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金州
1935年,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下簡稱“代表團”)在巴黎創辦的《救國報》因刊發《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而觸怒了日本法西斯和蔣介石當局,法國政府迫于外交壓力令其停辦。為了更廣泛地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時擴大中國革命的國際影響,以陳云為核心的代表團,派出原討袁護國軍政府“軍務院”駐歐洲代表吳玉章親赴巴黎,采納了法共的建議,稍加修改中法文報頭,定名為《救國時報》,于“一二九”當日正式出版。此后,吳玉章一直擔任《救國時報》主筆,主持全局工作。至1938年2月10日??毒葒鴷r報》歷時794天,共出版152期(現存144期),被楊靖宇譽為“有此好報紙誠不可多得”。
《救國時報》的創辦與陳云、陳潭秋和吳玉章的貢獻密不可分。當時陳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兼任代表團監察委員會和滿洲問題委員會委員。在1936年底去新疆之前,陳云直接領導了《救國時報》的工作,還以化名“史平”發表了五篇文章,其中以1936年11月15日發表的《革命運動的發展和防止奸細的破壞》一文最為重要。文中陳云熱情贊譽:“在這一抗日救亡運動中,中國共產黨總是站在最前線,共產黨領導著中國工農紅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和追擊,跋涉萬里,北上抗日,還領導著東北義勇軍在冰天雪地中打擊日寇”,認為“在現時條件之下,組織結構愈簡單愈獨立就愈好……按著這些由遠方來的報紙上的指導方針,獨立地去進行革命斗爭。這種做法,反而創造出許多能獨立工作的出色的革命者”。此前,陳云還于10月30日發表《“誠意”和“基本準備”》一文,指出:“東北義勇軍抗日戰爭中,民眾的參加和幫助抗日的行動難道是搗亂嗎?這簡直是不近人情的胡說八道。老實說,中國的抗日戰爭,如果沒有人民積極地在敵人的前后左右參加戰爭的各方面活動與擁護,抗日就不能勝利”。
對于改善《救國時報》的出版技術條件,陳云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通過上海商務印書館為籌建中的《救國時報》巴黎印刷所購買了一套漢字銅模?!?936年3月,銅模果然運到了巴黎。經過大家緊張的籌備,印刷所建立起來了。印刷所的建立,不僅避免了由莫斯科航運紙版常因氣候關系致使報紙有脫期的危險,而且從此擴大了報紙印刷的規模,解決了國內外所需要的發行數量”。為解決出版經費,陳云還將自己撰寫的最早向世界介紹長征的《隨軍西行見聞錄》版權,轉讓給了《救國時報》。

《救國時報》創刊號
陳潭秋在代表團中一直分工負責宣傳和東北工作,也是《救國時報》每期版面的最終定稿人。他組織在莫斯科學習的東北抗日聯軍干部,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救國時報》撰寫了大量文稿,鑒于其中大部分同志文化水平較低,陳潭秋把為《救國時報》撰稿作為抗聯同志文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親自審閱修改他們的文稿,如抗聯第二軍參謀長劉漢興(陳龍)的《史忠恒烈士傳》等。陳潭秋還以自己擔任滿洲省委書記時期的化名孫杰,撰寫了《東北抗聯第四軍介紹》一書,于1936年由救國時報社出版,這是抗聯11個軍在14年抗戰時期出版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軍史。1937年9月18日,陳潭秋以化名“覺民”,在《救國時報》撰文《獄中生活的斷片——“九一八”六周年的回憶》,記述自己和戰友們在哈爾濱獄中進行的抗戰宣傳,號召東北人民“提起精神、振作精神,為自己的身家、為自己的民族打算,如果我們不甘愿當亡國奴,只要每人都抱定反對日本子的決心,齊心一志,將來不怕沒有趕走日本子的那一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救國時報》以大量理論文章、新聞報道和寫真圖片,有力地闡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必然性,介紹了華夏兒女血肉筑成新長城的英雄壯舉。