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14日,中共陜甘邊特委在照金蘇區的陳家坡召開特委擴大會議,討論把紅四團、耀縣游擊隊和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三部分武裝力量統一起來,建立陜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參加這次會議的有:秦舞山、楊森、高崗、習仲勛、李妙齋、張邦英、陳學鼎、陳國棟、黃子祥、王伯棟和我。高崗這時是由陜西省委派到蘇區負責軍事工作的。秦舞山、習仲勛和我三人是特委成員,輪流主持會議。紅四團與游擊隊的連以上干部和抗日義勇軍中的黨員干部也參加了會議。
會議對匯合起來的三支部隊的今后行動方向、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的人選等問題發生了激烈爭論。會議從當天下午一直開到第二天上午,最后才統一了認識,作出了決定。
這次會議激烈爭論的第一個問題是:這三支紅軍隊伍,今后是堅持集中領導,統一行動,還是繼續分散活動。黃子祥、王伯棟等同志在會上不同意將三支紅軍部隊統一行動,提出紅四團應回到三原地區去打游擊。他們認為:現在陜西省委已經被敵人破壞了,渭北蘇區又退了出來,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經過幾次戰斗,減員很大,就目前這點力量,還是分散開打游擊好些。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來自三原地區的干部,仍然留戀渭北地區,要求部隊開回渭北地區。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由于我在渭北游擊隊工作過一段時間,對渭北根據地的情況,以及黃子祥等一些同志的思想情況是了解的,渭北游擊隊的同志對我也是信任的。我在會上說:渭北根據地各方面條件的確很好,但是在目前情況下,敵人能允許我們在那里立足嗎?因為它離敵人太近了,距敵人的統治中心西安才100多里,距渭北重鎮三原縣城僅20多里,敵人是決不會讓我們在那存在的。再說,大家都很清楚,我們現在的力量很弱,渭北游擊隊改編為紅四團后,還是那么多人,那么多槍,即使我們回去了,敵人打來,我們能堅持住嗎?我們現在有三支力量,如果分散作戰打游擊,那只會被敵人逐個消滅,不可能形成紅軍的主力部隊,形成一個拳頭去打擊敵人,根據地也就不可能建立和鞏固。
與會絕大多數同志認為,當時的形勢確實是嚴重的,但是,我們還有紅軍和游擊隊,特別是黨政軍的一部分骨干還在,這是紅軍和游擊隊能夠鞏固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和楊森等大多數同志堅決主張紅軍和游擊隊應該集中起來,加強領導,統一指揮,在陜甘邊特委的正確領導下,紅軍和根據地一定能夠得到鞏固和發展。經過反復討論統一了認識。會議決定把三支紅軍部隊統一起來,成立紅軍臨時總指揮部。
第二個爭論的問題,是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總指揮的人選。與會的大多數同志主張由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的王泰吉任總指揮。但有的同志(黃子祥、王伯棟等同志)則認為:由王泰吉來任總指揮,這就成了義勇軍領導紅軍了。他們不同意王泰吉擔任這一職務。實際情況是,王泰吉經黨組織審查批準已經恢復了黨籍,已經是黨的領導干部。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在耀縣起義時,部隊的成分比較復雜,但經過三原轆轤把戰斗、耀縣小邱戰斗及照金戰斗之后,抗日義勇軍剩下了百余人,不堅定的人都被淘汰掉了。這時的抗日義勇軍已和紅軍部隊差不多了,根本不存在什么抗日義勇軍來領導紅軍的問題。會議最終決定王泰吉擔任總指揮這一職務。
第三個爭論的問題,是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的政委人選。會上推舉高崗任臨時總指揮部的政委。在陜西省委被破壞以后,省委組織部長賈拓夫寫信給特委,派高崗來領導軍事工作。高崗到薛家寨后,我們特委開會,決定高崗任抗日義勇軍政委。黃子祥、王伯棟同志反對高崗擔任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的政委一職。他們以省委已被敵人破壞為理由,不承認高崗是省委派來的。在會上,習仲勛、秦舞山都證明高崗來時帶有賈拓夫開的介紹信。經過討論,最后決定高崗任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的政委。
陳家坡會議統一了黨、政、軍的認識,組建了陜甘紅軍的主力部隊,提出了不打大仗打小仗,積小勝為大勝,集中主力紅軍深入陜甘邊地區打擊敵人,鞏固和擴大照金根據地的正確方針。從歷史的角度看,陳家坡會議是在西北革命轉折的重要關頭召開的一次很關鍵的會議。
(黃艷摘編自《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張秀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