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全世界正處于新型全球化進程中,中國亦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未來還將面臨更多復雜局面,如何有效釋放發展潛力,是世界各國都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構想,著眼于通過提高有效供給催生新的需求,促進世界經濟再平衡。多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有力促進沿線各國區域交流、文化交融、經濟增長。經過八年努力,“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一幅“大寫意”,高屋建瓴,氣象萬千的寫意勾勒的同時,更離不開精雕細琢,精謹細膩的“聚焦工筆”。
“一帶一路”建設四梁八柱已經搭建成形,給國際社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面對疫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守望相助,許多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實實在在可觸可摸的成就,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這一國際公共產品的期待。“一帶一路”更是帶動沿線國家之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在當下發展、變革、調整的時代,要推動人類發展進步,就要促進不同文明加強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建設文明之路,涉及的不只是一個國家內部事務,更關涉到“一帶一路”沿線諸多國家和地區之間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文化交流渠道的統籌與完善。青年一向是各國間交流主角,在國際交流中,每一位中國青年都是中國的名片。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年輕身影出現在“一帶一路”文化交融中。團中央國際聯絡部、中華兒女報刊社聯合展開“最美絲路青年系列訪談和傳播”活動。本期,我們聚焦于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攜帶著年輕人與生俱來的激情與這一時代賦予他們的家國情懷,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步入“一帶一路”文明交融的滾滾歷史洪流中。
他們中,有創立青年公益組織Hi China國際青年發展聯盟的柳茜,在Y20等國際會議交流中發出中國青年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組織“哈佛中國行”等活動,助推中國青年登上世界交流舞臺;有乘風破浪的創客劉伯敏,他擔任創業導師并帶領團員們遠赴俄羅斯等地,將中國創業模式帶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中哈物流青年突擊隊,他們一起用青春繪制陸海雙向開放全新畫卷;還有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突擊隊,他們在大漠深處,在海港之畔,探索出一條境外園區建設新途徑;有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秘書長、靈山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王文,多年來遠赴埃塞俄比亞、尼泊爾、泰國、柬埔寨等地,開展援助項目,致力于參與全球公益慈善事業和公共事務,為共創美麗中國和可持續發展世界,貢獻來自中國的青年力量……
“一帶一路”向世界展示,人類的共同文明并不只是一種奢望,而是為當今世界引導航向的重要精神資源。這些年輕人正在進行的,正是打通民心的工作,日益豐富的對外交流增加了世界各國文化和意識交流碰撞機會,推動人類進步。
見微知著,在中國民間外交戰線上,青年和青年團體發揮了突出作用。青年作為承前啟后的社會力量,對促進國家之間開放合作、交流互鑒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他們比前輩們更加精通外語、更加熟悉社交媒體和網絡的使用方法、具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他們更敏銳,更熱忱,更鮮活。來自民間的青年更容易產生彼此之間的認同感。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的重點所在。當下的青年們樂于肩負重任。正是這些青年,致力于積極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廣泛交流與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堅實民意基礎。
“一帶一路”是歷史的,也是當下的。這一倡議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歷史的寶貴,并潛移默化地引導著我們。“一帶一路”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說古老,是因為“一帶一路”傳承著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絲綢之路精神;說年輕,是因為“一帶一路”誕生于全球化時代,它是開放合作的產物,正逢其時,未來有勃勃生機。
在“一帶一路”這部徐徐翻開的文明巨著中,中國青年正在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精神,積極參與著世界各國文明交流與互鑒。他們推動著沿線各國乃至全世界精神文明層面的合作,為民心相通打開了新通道。這長長的紐帶串起沿線國家的悠久歷史與璀璨文明,書寫出當代中國青年的壯闊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