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家琦 許友志


關鍵詞:有機更新 歷史街區 更新與改造 中街步行街 可持續性
引言
歷史街區是城市形象的重要體現,是城市記憶的載體,在經過歷史沿革延續到今天,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不僅要給予延續保存,更應以現代人的思維與科技手段進行更新,歷史街區是城市的一張名片,記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有效的更新與改造歷史文化街區,會增強歷史街區的文化感染力與影響力。[1] 歷史街區的振興不僅能夠傳承本土的特有文化,也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使歷史文化街區能夠適應。同時,歷史文化街區中的“物質文化”得到有效的修繕,強化地域固有價值;并對“非物質文化”中加強歷史街區、人之間的交流,反映出人對空間的情感共鳴。[2]
在對中街步行街街區的探究中,發現其街區的改造設計問題,并相應找到解決的方法,從而提出中街步行街有機更新改造設計的合理建議,并希望可以對中街步行街的更新改造、振興歷史文脈與經濟提供可靠性的參考,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平衡,實現對沈陽中街步行街的有效更新與改造。
一、相關理論研究
(一)有機更新理論
1.有機更新的基本概念:“有機”的意思是事物的各個組織結構就如同一個整體,相互關聯,密不可分。有機對于城市而言,就是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局部要符合整體,整體更要反映局部,強調城市就像是活的生命體。[3]
更新的字面意思是變化、改變。城市更新就是對城市的重建、改造,是對城市基礎設施較差、環境質量偏低、城市規劃不完善導致經濟衰退,從而進行自我改造的一個過程。所以,有機更新概念整合可以理解為城市的局部對整體的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自我更新的過程。其主要內容是對建筑等物質文化進行改造,并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傳承與更新。
有機更新理論最早是吳良鏞教授提出來的,通過深入了解城市規劃理論和中西方城市的發展歷史,并通過研究舊城規劃改造實踐得出這一理論結果。有機更新理論是一種遵循自然規律,在城市原有基礎之上更新改造的設計方法,這種改造設計方法是小規模、漸進式的,并運用到歷史街區的改造設計之中,能夠強化各局部之間的聯系,在原有的城市肌理之上,不斷實現自我更新,有機發展。[4]
2.有機更新理論對歷史街區更新改造的指導意義:傳統的歷史街區針對保護建筑等物質文化具有詳細的法案,但對人為因素以及建筑物周邊的環境因素考慮較少。[5] 有機更新理論更多的是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空間體驗感,因地制宜,尊重地域文化差異,保留空間肌理,順應時代的快速發展。有機更新的改造設計特點就是尊重原有空間尺度,周圍建筑及建筑環境的形態特點,肌理構成,在這基礎之上,設計相對宜人的空間環境。
總的來說,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可以讓古老的城市歷史街區煥發出新的活力,傳承歷史文化特色,保留原真性;同時,舊的歷史街區可以順應時代變遷,滿足現代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追求。有機更新是一種循序漸進,有較長周期性的改造過程,所以歷史街區的改造過程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無止境的,周而復始的。
(二)歷史街區
1.歷史街區的基本概念與類型:首先,街區一般是由四條道路圍合起來,形成相對方正規矩的空間區域,在拉美洲國家,由方形結構的道路圍合形成的街區比較常見。我國城市規模較大,所以道路錯綜交叉,形式多樣,從而形成由街道為何形成的閉合區域稱為街區,或者是以獨立小區為單位的也可稱為街區。
而歷史街區從廣義上來講就是對該區域內特定時期所形成的文化延續至今得以保留并形成一定規模的“歷史地段”。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關于歷史街區怎樣有效保護在國際上得到進一步的關注,通過法律法案的實施以及實踐探索,發展至今。本文所指的歷史街區是具有一定規模,建筑物及其所處的周邊建筑環境保留原有空間肌理,并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區域。歷史街區的類型劃分:
