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下我國影視產業的迅速發展,如何呈現一部好電影備受學者關注,“角色”塑造是影視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聲音”作為影視藝術的傳播手段,對塑造人物角色意義頗深。本文分析影視劇中聲音對角色的塑造影響,闡述聲音在角色塑造中的技巧,為影視藝術的創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影視劇 聲音 角色 塑造
基于影視作品中人物角色塑造的重要性,將聲音作為一種塑造方式和優化手段,便于豐富角色、詮釋劇情,然而現階段有關影視劇中聲音對角色塑造等相關研究較少,因此,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如聲音的主要承載核心——語言,聲音的意境及精神傳達——音樂,根據人物內心變化選擇語言和音樂,從劇情需要和內容表達以及精神層面入手運用聲音等。
一、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發展歷史
電影是一種獨特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最早的電影出現在工業發達的西方,電影藝術作為工業時代背景下的創新形式,對世界發展及文化傳播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意義。早期電影多為“無聲”,主要以畫面變化及人物動作表達故事內容,無聲電影內容表達側重于演員素質與場景交代,如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通過夸張的肢體語言及場景內容的快速變化,讓觀眾了解及掌握電影表達手法及內容。隨著電影藝術及相關設備的創新與突破,電影逐漸進入“有聲期”,聲音成為電影重要的組成部分。聲音的植入讓電影在內容表達與人物刻畫上更為生動立體,讓電影藝術形式表達更為深刻與靈活。表演及角色刻畫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鮮活”,角色塑造不是單一的流程,而是劇本、道具、現場及演員能力的綜合打磨。有聲期的電影在創作上更加注重角色的個性,通過聲音對人物性格、特點及心理進行刻畫,一種區別于畫面的獨特效果對電影進行創新升級,因此“從無聲到有聲”是電影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影視劇中的聲音種類
(一)聲音的主要承載核心——語言
“語言”是影視劇聲音的主要承載核心。聲音的本質就是“語言”,影視劇作為一種立體化的藝術表現形式,聲音、畫面、人物等已經被納入影視創作的三大核心及標準。語言是指在影視劇拍攝及演員表演中根據劇情需要、導演指示后,經自身研究反思的臺詞或口語表達形式,是對自身扮演角色及人物特征、心理的有聲塑造,對刻畫角色、帶入角色及詮釋角色至關重要。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及不同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語言,語言是反映民族及地域文化屬性的外在主體,如地方方言中的上海話、四川話、河南話、湖南話、廣東粵語及東北方言等,在影視劇角色刻畫中運用不同地域方言會起到較好的效果,能深刻全面地對角色特點及人物心理進行描述。如影視劇中反映知識分子、小資角色時多用上海話、四川化,將知識分子及小資角色的精明、干練進行體現;在刻畫英雄人物或創業進取型角色時,多為采用北方話或地方方言,將角色的豪邁及粗獷性格給予呈現。
語言不是簡單的方言口語,而是對所說的話進行有效控制和科學詮釋,主要包括語速、力度、停頓、語調等。在角色塑造時要根據劇情及特定人物需要,對語言表現形式進行設計,如在詮釋正面人物時應加大語速,減少停頓,語調多為上揚,且加重力度,讓聲音變得鏗鏘有力;在反映市井百姓角色時要根據人物特點,采用語調適中、停頓較多且力度較輕的形式,體現市井小人物的停頓思考及心理變化等。
在語言方面要注重角色塑造的多元化,人物角色會根據劇情或內容要求進行不斷變化,從小人物到大人物、從膽小鬼到大英雄、從大老粗到高富帥等,在變化中語言表現及方法設計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如電視劇《滲透》中沙溢扮演的諜報特工,從剛開始的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到后期樹立堅定革命信仰、不懼艱險及犧牲,在其變化中語言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前期語調低沉、時常停頓,后期力度提升、語調上揚等。所以,從角色塑造及劇情變化層面分析語言同樣具有變化性。
(二)聲音的意境及精神傳達——音樂
聲音中的“音樂”對影視劇創作及劇情角色塑造也是十分關鍵的,音樂的發展遠早于影視劇形式,音樂是人類心靈安撫及詮釋的主要藝術形式。因此,影視劇要選擇及設計合理的音樂,將角色及劇情的意境、精神等很好地體現出來。一部好的影視劇要塑造鮮活的角色,而角色的塑造不只是簡單的人物表演,還是環境、畫面及心理的綜合體現,音樂可將環境、畫面、心理等進行有效渲染,并起到融為一體、詮釋精神、營造意境的作用。
