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劇其實就是音樂與戲曲之間的有效融合,有著綜合性的表演特點。在民族歌劇中主要是從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思想內涵等方面來體現其藝術性的。而在民族歌劇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借鑒戲曲藝術,不僅可以完善我國歌劇藝術體系,同時也可以為歌劇的民族化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戲曲藝術 民族歌劇表演 借鑒
民族歌劇歸屬于中國歌劇的范疇,而中國歌劇又是西洋歌劇在中國的表現形式之一。我國民族歌劇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通過與現實題材聯系,已經確立了獨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因此,在未來發展中應當從明確戲曲藝術對民族歌劇表演的影響出發,在做好創新的基礎上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劇表演。
一、在表演基本功方面的借鑒
中國戲曲主要是從原始歌舞中發展起來的,屬于歷史悠久、綜合性較強的舞臺藝術樣式,從特點上來講,通過將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借助統一的標準融合在一起,以此來打造出獨特的藝術。戲曲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要十分注重基本功訓練。有表演藝術家認為練功的基本動作與音樂中的音符有著一定的相似性,雖然音樂只有七個音符,但是經過作曲家的不斷組合與創新,能夠產生出多樣化的曲調,傳遞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果不能完全掌握音符,那么即便有著豐富的情感與復雜的心理活動,也難以完全展現出來,難以在舞臺上打造出生動鮮明、性格不同的藝術形象。所以在戲曲學習環節,就要重視基本功練習,從模仿大師經典的層面出發,以此來提升自身的表演能力,在掌握表演的程式化技術以后,可以有效展現出人物類型化特點。
經典劇目在舞臺上的動作具有相關規定。如在歌劇《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中,人物從幕后轉移到臺前,其動作、眼神等都需要從規定情境上展現,一旦沒有規定的參與,那么也就難以有效展現出所表演的主人公形象。而這也是民族歌劇表演中與戲曲表演相似的內容。只有表演者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才能體現出聲、情、味等,才能讓民族歌劇表演更加完美地展現出來。要想具備這一能力,還需要表演者在不斷的努力與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悟性,才能達到這一層次。藝術之間有著相通的特點,而對于戲曲表演體系來講,其系統性較強,所以演員需要掌握扎實的基本功,保證自身綜合素養的全面性。在戲曲發展中由于地域不同,使戲曲唱腔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尤其是對于傳統戲曲來講,主要是借助曲牌體、板腔體等來展現的,在相同劇種與流派中,不同的戲之間所使用的唱腔也是相似的。而對于不同劇種與流派的戲來講,在唱腔上是存在較大區別的。但是從發聲方法上來講,真聲明顯多于假聲,這也就要求演員應當具備一定的先天條件,而在先天條件中嗓音優勢具有標志性的特點。在民族聲樂表演中,混合聲是相對較多的。在民族唱法中真聲所占比例是相對較大的,而在美聲唱法中真聲比例則是相對較小的。但是應當要明確的是,不論是哪一種唱法,都與自然表演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對于中國戲曲藝術來講,有著較強的獨特性,同時運用比較自然的發聲方法,如字正腔圓、聲隨腔行規律,對民族歌劇表演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1]戲曲藝術也被看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歷經幾千年而不衰,在歷代戲曲藝術家的不斷揣摩與分析中總結出了唱念做打四種表演技法。唱代表歌唱、念代表念白、做代表形體動作、打代表武打動作。歌劇來講屬于以表演為表現主體的形式,所以在發展中國民族歌劇時,就需要從戲曲的唱念結合出發,在一說一唱中融合做與打等,以此來豐富歌劇中的內容,提升人物刻畫的形象性,提升戲劇的表現力。通過對動作等的細致刻畫,不僅可以實現精心準備,同時也可以保證動作等安排的合理性,將人物形象完美地展現出來。
二、在情感表達方面的借鑒
有研究人員指出,在戲曲藝術中,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字,但是卻包含了豐富的腔,一句話的演唱時間甚至可以達到五分鐘左右,而這也就證明了每一個行腔有著專屬的含義與特點,能夠展現出人物比較復雜的、豐富的心理變化情況。戲曲并不是單純注重講故事的藝術形式,在情節內容上有著簡約的特點,然而從表現形式上來講,卻是比較復雜多樣的,注重形式美上的規律性。雖然在情節推進速度上并不是較快的,但是針對人物內心的解析卻是比較深刻與細致的,呈現了人物心理特點等等,能夠在短時間內讓情節細膩、吸引人,同時也可以讓觀眾保持觀看興趣。也正是因為戲曲有著比較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才使得戲曲的魅力不斷展現。現如今許多人認為看戲如同喝茶一般,應當從“品”這一字上來體驗,只有仔細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真諦,不然就會如同隔岸觀火一般,難以與看戲的初衷與意愿相契合。由于板式音樂的腔調與人物角色語言結合比較緊密,能夠展現出語言般的豐富性與生動性,同時也可以提升自然表現能力,強化歌唱中所具備的戲劇性功能,實現情感表達目標。民族歌劇作品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戲曲相比有著較強的限制性,主要是因為所表現的內容是有限的,如在歌曲的藝術處理中存在著一字一腔的特點,是通俗易懂的。