街區承載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包含在內,所以街區是具有復合形式的功能。由于受地理環境、交通、歷史沿革以及居民需求的問題,街區在功能定位上也不相同。所以,根據歷史文化街區的功能定位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1)商業性為主體的歷史文化街區。商業性的歷史文化街區不在少數,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街區的傳統面貌,要有效地更新與保護傳統街區振興文化街區內涵。(2)居住性為主體的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民居建筑較多,街區有商業、教育、娛樂等服務性功能,如北京市菊兒胡同等。(3)以文化性為主體的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多為傳統的社會活動場所,主要是為了傳播文化以及進行教育性為目的。
二、中街步行街現狀分析
(一)中街步行街概況
1.地理區位:沈陽中街步行街位于沈陽市沈河區,沈陽故宮的北側,按照上北下南依次分別是中街路、正陽街、朝陽街、沈陽路。按照古代“面朝后市”的說法,街道呈井字形布局。中街步行街沿街商業態勢整體分為三段式,即西段、中段、東段,全長1500米;西段以中街九龍港為中心的體驗性快時尚主題智慧商城,中段以恒隆廣場、興隆大家庭為中心的購物中心,其建筑外觀特點是與沈陽故宮建筑交相輝映;東段以中糧大悅城、新世界百貨為中心的國際主題購物中心以及零售市場。主要包括中街步行街西段以及中段為研究對象(如圖1)。
2. 歷史文化特點分析:沈陽中街步行街原名四平街,經過前清時期的擴建、修繕,發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中街步行街是沈陽形成的最早的商業集群,并且有大量的文化遺存,展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1)井字型的街道空間格局。從戰國時期建城伊始,再到前清建都改名盛京,統治者將原有的十字街道改為井字型街道,逐漸加以修繕,并最終在皇宮北側設立商業街市,這座都城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善,總體來說,城市的基本格局是以皇城為中心向外拓展,并以古代“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基本思想建立的。
在此基礎之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面臨城市發展的問題上,原有的歷史文化街區的面臨重建的問題,政府對于古城區的保護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古城區街道兩旁的商業建筑一般不超過24米,街道高寬比總體控制在0.8-1.5左右,并且明清至近代民國時期不同的建筑風格也得以妥善保留。所以中街為中心的附近街區的保護措施還是具有一定的效果。[6]
(2)獨特的滿族四合院院落體系。地區的建筑特點往往是受多方面影響的,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氣候環境因素。滿族最早是以漁獵文化興起,同時受到周邊民居以及宗教影響,最終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建筑特點。其正面以正殿為主,東西兩面設有廂房,正殿正面朝南位置設有門房,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最終形成四合院的院落體系。其四合院落體系在當時的皇宮也充分展現,正殿具備,左右各有廂房的設計,并最終保存至今。四合院落充分展現了東北地區的建筑特點,同時也在順應時代的發展,煥發新的生機。
(3)建筑風格的大融合。中街步行街區周邊的現存古建筑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滿清遺留下來的以木結構為基礎的建筑;其次是近代受西方建筑文化影響的中西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沈陽故宮和張氏帥府、角樓(如圖2)。
(二)中街步行街現存問題分析
