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宇
《專利法》第五十九條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專利授權、確權和侵權訴訟三個程序均會涉及權利要求的解釋。在授權確權程序中應當采用什么樣的解釋標準,如何準確把握和適用《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以往多有爭論。
最高人民法院自2020 年9 月12 日起發布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授權確權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以下(以下簡稱《規定(一)》)的第二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后所理解的通常含義,界定權利要求的用語。權利要求的用語在說明書及附圖中有明確定義或者說明的,按照其界定。依照前款規定不能界定的,可以結合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采用的技術詞典、技術手冊、工具書、教科書、國家或者行業技術標準等界定。一方面,上述規定位列《規定(一)》中的第二條,彰顯了權利要求的理解在專利授權確權行政程序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上述規定從最高人民法院法釋層面厘清了界定權利要求的用語應當遵循的原則和方法。在專利授權確權實踐中,應先按照該條規定準確地理解和確定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再就權利要求是否具有新穎性、創造性、說明書對權利要求的公開是否充分、權利要求是否得到說明書的支持等法律問題作出判斷。
在(2020)最高法知行終427 號行政判決書中,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于在確權程序中如何解釋權利要求給出了如下裁判觀點:一般而言,權利要求中的技術術語或技術特征的理解首先應當根據說明書及附圖中的記載進行解釋。雖未在說明書中有明確記載,但根據說明書的內容及附圖,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準確理解該技術術語或技術特征的含義的,則應當根據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進行解釋。對于專利確權實務中如何正確理解和遵循《規定(一)》第二條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該案所作出的終審判決及其裁判觀點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涉案專利系名稱為“壓電微型泵”的實用新型專利,筆者作為無效宣告請求方的委托代理人,前后參與了兩次無效宣告請求審查程序、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一審和最高人民法院二審行政訴訟程序。該案中,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第二次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以下簡稱被訴決定),認定涉案專利權利要求5、6 缺乏創造性而宣告全部無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撤銷被訴決定。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二審判決,撤銷一審判決,最終維持被訴決定。該案的被訴決定、一審、二審判決所涉及的焦點問題就在于權利要求用語的界定。
涉案專利與427 號判決相關的權利要求1、4、5、6 如下:
