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西寶卷在河西走廊地區具有悠久的流傳歷史和廣泛的流傳范圍,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社會教化價值。河西地區圖書館對于河西寶卷的保護,不僅要做好寶卷文本的搜集整理,還要在寶卷的數字化保護方面積極探索,有所作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圖書館應積極尋求突破點,做到河西寶卷的“活態保護”。
關鍵詞:文旅融合 河西寶卷 保護 傳承 地方文獻
一、河西寶卷及其價值、保護現狀概述
(一)產生、內容及流傳
寶卷,是一種明清以來流行于民間的說唱文學,是由唐代的變文、講經文演變而來的民間吟唱的俗文學,是了解河西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是燦爛的河西走廊文化乃至華夏文化的重要文化根脈。河西寶卷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國時期,后漸趨沉寂,開始走向式微。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河西農村,文化生活匱乏,抄、念寶卷仍然是非常流行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當時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二:一是文字傳播,稍有點文化的人都愿意抄寫,抄了自己保存或贈送親朋好友,不識字的人也會請人抄寫,靠它來鎮宅辟邪,現在搜集到的大量寶卷手抄本大多屬此類;二是宣卷,即“念卷”,農閑時節或節慶假日,被請來的念卷先生端坐于火炕正中位置,面前置一小桌,上面擺好主人家精心制作的糖茶及油炸食品,先生漱口凈手后開始朗聲念卷,其余人或圍火爐、或坐熱炕聽卷接聲。此外,亦有少量的木刻本、石印本流傳于世。
(二)分類
河西寶卷所記載的故事,大多都體現出樸素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理念和譴責忤逆、規勸孝道、隱惡揚善的教化功能。按其內容來進行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四類:佛教類,如《菩薩寶卷》《唐王游地獄寶卷》;歷史故事類,如《昭君寶卷》《康熙寶卷》;神話傳說類,如《仙姑寶卷》《天仙配寶卷》;寓言類,如《老鼠寶卷》等。
(三)河西寶卷的價值
1.學術研究價值
河西寶卷所涵蓋的內容廣泛而豐富,表現手法靈活而多樣,具有重要的敘事、音樂、音韻、方言、宗教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價值,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河西民間精神,更值得深入研究探討,是研究河西民俗、民風、民情和社會歷史的重要史料。
2.社會教化價值
河西寶卷以戲劇故事、神道故事、民間生活瑣事為主要內容,通過講唱文學的形式,達到勸善教化和娛樂的效果。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寶卷講唱和方言俗語、風土民情融為一體,特色鮮明,蘊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傳統,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和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和學術研究價值。保護和利用好河西寶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助推“一帶一路”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四)河西寶卷的保護現狀
2006年,河西寶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西各地相繼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在當地流傳甚久的河西寶卷,建立起一批河西寶卷傳習所,并通過資助和培訓傳承人等形式,使《河西寶卷》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發展。但是,受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科技媒體傳播的沖擊,寶卷的念卷人、聽卷人逐步減少乃至傳承“斷檔”。以山丹縣為例,無論正式出版還是手抄本的河西寶卷,大多都是喜愛者所收藏和個人欣賞,會念卷的多是農村地區的老人,真正進行的“念卷”活動除文化部門組織的表演性質的之外,幾近絕跡。且以市、縣為區劃整理研究的寶卷交叉重復的較多,而且都是紙質出版物,“活態”保護不到位。
二、圖書館在河西寶卷保護中的作用
(一)寶卷文本的收藏與保護
十幾年來,在上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積極組織領導下,在大批文化愛好者的搜集挖掘下,河西寶卷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步,整理出版了《金張掖寶卷》《酒泉寶卷》《山丹寶卷》《永昌寶卷》《臨澤寶卷》等近240部寶卷。為豐富河西地區圖書館地方文獻的館藏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二)寶卷的數字化保護
河西寶卷作為一種說唱藝術有其獨特的說唱程式,程式的保護與傳承是說唱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內容。基于以上原因,圖書館在寶卷文本收藏的同時,還應發揮圖書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和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的便利條件,組建成立專門的河西寶卷數據庫,利用數字收集儲存技術對“河西寶卷”已有的印刷資源進行學術分類、信息化存儲,多媒化處理,建立起全面、完整、系統的管理體系。對于已出版的寶卷逐一將其系統化、數字化,使其能夠展現出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展示優勢,構建“河西寶卷”的多媒體系列展示平臺,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對“河西寶卷”實現全方位動態展示、數字化傳播,兼顧傳承與保護,建立起大眾、專業、便捷、高效的數字媒體資源網絡發展平臺,真正實現借助數字化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1.收集、儲存與研究
圖書館要在全面調查發掘的基礎之上,采用數字采集、數字存儲、數字處理和數字展示傳播等數字化技術將河西寶卷轉換、再現、復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充分應用各種技術將河西寶卷轉換成數字化形態,使河西寶卷得以永久保存,實現河西寶卷的重現、再生和利用。
2.共享、傳播與傳承