(1)建筑文化的缺失:建筑是城市的語言,更能直觀地反映一個城市的形象特征。中街步行街區兩旁的建筑大部分為現代建筑設計風格,少部分為仿古建筑,缺乏建筑語言,雖然能體現現代都市的活力,但同時也失去了城市所特有的建筑靈魂。在建筑色彩上,沿街店鋪各成特色,雖然不會引起強烈的沖擊感,但整體的協調性還是要有所提高。建筑外立面與天際線的設計是感知空間特點的重要元素,因而在設計上對于表達空間特色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2)缺乏景觀互動體驗: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是對人、建筑物、建筑周邊環境、城市能夠和諧共處,其主體是人對周邊事物的感知力,能否與自然相融合。中街步行街主干道的綠植景觀在數量上并不是很多,沿街看到的除了店鋪林立,各種顏色撲入眼前,但是缺少綠植的搭配,綠植的功能不僅可以調節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的視覺疲勞,并影響人的心理作用。
街區景觀節點的設立,從西面一直往東走,主線路的景觀節點很少,只有幾個木結構牌坊,缺少人對建筑景觀環境的互動體驗。
(3)經濟效益至上,缺乏文化內涵:過于注重短期經濟利益,當地人群并不會在街區做過多停留,處于好奇感、新鮮感,外來人群相較于當地人群會游走于各個角落,但會產生文化上的空白,喪失文化活力。經濟效益固然是城市發展的推動劑,但也要兼具文化的輸出才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長久之策,經濟發展帶來不可避免的因素,產生城市結構單一,作為城市的靈魂,厚重的歷史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城市整體的形象,還可以帶動經濟增長。
三、有機更新理論指導下的中街步行街區改造設計策略
(一)延續歷史脈絡,注重街區整體性與統一性
1. 街區道路功能的統一性:要在傳統“井字型”道路格局的基礎之上,改善臨主干街道兩旁的穿插道路,這一階段的道路在前期實地調研之中存在單一性。沿街兩旁的道路是街區的延伸部分,所以在整體的規劃來看要不僅是承擔疏通道路的功能,還要作為街區延伸的窗口。
中街步行街區的主要功能是商業性功能,街區道路主要承擔舒緩人流的功能特點,但目前街區主干街道的功能劃分過于單調。所以,在滿足消防、交通負荷,人員安全的基礎上,要對街道進行道路劃分,加設景觀節點、景觀道路,使得街區更有層次感,同時沿街景觀設計有傳統地域色彩的圖案,加強街區與整體空間的統一性。主干街道要隨著景觀節點的變化而變化,這樣才更富有變化性(如圖3)。
在主干街道的規劃上,遵循有機更新理論中對內外部環境的協調,以及街道自身的內部協調,兩者要相互統一,所以由兩個圓形廣場作為節點向兩邊延伸,延伸部分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比如休閑兒童區、老人休息區、觀賞區;并且內部有次要交通路線,可以疏散人群避免擁擠也可以達到休息和觀賞的目的。
2.維系街區肌理,強化街區內外部的聯系:沈陽中街步行街區的歷史悠久,經過時間的推移發展至今,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必然的,如何維系街區肌理,首要的是保證街區的原真性,最大限度地保護街區周圍的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因此,以清故宮文化為主線,分設街道周圍的寺廟、其他物質文化遺存,分析特色文化元素,并加以再設計,通過“古為今用”的設計理念,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運用到街區之中,增強街區的地域色彩;比如街區商業招牌的設計、街區建筑色彩的提取再設計、文化活動等,可以促進街區內部與外部之間的交流。(1)色彩提取。為迎合周圍建筑環境色彩,強化內外部之間的聯系,更好的保持街區的完整性,通過對傳統建筑的色彩提取。沈陽故宮的建筑色彩以紅色和黃色為主,通過對建筑色彩的分析,色彩在亮度上并不高,但其顏色的搭配能很好地反映出當地的文化特色。(2)招牌設計。在維系街區肌理的前提下,通過對店鋪色彩的提取對臨街店鋪的招牌進行再設計,在設計上是引入傳統建筑色彩、材質,依據現代設計美感進行重新設計,同時也讓街區的色彩不過與單一化,也不能過于多元化,避免出現視覺混亂(如圖4)。(3)提高公眾參與度。歷史街區所面向的主體是以人為中心的,因此人對于街區的觀感以及體驗極為重要,當地居民深刻了解本土文化,在這一背景之下可以借鑒國內成功的歷史街區案例,比如身著滿族服飾、民國風服裝在街區展示,吸引外來游客;這種文化輸出活動可以讓當地居民增強文化自信心,又可以讓外地游客體驗異族文化。通過網絡宣傳公眾的積極參與,可以有效地提高街區的知名度,感受到獨特的文化氛圍。
在保留原有物質文化的基礎上,可以開設街區文化館,運用全景沉浸式的體驗模式,再現古代歷史文化場景,街區發展變革,展現街區獨特的魅力。
(二)注重可持續性,延續街區階段性更新