1.一種壓電微型泵,包括殼體(11)、與殼體(11)形成泵體的蓋體(12)、連接在泵體內的支架(13)及壓電振子(14),所述壓電振子(14)位于蓋體(12)與支架(13)之間,且壓電振子(14)與支架(13)之間形成有可變腔體(19),所述殼體(11)與壓電振子(14)之間形成有入口通道(17)和出口通道(18),所述壓電微型泵還包括用于打開和關閉入口通道(17)以控制入口通道(17)與可變腔體(19)之間的連通的第一閥體(15)以及用于打開和關閉出口通道(18)以控制出口通道(18)與可變腔體(19)之間的連通的第二閥體(16),所述第一閥體(15)和第二閥體(16)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架(1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體(15)由彈性材料一體成型制成,所述第一閥體(15)包括安裝在支架(13)上的安裝部(151)、可在內外壓力差及自身彈性回復力的作用下實現開啟和閉合的開閉部(152)以及流通孔(154),所述開閉部(152)通過開啟和閉合來控制入口通道(17)通過流通孔(154)與可變腔體(19)的流通,所述支架(13)還設有容納第一閥體(15)的容納腔(1311)。
……
4.根據權利要求1 所述的一種壓電微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體(15)還包括位于安裝部(151)與開閉部(152)之間且分別與所述安裝部(151)和開閉部(152)相連的腰部(153)。
5.根據權利要求4 所述的一種壓電微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153)的壁厚小于所述開閉部(152)的壁厚。
6.根據權利要求4 所述的一種壓電微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153)的外輪廓為從分別與安裝部(151)和開閉部(152)相連的兩端逐漸向中間凹陷的凹弧狀。
涉案專利涉及魚缸中使用的壓電微型氣泵。相對于涉案專利說明書中記載的背景技術,涉案專利的發明點在于氣泵中所使用的單向氣閥,其通過使閥體由彈性材料一體成型,并對閥體的形狀、壁厚等方面作出改進,從而達到使氣閥靈活開閉并降低開閉噪音的目的。在先無效決定維持有效的權利要求5-6 的附加技術特征均是對閥體上設置的“腰部”的進一步限定。專利說明書中記載:該實施例的所述第一閥體15還包括位于安裝部151 與開閉部152 之間且分別與所述安裝部151 和開閉部152 相連的腰部153,而且所述腰部153 的壁厚小于所述開閉部152 的壁厚。增加腰部153 且腰部153 的壁厚小于所述開閉部152 的壁厚不僅可以便于開閉部152 的打開和閉合,而且具有緩沖吸能作用,開閉部152 在開閉運動過程中向腰部153 傳遞的振動能量在腰部處得到有效的吸收,使振動能量傳遞不易傳遞到支架13 上,從而可以起到進一步的降噪作用;而且該實施例將所述腰部153 設計成其外輪廓為從分別與安裝部151 和開閉部152 相連的兩端逐漸向中間凹陷的凹弧狀,這不僅降低了開閉部152 打開和閉合的阻力,還有利于提高第一閥體15 的疲勞強度。

圖1 涉案專利說明書附圖
針對涉案專利權利要求5-6,無效宣告請求的理由之一是權利要求5-6 相對于證據1 和證據10 的結合不具備創造性。
原專利復審委員會認為,根據證據1 公開內容可知,該專利權利要求5 相對于證據1 的區別主要在于:該專利第一閥體由彈性材料一體成型制成,其安裝部安裝在支架上,其開閉部可在內外壓力差及自身彈性回復力的作用下實現開啟和閉合,第一閥體還包括位于安裝部與開閉部之間且分別與所述安裝部和開閉部相連的腰部,所述腰部的壁厚小于所述開閉部的壁厚。該專利實際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如何設計一種便于開閉且噪音低的止回閥。證據10 公開了一種止回閥,證據10 中止回閥的基部、多個葉片中能夠在內外壓力差及自身彈性回復力的作用下實現開啟和閉合的部位分別相當于該專利的安裝部和開閉部。證據10 中存在厚度減小的凹槽37,同樣能夠起到便于閥體開啟和閉合的功能,公開了特征“所述腰部的壁厚小于所述開閉部的壁厚”。關于權利要求5的腰部特征所實現的緩沖吸能和進一步降噪的功能,在該專利申請日之前,在動作部和靜止部之間設置緩沖吸能的中間部位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客觀認知,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客觀認知到證據10 的凹槽37具備緩沖吸能和進一步降噪的功能。故證據10 給出了將權利要求5 的腰部特征應用于證據1 的啟示,因此,權利要求5 不具備創造性。

