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成為新時代的課題之一。在此背景下,結合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要求,深度強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勢在必行。同時,數字時代,5G、AI、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蓬勃發展,也為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基層覆蓋水平和服務效能提供契機。本文探究數字時代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路徑,以期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數字時代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 鄉村振興
近年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愈發受到重視。國家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指出,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其中的均等性要求,充分體現了公民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思想。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這一內在精神動力,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可以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不竭動力。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一系列有關政策,都成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重要依據和制度保障。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3.09億,占網民整體的31.2%,互聯網普及率達55.9%。可見,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精神文化需求都受到互聯網的深刻影響。數字時代下,我國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以5G、AI、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技術蓬勃興起,促使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成為可能及趨勢。
一、數字技術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推動作用
(一)充實鄉村公共文化內容供給
新技術的變革催生了多元化、多形態的鄉村公共文化內容供給。鄉村具有一定數量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鄉村資源稟賦較為深厚,隨著4K/8K超高清視頻的日益普及、實景三維重建等科技的發展,鄉村文物古建、民俗民風館、鄉村旅游打卡地等可以通過數字化來展示。此外,在技術的加持下,公共文化活動則可以通過云直播、云展演、短視頻的方式,更便捷、豐富、及時地呈現給村民。
(二)創新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數字技術的發展能夠創新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公共文化機構利用公共文化云平臺、新媒體等創新以需定供的互動方式,促使公共文化服務由單向的、菜單式的變成雙向的、訂單式的,服務效能顯著提高、服務覆蓋范圍增大。此外,農村電商、鄉村旅游、鄉村文創等新業態不斷涌現,利用5G、虛擬現實等技術,能夠大力推動互動式、體驗式、智能化的鄉村文旅新模式發展,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將靜態的、區域性的鄉村資源轉化為動態的、廣泛化的鄉村文旅特色。
二、數字時代背景下徐州市馬莊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概況
筆者采用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徐州市馬莊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情況,基于此案例研究,以形成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路徑的啟示。
(一)徐州市馬莊村資源調查
馬莊村位于徐州潘安湖街道,面積4.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343人。2020年,馬莊村入選江蘇省第三批特色田園鄉村名單。田野調查重點圍繞馬莊村資源,收集、梳理、挖掘馬莊村特色文旅資源、文旅活動,并利用數字手段進行資源轉化,同步策劃宣傳推廣。
1.馬莊村的文化資源。村史館:馬莊村發展歷程和馬莊人精神內涵的縮影。神農廣場:村民觀看祭祀表演的重要地點。馬莊香包:兼具工藝價值和藥用價值的藝術品。
2.馬莊村的旅游資源。馬莊村附近的潘安湖濕地公園由采煤塌陷區改造而成,內有一潘安水鎮。村里還有一個集婚禮博物館、酒店住宿、情景體驗等為一體的潘安湖婚禮小鎮。
(二)徐州市馬莊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構建
馬莊村的文旅資源整體上較為豐富,在公共文化服務上也有一定成效。2020年,由江蘇省文化館建設的“文旅e鄉村”上線,該小程序具備進村看看、視聽空間、藝術課堂等八大功能。馬莊村以“文旅e鄉村”為載體,發布本村特色資源及活動信息,設計精美展示主頁、優化服務系統,打造專題服務頁,通過數字手段再造公共文化服務各項業務流程,如打通馬莊村民宿預定、簽到、住宿、退房全流程業務。此外,利用新媒體宣傳矩陣,以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方式進行常態化聯合宣傳推廣。
從馬莊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現實路徑中可以看出,村民喜聞樂見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要以挖掘本村特色文化資源為基礎,提供數字公共文化服務為核心,利用數字手段融合線上線下活動及文旅資源,全方位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三、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路徑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路徑發展是篇大文章,從服務理念的革新、機制保障的完善、專業人才的培育、運營管理的提升、宣傳推廣的落實、數字技術的支持等角度,都可以提出許多路徑實踐方案。本文則主要從數字技術角度提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路徑。
(一)創新數字資源生產
我國鄉村文化底蘊深厚,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應大力發展“互聯網+”鄉村文化,用數字手段創新以鄉村文化為價值內核的數字資源生產,涵養鄉村文化根基。