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而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直接關系到建設文化產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影響下,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極其重大。河西寶卷的數字化具有環保意義、生態意義、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它可以在虛擬現實空間中再現真實的河西寶卷說唱及其傳播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能夠與數字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的文字資料、文物圖像實現互聯互通。另外,還可借助現代新型媒體開展“互聯網背景下的河西寶卷傳承傳播”。筆者調研發現,近年來,眾多河西寶卷傳承人、愛好者、研究者在堅持按傳統方式傳承傳播河西寶卷的同時,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傳承傳播寶卷的新途徑、新方式,積累了不少重要經驗。其中利用微博、微信、優酷、快手、美篇、抖音等傳播平臺,采取錄制視頻上傳播放、文字圖片視頻混合上傳播放、在平臺直播等形式展開大力宣傳,使河西寶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了大幅提升。在眾多平臺中,以“快手”為平臺的直播或錄播宣傳取得的效果最為顯著。如2020年春節前后,河西地區張掖、金昌、武威幾市先后有河西寶卷愛好者16人從事直播,近70人從事錄播。春節期間每晚直播念唱時在線聽眾在2000人左右,把傳承活動從“熱炕頭”搬上了“互聯網”,在“網上”進行著傳承活動,開辟了新的時代背景下寶卷文化傳承傳播的新途徑、新方法,既活躍和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也增強了寶卷文化的影響力,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其進行欣賞、學習、傳承和研究的需求,河西寶卷的影響面也得到極大的擴展。
三、文旅融合為寶卷的保護與傳承開拓了新的途徑和空間
河西寶卷作為一種長期活躍流傳于民間、具有固定“程式化”和頑強生命力的俗文學,對其的保護傳承必須注重完整性。可惜由于自身工作性質的局限性,長期以來,圖書館對寶卷的收藏,只起到了文本及音視頻保存的作用,遠遠無法達到“活態保護”的效果。對河西寶卷這樣一種極具研究和教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讓它回歸民間,回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保護傳承其文本的同時,也保護傳承其念唱程式、習俗及其價值觀,使其“活”在民間。
2018年4月文旅合并,融合發展,二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文化旅游事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發展前景。在此背景下,也為河西寶卷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的契機,為河西寶卷“活態”保護開拓了新的途徑和空間。
(一)民俗文化旅游節上的重頭戲
近年來,各地為發展旅游,積極借助各類傳統民俗節日,恢復和興辦了許多民俗文化旅游節,受到廣大民眾和游客的青睞。僅以張掖市山丹縣為例,連續舉辦了數屆的傳統民俗節日就有: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二月二龍抬頭民俗節、四月四大佛寺廟會、六月六中山寺廟會、七月七賜兒山廟會、臘八冬至民俗節……在這些傳統民俗節日的活動現場,組織寶卷傳承人進行的寶卷念唱展演活動,成為頗受群眾歡迎的重頭戲。念唱現場,往往圍觀群眾扶老攜幼、絡繹不絕,傳承人輪番念唱,圍觀者齊聲接唱,氣氛熱烈。更令人欣喜的是,念唱活動也吸引了許多青少年的關注,不少人主動詢問、模仿和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宣教效果。
(二)旅游景點景區中的聚焦點
目前,方興未艾的鄉村旅游逐漸受到游客熱捧,一些鄉村的旅游景點或鄉村民俗記憶館,正在嘗試將寶卷念唱活動嵌入其中,作為一個新的聚焦點來吸引游客的參與與互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如張掖市臨澤縣的丹霞民俗村、山丹縣李橋鄉高廟村的農耕民俗記憶館,均有固定的寶卷念唱表演項目。外地游客在體驗鄉風民俗、游覽農村風光的同時,滿懷興致地觀看寶卷念唱,了解寶卷相關知識,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旅游文創產品中新的增長點
以寶卷內容為素材的文藝作品創作、延伸產品開發研究正在成為河西旅游文創產品中一個新的增長點。近年來較有影響的如張掖市將《仙姑寶卷》經過創新改造,將其打造成名為《仙姑傳奇》的舞臺情景劇,以寶卷傳承活動為內容的舞臺劇《寶卷印象》等,均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還有以寶卷內容為素材的連環畫、雕塑、剪紙等旅游產品,也得到了游客的喜愛。這些文創產品的研發、開發,進一步開掘了河西寶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附加值。
四、結語
作為承載河西寶卷文本收藏功能的圖書館,不僅要加強寶卷文本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寶卷的數據化保護方面積極探索,更要在寶卷的“活態”保護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主動服務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圖書館可以提供寶卷文本的查找、咨詢服務,可以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進行普及宣傳,可以搭建平臺邀請不同地區的傳承人進行交流切磋,可以舉辦寶卷相關資料及產品的展覽展示,使河西寶卷這一過去以農村家庭為背景、念唱形式的傳統文化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更好地進行河西寶卷的保護傳承工作。
參考文獻:
[1]方步和.河西寶卷真本校注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
[2]李亞棋.河西寶卷的保護與傳承[J].溫州大學學報,2016,29(6):88-93.
[3]程國君.論絲路河西寶卷的文化形態、文化特征與文化價值[J].甘肅社會科學,2016(2):36-41.
[4]任積泉.河西寶卷保護傳承的方法探索與啟示[OL].中國民俗網,2019-4-19.
(作者簡介:劉紅梅,女,本科,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培黎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管理)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