1932年在蔡廷鍇、蔣光鼐率領下喋血殺敵的十九路軍將士、以宋慶齡和“七君子”為代表的救國會抗日群眾、“一二九”愛國青年、令日本資本家哀嘆“紗業前途幾將動搖”的上海日本紗廠罷工工人,以及為全民抗戰奔走呼號募捐聚義的愛國華僑,都是他們的主要報道對象。尤其突出的是關于東北抗日斗爭的報道,共計發表相關文章102篇,還有10余篇詩歌、漫畫、照片等。1935年12月28日,刊發于《救國時報》第4期的《曠古未聞之殘暴,日賊抽東北同胞鮮血》一文,根據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師長劉海濤(張民夫)的親歷記述,最早向全世界控訴了“731”細菌部隊在哈爾濱附近五常背蔭河生化武器試驗場進行人體實驗的滔天罪行;署名胡育的《東北義軍致本報信——述東北抗日聯軍組織的經過》和署名松五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英勇戰績之追述》兩篇長文總計數萬字,連載十余期,詳細記載了楊靖宇指揮部隊模范執行統一戰線政策、壯大南滿抗日力量、活捉并處決偽通化縣縣長徐偉儒、全殲邵本良偽軍等英雄事跡。1936年6月30日,《救國時報》轉載《世界知識》第四卷第四期署名虎嘯的《民族英雄楊靖宇》一文。贊譽楊靖宇是“東北人民唯一有希望,有信仰的能有把握收復失地的民族英雄”之一和“東北反日反帝戰爭的堅決領導者”。1937年7月10日,《救國時報》刊發梁泊(饒漱石化名)撰寫的通訊《小英雄口中的楊靖宇》,對楊靖宇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就、方法和在戰士中的崇高威望,尤其是“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舍身救國、堅持抗日到底的精神”,作了翔實生動的記述。
七七事變后,《救國時報》大量發表相關圖文報道,記述了盧溝橋抗戰、“八一三”上海抗戰、平型關戰斗、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南京保衛戰的戰況,以及血灑南苑的佟麟閣、趙登禹和在“八一三”戰斗中擊落敵機、跳傘后又斃敵數人最后舉槍自盡的英雄飛行員閻海文等烈士的英雄事跡,報道了海外華僑的愛國抗戰熱潮,以及世界人民首先是各國共產黨人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全力支援。《救國時報》還對南京大屠殺作了有力揭露。如1937年12月20日頭版,以“日寇攻寧大肆殘暴”為題記述:“沿江一帶,尸身狼藉,日軍汽車,在街上馳駛,輾轉過男女老幼之尸身,血肉模糊,斷手刖足,慘不忍睹……我國文化古跡珍藏亦多毀于敵手”。同日第7版發表漫畫,諷刺日本法西斯軍閥在南京轟炸英美輪船并造成死傷后的虛偽“道歉”。畫面上,日本法西斯軍閥踏著死難者的血跡,面對死傷者和沉沒的輪船,一再鞠躬并口稱“對不起”,偽善面目畢露。在1938年1月10日刊發的致英國人民呼吁書中,宋慶齡指出:“外國人士也曾目睹南京之慘狀。僅僅在南京一地,日人便已屠殺了五萬居民,真正像歐洲中世紀時代那回大瘟疫一樣”。1938年1月31日,《救國時報》援引報道,揭露了日本軍官在南京“殺人比賽”的獸行,這是目前能夠看到的中共新聞媒體對這一罪行的最早揭露。文中寫道:“又據上海密勒氏評論報載,不久前日寇日日新聞曾登載南京通訊一則,其中便是如此絕滅人性的事實!兩個日軍官,甲和乙,作殺人記錄的比賽,以殺一百人為目標。十二月十日兩人在紫金山約會,血刀在手,相顧獰笑。甲說:‘我殺了一百零五個人。你呢?乙答:‘我殺了一百零六個人。兩人哈哈大笑。可是他們無法證明誰先殺滿一百人之數,于是重約繼續比賽,以殺一百五十人為目標。吃人的魔鬼,還沒有這樣兇殘!”這里所提到的甲乙兩名日本軍官,就是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又作野田巖)。日本法西斯戰敗投降后,他們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定為乙級戰犯,引渡到南京交國民政府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審判,于1948年1月30日執行死刑。