在文化資源方面,綜合運用5G、智能視頻采集、VR、AR等技術對鄉村文化活動中心、村史館等進行智慧化改造,將不可移動的場館資源轉化為移動的線上展廳。探索運用短視頻、云培訓等新媒體技術創作并制作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文化藝術普及資源等,同時大力扶持鄉村優質資源自媒體創作,增強資源供給力量。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針對鄉村特色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深度挖掘,構建以鄉村文化價值為內核的數字文化資源庫,形成完備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供給體系,該體系涵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鄉村傳統技藝傳承人等鄉村重要人才資源庫、鄉村特色文旅資源庫、鄉村文創產業庫等。
在旅游資源方面,首先,培育和打造一批鄉村文旅精品路線,形成旅游數字資源。其次,開發文創產品,融入鄉村文化內容、特征符號、創意元素等,促進文旅文創產業發展。最后,鼓勵鄉村民宿發展,配套鄉村公共文化數字服務設施設備,通過信息技術如AI人工智能、RFID技術應用、大數據等智能控制家居設備,提供自動化服務,提高運營服務效率,最終實現民宿資源的智慧化管理。
(二)構建統一共享平臺
數字時代,要實現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是離不開一個共享平臺的,只有通過信息化手段“上云增智”,才能夠實現鄉村文化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
一方面,以省級為重要抓手,構建全省一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統一共享平臺。這樣全省一個平臺的思路可以節約建設開發成本和開發周期,避免各地重復投資,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資源和數據共享,為基層鄉村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通道和平臺,村民也可以通過這樣一個統一入口獲取本地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參與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服務。以江蘇省為例,開發上線“文旅e鄉村”小程序,秉持集約化建設、數據互通共享理念,搭建1個“文旅e鄉村”+N個鄉村框架體系,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和數字化平臺的共建共享。
另一方面,鄉村特色各異,統一平臺要因“村”制宜,實現“村村有特色、村村有陣地”。同時,重點打造鄉村文化、旅游電商、志愿服務等應用功能。例如,上面闡述的蘇北某鄉村——徐州馬莊村圍繞香包,延伸發展香包歷史線上資源、香包制作互動體驗、文創香包產品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特色呈現為濃郁的香包文化。又如蘇中某鄉村——南通海安青墩村圍繞青墩遺址文化,利用3D攝像機將青墩遺址博物館進行全方位360°拍攝,形成VR全景視頻,提供沉浸式旅游體驗,并延伸發展精品旅游路線規劃、青墩文化藝術節、短視頻制作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特色呈現為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再如無錫宜興大東村圍繞美景、美食、民宿,匯聚特色個性化村主頁,提供看旅游攻略、購產品、訂民宿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特色呈現為文旅的深度融合。這三個鄉村是“文旅e鄉村”的試點村。總結起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更科學的發展是前期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文化歷史底蘊深厚的鄉村、具備優質紅色旅游資源的鄉村中選擇幾個樣板鄉村,重點開展平臺的應用推廣,形成經驗后,再全省鋪開應用。
(三)健全宣傳運營體系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有宣傳運營體系作支撐。利用新興技術,重視內容生產與內容的采集、分析、宣傳及服務,從而構建精準、智慧的宣傳運營體系。
第一,抓住融媒體傳播特點,策劃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鄉村文化藝術活動,實現線上多渠道呈現。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創新活動形式,重點策劃線上活動如鄉村短視頻征集評選活動等,也可策劃具備鄉村特色或融合鄉村文旅元素的體驗活動。利用數字文化服務傳播手段宣傳推介,于內借助文旅資源共享平臺,于外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如抖音、微博等第三方平臺,大力宣傳推廣。
第二,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優勢,如統一共享平臺開發的志愿者服務模塊,激發文化參與、增強服務力量,推動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結合當下社交媒體互動體系,廣泛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共建,包括當地企事業單位和志愿者團體、個人等。同時,引導、幫扶、支持民間文藝團體開展藝術活動,并拍攝記錄,運用新媒體進行品牌打造。此外,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激勵其參與當地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為打造專業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可以利用各省統一的公共文化云平臺對志愿者進行線上培訓,統籌線上培訓、線下實踐全流程管理,分級分類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培訓。
第三,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助力精準、智慧的宣傳運營體系構建。對服務相關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存儲、挖掘、分析和應用,動態精準掌握村民文化需求和服務效果,有效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運營發展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例如,依據用戶活躍時間段的分析結果,在高峰期精準推送公共文化服務信息;依據用戶喜好的分析結果,將文藝會演、公益培訓、文創產品等各項不同服務內容分別智能推送給不同用戶;依據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各項數據的分析結果,評估判斷各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以形成橫向對比和良性競爭,促進服務效能提升。
(作者簡介:潘婕,女,本科,江蘇省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