圖2 證據10 的附圖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一審判決認為:權利要求5 為從屬權利要求,其直接引用權利要求4,根據權利要求4 中的限定,該專利的腰部位于開閉部與安裝部之間并與二者相連,而權利要求1 則限定了“第一閥體包括安裝在支架上的安裝部、可在內外壓力差及自身彈性回復力的作用下實現開啟和閉合的開閉部以及流通孔”。由此可見,該專利中能夠實現開啟和閉合的部分為開閉部,與上述部分連接的為腰部。同時,結合該專利說明書的相關記載,腰部的作用在于成為緩沖區,吸收開閉部因開啟和閉合振動產生的能量,從而進一步降低噪音。因此,該專利的腰部應當不包括能夠實現開啟和閉合功能的部分。證據10 中,閥元件21 的每個葉片撓性地連接到基部,凹槽37 形成在鄰接閥元件的基部凸緣22 的外側區域,各葉片彼此的分離線延伸到閥元件的基部22 的下游表面的平面。因此,當證據10 的閥元件開啟和閉合時,凹槽37 必然隨著葉片一同運動,其無法作為緩沖區,起到吸收振動能量的作用,無法進一步降低噪音。因此,證據10 的凹槽37 作為葉片的一部分,對應于權利要求5的開閉部,證據10 并未公開權利要求5 的腰部,進而未公開腰部壁厚小于開閉部壁厚這一特征,未給出增設緩沖區域進一步降低噪音的啟示。此外,權利要求5 雖然并未限定開閉部的大小,也未限定腰部的長短,但其明確限定了應當具有實現開啟和閉合功能的開閉部以及與開閉部連接的腰部。因此,該專利的腰部與開閉部顯然是不同的部分。基于前述分析,證據10 的凹槽37 必然隨著葉片一同運動,實現開閉功能,其對應于該專利的開閉部,與實現緩沖吸能的腰部并不相同。退一步講,即使將該專利腰部的一部分理解為具有開閉功能,但其仍須有一部分不承擔開閉功能,才能成為緩沖區,從而吸收振動能量,進一步降低噪音。而證據10 中的凹槽37 顯然均為實現開閉功能的部分,不存在不承擔開閉功能的緩沖區。同時,即使證據10 的閥元件具有降噪的效果,但是該效果并非由緩沖吸能區域所帶來。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遂判決撤銷被訴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二審判決認為:證據10 中公開的閥體凹槽37 是否相當于本專利的“腰部”,是該案爭議的核心問題。
第一,關于該專利權利要求5、6 中“腰部”的解釋。
《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一般而言,權利要求中的技術術語或技術特征的理解首先應當根據說明書及附圖中的記載進行解釋。雖未在說明書中有明確記載,但根據說明書的內容及附圖,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準確理解該技術術語或技術特征的含義的,則應當根據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進行解釋。
該案中,權利要求5 和6 為權利要求4 的從屬權利要求。根據權利要求4 的記載,“所述第一閥體(15)還包括位于安裝部(151)與開閉部(152)之間且分別于所述安裝部(151)和開閉部(152)相連的腰部(153)”。權利要求5 進一步限定“所述腰部(153)的壁厚小于所述開閉部(152)的壁厚”;權利要求6 進一步限定“所述腰部(153)的外輪廓為從分別與安裝部(151)和開閉部(152)相連的兩端逐漸向中間凹陷的凹弧狀”。從上述權利要求中對“腰部”的記載來看,權利要求4 限定了“腰部”的位置位于安裝部和開閉部之間且與二者相連,權利要求5限定了“腰部”的壁厚特征,權利要求6 限定了“腰部”的形狀特征。說明書第[0023]段記載,增加腰部且腰部的壁厚小于所述開閉部的壁厚,不僅可以便于開閉部的打開和閉合,而且具有緩沖吸能作用,開閉部在開閉運動過程中向腰部傳遞的振動能量在腰部處得到有效的吸收,使振動能量不易傳遞到支架上,從而可以起到進一步的降噪作用;腰部設計成外輪廓為從分別與安裝部和開閉部相連的兩端逐漸向中間凹陷的凹弧狀,不僅降低了開閉部打開和閉合的阻力,還有利于提高第一閥體的疲勞強度。從上述記載可知,權利要求5 中限定的“腰部”的功能主要在于便于開閉部開合以及降噪,權利要求6 中限定的“腰部”的功能主要在于便于開合和提高疲勞強度。對此,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合理確定,上述功能是基于閥體由彈性材料一體制成,以及腰部的位置和形狀等特征決定的,開閉部的開口長度可能影響到方便開合的程度,但并不決定是否具備上述功能。同時,該專利權利要求并未限定開閉部的開口的長度,是否具有開口也不是劃分“腰部”和“開閉部”的標準,因此,不能認為“腰部”必須與開閉部功能截然區分、不能包括承擔開閉功能的部分。
第二,關于證據10 中凹槽37 是否相當于該專利的腰部,公開了該專利權利要求5 中的腰部的特征。