在《救國時報》上,總計發表毛澤東著作和生平文章20篇,這不僅在中共黨報黨刊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幾乎等于《救國時報》宣傳其他中共領導人的總和,此外還15次刊發毛澤東照片,這個數字與同期《救國時報》刊載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照片的數量大致相等。在《救國時報》整版發表的八篇毛澤東著作中,后來有三篇收入《毛澤東選集》、四篇收入《毛澤東文集》,全部收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36年12月20日,在發表與斯諾的談話時,《救國時報》首次發表了毛澤東頭戴紅軍帽照片,此后每次以整版篇幅發表毛澤東著作時均配發此像,總計先后登載六次之多。1937年3月25日,《救國時報》發表了斯諾撰寫的毛澤東生平介紹《一個非常的偉人》,同時配發毛澤東、賀子珍合影一幅,配合的文字說明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氏及其夫人”。還應指出的是,《救國時報》在刊發毛澤東的著作、照片和生平時,多配以醒目的標題和導語。如1936年10月13日的編者按說:“毛先生這一信的偉大政治意義及由此而顯示出的團結御侮光明偉大的前途,每個讀者都可完全明了,用不著任何注釋的”。1937年4月5日的導語中,首次稱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領袖之一”。同年9月18日的編者按稱:“當今全國總抗戰已開始的情形之下,毛先生四月前的報告及結論,對于全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更顯出重大的意義”,并在圖片說明中稱毛澤東為“中共著名領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蘇維埃紅軍領袖”。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救國時報》能夠充分肯定毛澤東的重要貢獻和歷史地位,難能可貴,影響深遠。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救國時報》發表的毛澤東著作,如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先生論抗日救國聯合戰線、中共領袖毛澤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蘇區黨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提綱及結論,以及由毛澤東起草的黨中央《告全黨同志書》等,都被東北黨組織和抗聯部隊確定為東北抗戰和黨的建設指導方針,奠定了東北抗日斗爭大發展的思想理論基礎。

1936年12月20日《救國時報》刊載毛澤東的《論抗日救國聯合戰線》

1936年6月20日《救國時報》刊載瞿秋白殉難一周年紀念文章
根據代表團的指示,《救國時報》用大量篇幅宣傳中國革命尤其是抗日斗爭中英雄烈士的事跡。在《救國時報》發表的楊定華(鄧發)關于長征的記述《雪山草地行軍記》中,還介紹了劉志丹創建陜北紅軍的事跡。1936年1月29日、6月20日和1937年6月17日,《救國時報》開辟了紀念方志敏和瞿秋白的專版。發表了代表團的悼詞、方志敏的遺書、瞿秋白和方志敏的遺像和傳略,以及瞿秋白夫人楊之華(杜寧)的悼文。隨后并匯編為《殉國烈士瞿秋白》和《民族英雄方志敏》(周保中稱為《方志敏傳》)兩書,由莫斯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中文版。1937年4月25日,《救國時報》刊發了陳潭秋為代表團起草的《追悼我們的董振堂同志》一文,高度評價了以董振堂為代表的西路軍烈士血戰西北的光輝業績,堅信“偉大的中華民族,將在這許多偉大民族英雄的英勇犧牲精神感動之下而日益團結一致,來爭取整個民族的生存、解放與復興!”7月10日,《救國時報》又發表了陳潭秋起草、陳云等聯名簽發的《追悼東北抗日烈士》一文,高度評價夏云杰、陳榮久、李紅光、史忠恒、傅顯明等抗聯烈士的事跡,號召全國人民學習抗聯榜樣,號召東北人民和抗聯戰士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團結在“舉世聞名的民族英雄”楊靖宇的周圍,為收復東北失地而戰、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戰。