但是在戲曲的影響下,演唱者在不斷提升自身演唱技術與能力后,就需要從理解歌詞中的內容出發,在結合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展現出想象作用,進入規定的情境中去,掌握人物的內心世界,明確其性格特點。[2]而在這一過程中歌唱技術并不是全部的內容,需要以詮釋等方式展現出人物所具備的情感精神,以此來提升表演的效果。但應當明確的是,戲曲演員應具備一定的想象力,通過對生活的直接與間接感受,以此來想象出整體化的審美映象,并借助技術、技巧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2]對于我國民族歌劇來講,雖然也被稱之為中國版歌劇,但是從內容上來講,依然存在著西洋歌劇的特點。戲曲音樂雖然同樣有歌唱的內容,但是從情感上來體現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所以想要發展中國民族歌劇,就需要從借鑒戲曲的情感表達出發,在滿足國人審美特點的基礎上深入生活中去,確保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完善性。[3]
三、戲曲與民族歌劇的聯系
中國戲曲有著咬字與發聲方法自然親切等特點,而將咬字與發聲方法運用到中國民族歌劇中去,不僅可以轉變傳統演唱中的急促、緊湊等局限性,同時也可以創新歌劇演唱方式,借助大眾能夠接受的新東西,也為歌劇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支持。所以想要促進歌劇的發展,就需要從發揮本土優勢出發,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在感受與體驗美的基礎上實現發展目標。如在《白毛女》中就是借鑒戲曲演唱發聲方法、咬字方法來拉近與大眾之間距離的。在歌劇《白毛女》中,其情節主要是從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中發展起來的,1945年歌劇《白毛女》面世,隨后以歌劇為基礎,其被改編成了京劇、舞劇等。對于歌劇中的情節構成來講,融合了戲曲中的分場方法,使得場景變化的靈活性有了明顯的提升。開場的喜兒家—地主黃世仁家—黑虎堂—深山,在場景的不斷變化中,故事情節隨之發生了變化,而不同的場景也為歌劇營造了濃郁的氛圍。在歌劇中所使用的語言繼承了戲曲唱白兼用的傳統,而這也證明了戲曲的地位。在《白毛女》中不僅注重歌唱部分,同時也關注對白與表演等,在不同的角色對白中使發聲得到了發展,而這也就展現了戲曲說唱結合的特性。在歌劇中所使用的音樂,主要是借助北方民歌、傳統戲曲音樂來體現的,在結合題材的基礎上使得其民族風味明顯提升。而在《白毛女》中所使用的音樂素材則是借助河北梆子劇種,在民族風格上比較明顯,尤其是在《恨似高山仇似海》中通過從不同層面展現喜兒的情感,不僅可以讓觀眾產生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可以理解喜兒的仇與恨。通過反復唱出自己的身世,表達了人民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恨。在詠嘆調中借助邊說邊唱等戲曲演唱形式,使得其形象性有了明顯的提升。從總體層面來講,在《白毛女》的前段中,歌謠成分相對較多,而在后段中,戲曲唱腔部分明顯增加。從歌劇表演層面來講,不僅借鑒了戲曲中的表演手段,同時也關注了舞蹈身段、念白韻律等方面,使得其整體優美度有了明顯的增加,拉近了與生活之間的距離。[4]對于戲曲演員來講,在沒有布景、道具的前提下,利用拼接描摹客觀景物形象的動作,不僅可以讓觀眾產生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可以明確情節的變化。在有限的舞臺中能夠啟發觀眾的想象,實現藝術創作目標。在喜兒尋死一段中,雖然在舞臺上沒有展現出急流的江水,但是通過演員的步法變化、身段上的表現,不僅可以將尋死與不甘表現出來,同時也可以將帶有報仇的心理,進入到深山之中,過著人鬼不分的日子展現出來。可以說《白毛女》是我國歌劇歷史發展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不僅在唱腔、表演與場景中借鑒了戲曲中的元素,同時也使得我國歌劇民族性有了明顯的提升。通過對我國其他民族歌劇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許多作品中都受到了戲曲元素的影響,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借助戲曲中的唱腔等演唱方式,為我國民族聲樂發展奠定了基礎。[5]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下要想促進民族歌劇表演的發展,就要從明確戲曲藝術對民族歌劇表演的影響出發,在挖掘戲曲藝術中隱藏的風格與特色的基礎上提升中國民族歌劇的民族化特點。通過借鑒與運用戲曲藝術,可以建立起專屬的民族歌劇理論,形成相應的創作與表演體系,提升我國民族歌劇層次的豐富性,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劇。
參考文獻:
[1]朱雁.戲曲藝術對民族歌劇表演的影響[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01):116-117.
[2]彭俊園.淺談中國傳統戲曲對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5,28(07):138.
[3]李君.淺析民族歌劇表演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借鑒[J].中國文藝家,2019(04):127.
[4]谷濤.京劇藝術對民族歌劇的影響研究[J].音樂創作,2013(10):120-122.
[5]李軍.戲曲藝術韻致對當代民族歌劇的影響分析[J].北方音樂,2014(16):13.
(作者簡介:王文婕,女,本科,甘肅省歌劇院,國家二級演員,研究方向:聲樂<民族歌劇>表演)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