首先,音樂是人物內心及精神狀態的表達,在人物受傷或造成挫折后通常以悲情、凄涼的音樂加以渲染,體現人物遭受打擊后的落寞感,而觀眾在觀看畫面時隨著入耳的音樂,會全身心地沉浸在劇情中;在角色成功及高興狀態下可選擇歡快、喜慶的音樂,營造高興的氛圍,將角色內心的張力加以體現,而觀眾會同角色一起高興,一起歡慶,音樂將角色、畫面傳達得更為立體、鮮活;在表現角色內心細膩情感及悲傷情緒時可選擇委婉、凄涼的音樂,如電影《半生緣》中,選擇同名歌曲《半生緣》作為音樂伴奏,體現男女主角生離死別、來生再會的凄涼感。
其次,音樂是對影視劇整體方向及內容的詮釋,音樂不單針對某個角色,也會對劇情及角色方向進行定位,通過音樂將影視劇內容及表達核心予以體現,讓觀眾快速進入內容及人物設定中去,具有代表性的如1986版《西游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將西天取經的艱險與磨難融入歌曲中,體現師徒四人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堅定信仰的精神境界,歌曲中對師徒四人進行深入的角色刻畫及定位,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如電視劇《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將一代帝王歲月滄桑、征服四方的豪邁及縱橫天下后的寂落予以體現,塑造了康熙這一人物形象,通過歌曲觀眾會對康熙皇帝有一個全面了解,對康熙一生及后期的迷茫產生強烈的共鳴,感悟人生的大起大落。
最后,音樂在影視劇中起到懷舊及追憶的作用,當下很多影視劇都將經典歌曲植入其中,如在《唐人街探案》中就將《粉紅的回憶》《往事已成回憶》等歌曲設置其中,將人物角色進行生動刻畫,將“唐仁”的膽小、自大、夸張、放縱、搞笑的性格特點予以體現,讓小人物“唐仁”的表現力更為生動,提升整部電影的觀賞性及娛樂效果。在電影《夏洛特煩惱》中也融入了大量經典的歌曲,如《人在旅途》,將夏洛這一角色在高度物質金錢滿足下的空虛、無奈進行體現,將穿越回過去改變未來的夢幻旅途進行深刻闡述,將人物與劇情植入觀眾的內心深處。
(三)聲音對角色塑造的應用技巧
聲音的本質在于塑造與詮釋,將故事內容通過聲音傳遞到觀眾思想及心靈深處。影視劇藝術創作模式不同于其他形式,從當下我國影視產業及創作發展層面分析,在對影視劇角色進行塑造時,聲音的重要性日益突顯,聲音對角色塑造技巧如下。
第一,掌握人物內心變化,選擇合適的音樂。塑造角色的重點在于抓住人物的內心變化,只有知道人物內心在想什么,才能對其進行外在的刻畫,因此,需要以人物內心變化為主。如電影《風聲》中不同人物角色內心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對誰是臥底的知曉性,對自身可能遭到殘害的緊迫性,環境變化中或采用激昂的音響效果或選擇凈場無聲;人物對話也較為鮮明獨特,“老槍”的前期放縱、囂張,語調及力度都很大,后期的堅韌、冷靜,對革命同志“老鬼”的關懷與保護,語調及力度等都發生明顯變化,將老諜報人員的無畏生死、堅定的信仰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二,從劇情需要及內容表達入手。聲音對角色塑造是基于故事內容及劇情需要的。因此,在角色塑造方面應從劇情入手,對不同劇情的音樂表達形式進行設計,采用燃爆節點的方式將劇情推向高潮,如老電影《上甘嶺》的高潮部分選擇《我的祖國》為音樂插曲,將志愿軍戰士在上甘嶺戰役中負傷及惡劣環境以音樂伴奏的方式予以體現,將祖國對戰士的期望及盼早歸的真摯情感進行傳遞,將志愿軍戰士不怕犧牲、不怕艱險,誓死保衛祖國、保衛和平的堅定決心與不屈信念進行傳達。《我的祖國》通過歌唱祖國的形式,結合畫面深入地刻畫出全體志愿軍在艱苦環境下對抗強敵的信念與決心。
第三,從精神及文化層面植入音樂。好的影視劇在于對內在精神及思想的渲染詮釋,音樂可將影視劇的精髓及思想進行傳達,讓觀眾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震撼。電影《荒野大鏢客》就采用多種音效、音響伴奏,將西部俠客的不屈意識進行展現。音樂中多為口哨和打擊樂,營造出西部自由不羈的環境。
三、結語
本文從語言、音樂等方面對影視劇中聲音對角色塑造的方法及途徑進行了分析,從人物內心變化、劇情需要等方面入手分析聲音在影視劇中的運用,說明聲音是角色塑造的重要補充,推動了影視劇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倩.聲音的塑造力——影視劇人物配音創作初探[J].傳播力研究,2019(25):81.
[2]徐珅元.后期剪輯在影視作品人物塑造上的表現分析——以《亞特蘭大》為例[J].科技傳播,2020(02):91-92.
[3]崔永鋒,王勇.大眾審美文化心理對東北歷史題材電視劇人物形象塑造的影響[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0(4):17-22.
[4]王冠淏.淺析軍旅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大眾文藝,2019(001):165-166.
[5]劉子涵.主旋律影視劇的主流化傳播——以青少年價值觀塑造為視角[J].新聞前哨,2020(11):118-119.
(作者簡介:朱曉彤,女,碩士研究生,長春光華學院,研究方向:影像藝術)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