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作物生產的過程之中,合理的施肥量可以在確保農作物豐產的情況下節省開支。本文主要就筆者所在地區氮肥分期調控試驗結果進行總結,希望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借鑒。
通過田間試驗,探索大田環境下化肥減量對作物產量及相關性狀的影響,積極探索形成化肥減量增效新模式,并進一步探索化肥減量增效的有效途徑。
試驗地點在茫丁鄉北地村王石頭地總面積60畝,安排肥料試驗3個及品種試驗7個,管理農戶一致。試驗小區面積273平方米(4.56米×60米)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試驗時間:2019年5月1日至11月30日。
供試作物:棉花;品種:棉花新陸早63號。
供試肥料:磷酸二銨,總養分(N+P2O5)≥64.0%,尿素、總氮≥46.4%,硫酸鉀含量40%。
供試土壤條件:試驗地土壤為灌耕土,質地為壤質,前茬作物棉花,春翻地干播濕出,播前0~20厘米土層有機質含量為15.6克/公斤,堿解氮75毫克/公斤,速效磷(P)25.8毫克/公斤、速效鉀(K)857毫克/公斤,pH7.38。
試驗設計:處理1,空白區;滴清水。處理2(農民習慣施肥區),磷酸二銨每畝施用25公斤、硫酸鉀每畝施用10公斤、做基肥,于播種前結合耕翻撒施;追尿素分6次滴施,于頭水、二水、三水、四水、五和六水時隨水滴施,用量分別為3、6、6、6、6、5公斤/畝。處理3(基追比3∶7),磷酸二銨每畝施用25公斤、硫酸鉀每畝施用10公斤、尿素每畝施用12公斤做基肥,于播種前結合耕翻撒施;尿素分6次滴施,于頭水、二水、三水、四水、五水和六水時隨水滴施,用量分別為3、5、5、5、5、5公斤/畝。處理4(氮肥全部用于追肥區),磷酸二銨每畝施用25公斤、硫酸鉀每畝施用10公斤,于播種前結合耕翻撒施。尿素每畝施用40公斤/畝,做追肥,分6次滴施,于頭水、二水、三水、四水、五水和六水時隨水滴施,用量分別為4、8、8、8、8、4公斤/畝。
4.1 不同處理對棉花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處理2比處理3處理4比空白區有效果枝數分別增加0.5臺、1.1臺和1.5臺;單株鈴數分別多1.5、1.4、1.8個;單鈴重增加為0.22、0.34、0.39克;籽棉產量處理2比空白區增加38.5公斤,增產13.98%;籽棉產量處理3比空白增加52.7公斤,增產16.79%;籽棉產量處理4比空白增加71公斤,增產25.7%。
4.2 數據統計與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處理間F值為14.352略大于F0.05,說明處理間差異達到及顯著水平。從直觀產量來看,農民習慣施肥區比空白區畝增籽棉38.5公斤/畝,增幅13.98%;基追比(3∶7)比空白區畝增籽棉52.7公斤,增幅16.79%;氮肥全部用于追肥區畝增籽棉71公斤,增幅25.7%。
施肥各處理對于增加棉花株高、果株數、單株鈴數、鈴重、衣分及籽指均具有一定作用。各處理其他肥料一樣、追肥方式不同對于增加棉花產量具有一定的效果,氮肥全部用于追肥區和基追比(3∶7)比空白區增產效果明顯,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打下了基礎。
作者簡介:道里洪·吐達洪(1975-),男,農藝師。研究方向:化肥利用效率、節本增效、穩產高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