證據10 公開了一種止回閥,公開了“閥元件可以由具有適合組合和物理特性的橡膠或其他彈性體一體模制而經濟的制造,該閥元件具有基本,基本固定到限定通道的裝置,基部有一個供流體通過的開口,多個葉片26 固定到閥元件的基部凸緣22 并從其下游突出,每個葉片撓性地連接到基部并且可圍繞其與基部之間的連接線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運動……為了進一步增加葉片和基部22 之間的連接區域的靈活性,每個葉片在鄰接閥元件的基部凸緣22 的區域具有外側凹槽37……通過各個葉片的凹槽相結合而形成在閥元件上的環形凹槽,允許葉片向外移動而不需要任何過大的力……”根據上述記載可知,基部相當于該專利的安裝部,葉片相當于該專利的開閉瓣,各個葉片的組合相當于該專利的開閉部,凹槽37 的功能是便于葉片開合,也即方便實現開閉功能。本領域技術人員均知曉,在該專利申請日之前,在動作部和靜止部之間設置緩沖吸能的中間部位是公知常識。彈性材料本身具有吸能降噪作用,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認識到,該專利“腰部”或者證據10 中的“凹槽”將開閉部與安裝部相隔離,客觀上也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也即,實現降噪功能主要是基于材料本身的性能和腰部的位置、厚度等客觀要素實現的。證據10公開了便于實現開閉功能的凹槽,該凹槽位于實施開閉的葉片和用于固定安裝的基部之間,因此,證據10 公開了該專利權利要求5 中“腰部”的特征,證據10 中的“凹槽”相當于該專利權利要求5 中的“腰部”,也即,證據10 公開了權利要求5 的附加技術特征。基于其給出的技術啟示,在該專利權利要求1-4已經因不具有創造性而被無效的情況下,該專利權利要求5 也不具有創造性。
基于上述認定,最高人民法院遂判決撤銷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原審判決,至此,涉案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要求全部被宣告無效。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規定(一)》)第二條的規定:權利要求的用語在說明書及附圖中有明確定義或者說明的,按照其界定;如果權利要求的用語沒有在說明書及附圖中明確定義或者說明,則應當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后所理解的通常含義,界定權利要求的用語;在按前款規定仍不能界定的情況下,可以結合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采用的技術詞典、技術手冊、工具書等來界定。涉案專利中“腰部”這一用語屬于專利權人的“自造詞”,但其沒有在說明書及附圖中明確定義或者說明,故此時應當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后所理解的通常含義來界定“腰部”。對該案的“腰部”應當采取的正確界定方式,即如最高人民法院在427 號二審判決書中指出的:雖未在說明書中有明確記載,但根據說明書的內容及附圖,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準確理解該技術術語或技術特征的含義的,則應當根據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進行解釋。
具體來說,首先看涉案專利的權利要求書。關于“腰部”特征,權利要求1 限定了第一閥體(15)由彈性材料一體成型制成,權利要求4-5 中限定了:所述第一閥體(15)還包括位于安裝部(151)與開閉部(152)之間且分別與所述安裝部(151)和開閉部(152)相連的腰部(153),所述腰部(153)的壁厚小于所述開閉部(152)的壁厚;再看涉案專利的說明書,說明書中對于腰部在結構上的描述與權利要求1、4-5 中的表述相同,此外則只有關于腰部的功能和效果的記載,即,“增加腰部153 且腰部153 的壁厚小于所述開閉部152 的壁厚不僅可以便于開閉部152 的打開和閉合,而且具有緩沖吸能作用,開閉部152 在開閉運動過程中向腰部153 傳遞的振動能量在腰部處得到有效的吸收,使振動能量傳遞不易傳遞到支架13 上,從而可以起到進一步的降噪作用”。由此可見,涉案專利的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明確描述了腰部的材料、腰部與開閉部和安裝部的位置關系與連接關系,以及腰部壁厚與開閉部壁厚的相對大小關系,而且,說明書中記載的腰部產生的技術效果—“便于開閉部152 的打開和閉合”以及“具有緩沖吸能作用……起到進一步的降噪作用”,均是基于腰部材料本身的性能和腰部與其他部位的位置及厚度關系得出,并不存在有關于腰部是否開口以及開口程度的任何記載。