在《救國時報》存在的794天中,曾發行至43個國家和地區,遠及南非約翰內斯堡,在國內則遠銷西康(今分別歸屬四川和西藏)、新疆等地,訂閱者9600余人,發行量最高的一期超過2萬份,成為中國革命和世界人民正義斗爭的有力思想武器和宣傳工具。吳玉章記述說:“正因為《救國時報》反映了人民的要求,所以它得到國內外廣大群眾的支持。1936年2月11日,一個新加坡的讀者來信說:‘這邊——馬來亞的華僑對于貴報的態度表示很擁護,凡是讀過貴報的人,都憤恨日本和一切賣國賊漢奸,而且爭先恐后地要先讀貴報。記得有一友人帶《救國時報》一張往馬六甲。該報由僑胞互相傳遞,直至破爛不堪,字跡模糊,還是不肯放手,這個事實,正是說明貴報的態度正確?!痹凇肚啻褐琛分?,地下黨員江華在向林道靜傳達形勢和任務時,就是以《救國時報》為依據的,還特別詢問她:“巴黎《救國時報》辦得很好,消息很多,你看過沒有?”這正是當時全國人民尤其是抗日志士關注學習《救國時報》的縮影。
作為學習黨中央路線方針政策的主渠道和宣傳抗聯事跡的主陣地,《救國時報》對東北黨的建設和抗聯斗爭的影響是重要的。在1936年7月中共南滿“二大”上,楊靖宇依據《救國時報》提供的資料,分析闡述國際國內形勢。隨后又于8月12日親筆致函:“貴報之內容精彩,議論正確……甚得敝軍全體士兵歡迎。我們應該更感謝貴報的,就是你們關于東北義軍抗日的消息,登載獨多,使我們全體士兵看到,抗日殺賊的意志愈益堅決興奮”,強調“請貴報盡量多登載東北義軍艱苦英勇的抗敵消息,藉以鼓起同胞救國勇氣”,并率全軍將士捐款1300元。為此,《救國時報》于同年11月15日和30日兩次刊文致謝:“楊軍長是現在東北義軍中極有威信的抗日民族英雄,誰都知道……本報同人對楊軍長所指示的兩點,那是我們應盡的天職,義不容辭,同人自當勉力做去。本報出版不及一年,已能風行海內外,尤其是能達到志切抗日救國的東北義勇軍手中,這也是我們引為極大欣慰的一件事!”抗聯其他部隊也募捐支援《救國時報》。在《救國時報》發表的抗聯文稿中,包括吉東特委書記、代表團滿洲問題委員會委員楊松(吳平)的《東北抗日義軍之發展與現狀》《東北抗日救國運動的發展與反對日本奸細偵探的斗爭》《全國對日總抗戰與東北抗日民族革命運動》;有抗聯第四軍軍長李延祿的《東北抗日義軍最近活動狀況》;有劉海濤的《夏云杰烈士傳》;有抗聯第五軍第一師師長李荊璞的《傅顯明烈士傳》等等,所有這些記述,都成為全國全世界人民了解東北抗戰的重要素材,成為揭露日本法西斯罪行的有力武器,擴大了東北抗戰的影響,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與此同時,在楊靖宇的倡導下,《救國時報》成為抗聯政治文化學習的重要教材??孤摰谝卉娷姴窟€下令以班為單位學習討論《救國時報》,并“一律實行照報認字”。1958年吳玉章參觀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時,“看到東北抗日聯軍保存下來的《救國時報》,有些還是烈士們的遺物,非常激動。據說明員同志說:該報在當時東北抗日聯軍中廣為流傳,深受廣大官兵熱愛,對于他們堅持東北游擊戰爭,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東北黨組織和抗聯部隊還翻印學習了由《救國時報》編輯出版的瞿秋白和方志敏傳記,堅定愛國精神和革命氣節,1936年10月14日,周保中在日記中記載第二軍軍部所存《救國時報》等18份書報目錄時,第7條就是“《方志敏傳》二本”。這也是周保中百萬字東北抗日游擊日記中出現的唯一一部烈士傳記。
全民族抗戰爆發和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后,1937年12月28日,黨中央書記處決定將吳玉章等調回國內充實《新華日報》。1938年2月10日,《救國時報》宣布:“茲因祖國抗戰方殷,本報同仁將全體返國參戰”。自此正式??R院箅m有意遷往紐約復刊,但未能實現。吳玉章、楊松等《救國時報》主要編撰人員回國后,致力于創辦和領導《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繼續實現《救國時報》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 張利軍)
作者: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