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生
摘要:經濟林栽培對我國林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許多森林樹種除用于優美的綠色環境外,還用于木材、香料、工業原料、草本植物、香料、飲料、干果等。經濟林是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但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經濟林的培育和發展還存在著氣候、地理條件限制、品種少、栽培技術水平低等問題。本文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經濟林種養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經濟林;栽培技術;問題;對策
我國南北差異大,氣候類型十分豐富,因此南方、北方、東部和西部3個地區的經濟林種類也很多。經濟樹種的栽植與開發,使當地生物鏈結構更加完整。更重要的是,發展經濟林樹種,特別是山區、半干旱區的經濟林樹種,有助于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
經濟林在我國五大林種中最受歡迎,其應用范圍廣泛,可將生態、經濟、社會三者有機結合,達到最佳效果。經濟林以其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品種多、范圍廣、地域性強、深加工潛力大等特點,在工業上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是其他林種所不能比擬的。發展經濟林產業是實現林業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經濟林的潛力,一方面可以緩解資源緊張的矛盾,有利于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另一方面,可以積極推進林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此外,它還可以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2.1 經濟林品種不良
質量是決定經濟林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雖然我國經濟林樹種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由于樹種資源短缺,導致經濟樹種產量低、品質差,市場競爭力不強,這將直接影響我國經濟林產業的建設和發展。
2.2 總體規劃不當
我國經濟林樹種較多,數量較多,但多為野生樹種,對種植環境要求較高,導致實際生產中,由于缺乏統一的統籌規劃,往往出現栽植混亂的現象,降低了栽植效率和面積。由于經濟林建設缺乏規劃合理性,在區域品種、樹種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使經濟林失去原有特色。
2.3 缺乏培養創新能力
目前我國大部分經濟林存在著種植集約、栽培方法及設施落后、缺乏栽培技術創新及更新意識等問題,導致許多優良品種的培育工作滯后,嚴重影響了經濟林木的生產和經濟效益。
3.1 推動主導型經濟林業化
經濟林產業是林業發展的關鍵,所以林業科學技術部門在經濟林栽培方面,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和林業研究團隊的可持續性。積極推進先進的栽培技術,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科學規范經濟林的培育,發展有地域特色的經濟林,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3.2 增加對經濟林業的投資
各地區都要加大對本地經濟林產業發展的經濟和科技投入,大力推進各種形式的科研與栽培技術,促進經濟林產業規范化發展,使我國的經濟和資源不斷改善,我國的林木成色不斷提高。
3.3 加強選育、規劃和設施建設
培育經濟林,首先要根據經濟林發展的一般特點,根據木本、糧油、干果、鮮果等不同經濟林發展的實際需要,科學合理地選擇品種,并根據地區間種植條件的實際差異,加強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的選擇和苗期管理,大幅度提高經濟林產量,擴大經濟林面積。同時,應注重經濟林種植基礎條件的改善,特別是要按照適地、良種、規模等要求,堅持立地條件建設與改造相結合,探索和采取適當措施,提高森林資源的實際利用率
3.4 提高經濟林造林水平
在經濟林造林工程的具體實施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立地條件改造中,應根據不同經濟林樹種對土層厚度、疏松度、肥沃度、濕潤度、土壤pH等方面的要求進行改造,以保證經濟林樹種可以在日照、土壤水分、肥料充足條件下種植;其次,應根據經濟林的經營方式和立地條件,科學合理地確定經濟林的種植密度等基本參數;同時,在種植前要做好土地準備。對于緩坡、平地造林,宜采用整地或條形整地。斜坡較大時,可采用條形或洞穴式整地,但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整地。此外,選擇適當的時機種植經濟林。在具體技術要求上,要事先修剪根系,然后育苗、填土,要注意控制經濟林木的栽植深度,盡量提高成活率。
總體而言,經濟林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產業,影響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主管部門必須加強經濟林產業化和經濟林產業結構管理。規劃好對苗種、種植技術的經濟投入,促進產業化、科技化經濟林的發展,培育特色經濟林,提高經濟林質量和產業效益。擴大農民就業,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