實行政府關于“1+X”證書制度中新能源汽車作為首批10個試點專業領域之一,在技能考試過程中不僅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也有利于提高其核心競爭力。院校各部門與指導教師綜合研究裁判,調動學生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在比賽中充分展現自己勤奮,迅速提升新能源汽車實踐技能,成為當今時代需要新能源汽車方向人才。

圖1:創新創業平臺分支
“以賽促教”其次以項目驅動方式,將新能源汽車相關競技比賽與相關課程學習、技能培養、社會實踐和崗位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構建“學、練、賽、崗”四位一體新能源汽車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比賽過程中,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將“競賽+課堂”教學模式加入到新能源汽車專業中。我校增設《FSC概論》《方程式賽車零部件測繪實習》等課程,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和創新實踐意識同時,使學生基本知道賽事規章制度、流程、比賽內容,提升學生對后續基礎知識學習興趣,順勢邀請學生加入大學生方程式電車隊進行實踐訓練,并為后續從事相關新能源汽車技術工作、進行科學研究等打下堅實基礎和濃厚興趣,使“以賽促學”和“專業教學”得到完美融合。
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強調應用型和技能性,和專科相比又更具有一定基礎教育和后續發展能力[6,7]。針對傳統考核形式對新形勢下發展趨勢,實踐課程考核方式單一,理論課程、課程實驗和集中實踐等多以報告形式為考核依據,忽略過程考核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試卷、研究報告、論文和實踐作品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成績考核。本校目前大力推廣微助教、雨課堂、智慧樹等多媒體軟件,避免傳統模式下單一PPT講解,通過課堂抽測點名回答問題,增加與學生互動性,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參與性等等,同時可以記錄每次回答成績加重過程考核成績。以學分制鼓勵學生加入方程式賽車車隊等創新創業平臺,從多方面考核完成形式,增加考核方式,促進學生更好融入與學習。
對于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學校,應該對新能源實際發展情況充分認識學習,并將其與本專業培養方案結合,以學校為主體,構建新能源汽車專業培養體系[6]。新能源汽車驅動需要700V以上電壓,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危險系數較高,需要新能源汽車專業在安全防護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這就鼓勵教師改變原有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不斷優化數字化資源,既能有效保持教學效果,又能保證學生安全。我校在沒有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時就定期選派教師去指定機構進行新能源安全防護及技能培訓;我校在課余時間組織我校實驗室人員統一學習安全急救措施等等;同時形成以專業經驗十足骨干教師為專業負責人,建立新能源汽車專業核心團隊,制定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相關課程標準、注重年輕教師培養。為加強對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培養,充分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我校同時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實施辦法,更好促進我校整體師資水平提高。
注重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主要培養方式包括企業研修、企業兼職、企業柔性人才引進、“百博進百企”等等。通過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參與企業技術攻關研發等,這些教師將與企業生產、研發等密切相關一線知識帶到課堂講授上,開闊學生的事業,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實踐教學層次,有助于改進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脫節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在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背景下,在“十四五”發展背景下,在“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發展,是汽車行業發展必經之路。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好地為社會培養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新能源汽車專業發展也是必然趨勢。針對學生技能培養、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創立適合本校學生人才培養目標;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賽活動,注重學習過程考核標準,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學習先進新能源汽車專業相關知識,更好為學生服務;從而培養出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高素質、綜合型人才,以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實現“以賽促學”與“專業教學”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