因此,盡管說明書附圖5 中作為示例的腰部沒有完全開口,即說明書附圖5 中所示的腰部為一種包括不承擔開閉功能的部分的腰部,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的整體內容后能夠理解,涉案專利的腰部“具有緩沖吸能作用……起到進一步的降噪作用”,與腰部是否具有開口或是否承擔開閉功能是無關的。因此,根據涉案專利的發明實質可以確定,是否具有開口并不是劃分涉案專利的“腰部”和“開閉部”的標準,故不能認為涉案專利的“腰部”必須與開閉部功能截然區分、不能包括承擔開閉功能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涉案專利中的腰部與開閉部的稱謂不同,且開閉部是功能性特征,兩者的功能應當有所不同,故從表面上看似乎不應將腰部解釋為也可以與開閉部一樣具備開閉功能。然而,即使腰部與開閉部的功能不同,也并不意味著兩者的功能必然不能有重疊。作為由彈性材料與開閉部一體成型的結構,涉案專利的腰部是否也可以具備開閉功能,應當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的內容進行考察,在尊重技術事實的前提下從整體上把握發明實質,在此基礎上對腰部這一用語的含義進行準確界定。涉案專利的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中均未就開口的長度或承擔開閉功能與否來對腰部進行定義或者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后能夠理解,腰部的降噪功能主要是基于其材料本身的性能和腰部的位置、厚度等客觀要素實現的,與腰部是否開口無關。因此,盡管腰部與開閉部的稱謂不同,且說明書附圖還示出“腰部153”有一部分不承擔開閉功能,但不應當據此即片面地作出有悖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合理理解的判斷,即,認為涉案專利的腰部能否實現降噪功能與其是否承擔開閉功能必然有關。該案一審法院認定涉案專利的腰部不承擔開閉功能或須有一部分不承擔開閉功能,而證據10 的凹槽37 承擔開閉功能,故證據10 的凹槽37 不相當于涉案專利的腰部,這一觀點顯然缺乏事實依據。此外,一審法院基于證據10 的凹槽37“承擔開閉功能”的觀點,進而認定“當證據10 的閥元件開啟和閉合時,凹槽37 必然隨著葉片一同運動,其無法作為緩沖區,起到吸收振動能量的作用,無法進一步降低噪音”,這更是脫離了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客觀認知的主觀推測,同樣缺乏事實依據。
綜上,在理解權利要求的“腰部”時,最高人民法院的二審判決立足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視角,以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后所理解的通常含義對涉案專利的“腰部”進行了合理準確的界定,糾正了一審判決作出的“該專利的腰部應當不包括能夠實現開啟和閉合功能的部分”“即使將該專利腰部的一部分理解為具有開閉功能,但其仍須有一部分不承擔開閉功能”的錯誤認定。在此基礎上,鑒于證據10 中公開了凹槽37 的功能為便于葉片開合,而且彈性材料的凹槽37 本身具有吸能降噪作用,即客觀上也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故證據10 中的凹槽37 無論在結構上還是作用上無疑都相當于涉案專利的腰部,因此,證據10 給出了將該腰部技術特征應用于證據1 的啟示。
可見,該案的關鍵在于準確理解權利要求的內容,而其核心問題又在于合理地界定權利要求的某一個用語。最高人民法院427 號判決對權利要求的理解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實踐指引。在專利授權確權案件中,尤其是當權利要求中涉及發明點的用語在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中沒有明確定義或者說明時,應根據《規定(一)》第二條的規定,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合理地界定權利要求的用語,在此基礎上準確地理解和確定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如此,才能對權利要求是否具有新穎性、創造性等法律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