1.新與舊結合,突出景觀環境對文化的傳承性:街區環境可大致分為兩部分:建筑環境、景觀環境,建筑環境可以通過有機更新的改造方式,保留、提取、再設計,創造出符合中街歷史文化特色的建筑標簽,比如建筑外環境:建筑外立面、周邊座椅、燈具等,從而可以讓游客直觀感受到街區的文化特色,展現街區的獨特性。景觀環境在改造時要深入剖析街區歷史文化及其街區現狀,并發掘歷史文化在街區中的表達形式,將文化深深植入到街區的每個細節之中。(1)建筑環境的改造體現的是歷史街區的專屬符號,因此,建筑的外觀形式要與周邊環境產生共鳴,并且在設計上要將現代的建筑功能融入到傳統的建筑空間之中。有機更新理論的改造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大拆大建,而是在保留原有建筑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的創新,中街建筑風格一部分是古代傳統建筑風格另一部分是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兩者在風格以及材質上有很大不同,所以既要保留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筑風格,同時又要達到內部的協調,建筑環境又與外部產生某種聯系,這樣可以使得街區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如圖5)。
(2)景觀環境的改造主要包括:街道鋪裝、景觀植物、街道家具,這些街區的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歷史街區的審美品質,在改造過程中,要延續街區的記憶性,本地游客可以通過家具、景觀小品產生文化上的歸屬感,同時也可以讓外來游客留下深刻獨特的印象。
2.突出街區細節設計,振興街區活力:在中街步行街細節設計中,要根據有機更新理論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街區原真性,在表現形式上也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時代的發展,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重現歷史節點故事。因此AR現實與虛擬互動技術可以運用在街區之中,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對街區進行數據統計,在街區文化館附近進行虛擬現實交互。選取歷史人物、設計動漫人物等,使人們深入其境讓本土居民增強文化自信,向外來游客展現中街步行街獨特的魅力,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重振街區活力。AR技術在不同的領域都引起了不同層次的轟動,在電子競技領域通過AR現實與虛擬交互,讓電子競技散發出獨有的魅力,極大增強了競技活力。
3.增強保護意識,注重街區商業溢出的延續性:有機更新理論是通過區域更新改造逐漸以點到面,所以在進行改造的過程中要考慮商業溢出的現象,這樣不僅可以對歷史街區的改造留有余地,同時可以起到街區與舊城聯系的過渡地帶。例如成都寬窄巷子“快、慢”的設計方式下,帶動周邊街巷的文化輸出,豐富街區內的業態布局,從而使街區商業經濟得到延續,文化得到傳承。總的來說,根據有機更新的循序漸進的自然增長模式,讓街區內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得到很好的發揚與保護。
對于商業溢出帶來的后續改造情況,周邊街巷可以可以通過政府制定的統一改造標準,在改造的實際過程之中,由政府出面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在經過專業的設計指導,使得周邊街巷參與到街區整體之中,使單一住宅區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商業性功能的空間,對于極具歷史文化的住宅區域,在經過保護、修繕之后,可以轉型成為新的住宅文化。相較于主干街區的布局,沿街的小巷在改造過程中的難度相對較小,其對整體街區的細節品質有著很高的要求,要做到有特色的、有文化內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要深入挖掘街巷內部的人物故事,豐富街區的內容。
結論
經濟的快速發展,歷史街區的建筑缺少獨有的文化特色,所以面臨歷史街區文化缺失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文章通過有機更新理論,探求歷史街區新與舊結合的方法,并提出改造設計方法,立足文化,激發街區活力,創造新的體驗空間,推動街區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