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

國家商務部最近推出了5個國際消費中心試點城市,中國未來不可能僅有這5個城市,會出現一批消費中心城市,有的可能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的可能是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和建設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新時期中國經濟“三新一高”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經濟新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
新發展階段處于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變革期。在這個重要變革期,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經濟增長速度甚至核心競爭力,是一種外在的表現,一個國家的國民幸福指數、國家繁榮昌盛文明的程度,才是這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內涵。不能過度注重外在的表現形式,而是要更加注重若干個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功能,注重的是文化內涵、消費環境和人民幸福指數。未來國際大國的競爭和博弈,更多地表現為這個國家自身治理得怎么樣,特別是代表國家形象的城市發展得怎么樣,城市人民生活感覺怎么樣,這是一種內在的經濟社會發展素質。只要每個國家都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就能使我們正在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向好的方向發展。實際上最大的變局,是每一個國家都在發生著內在的變化。
中國已經進入了兩個百年的戰略交匯期。到2020年,中國已經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開啟了第二個百年目標,這是中國的世紀夢想,從現在起到2050年的30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崛起兩個百年的后30年,是兩個百年最后沖刺的30年。對于我們來說,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城市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中國有一批未來國家成為強國以后具有國際影響力、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消費功能和服務功能的大城市。這也是一個國家成為強國的重要標志。
從現在起到2050年,中國都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未來30年,中國都處于這樣一個大的格局,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目前,全球140個大城市占世界13%的人口,占世界33%的消費,占世界39%的GDP。個人認為,未來大城市的集聚度會更高,中國領先的大城市,包括人口、GDP總量、消費能力會比國際平均水平還要高,在這個大局中需要一批具有引領性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中國的社會基本矛盾發生了根本變化。黨的十九大之前,中國社會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經過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已經基本解決了落后生產力的狀態。社會生產力發展已經邁上新的臺階,去年超過了100萬億元,這是一個標志性的數字。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元,到2025年將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所以,中國現在和未來一個時期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是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需要有一批能夠表現出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這樣一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做載體。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作為最前沿、最有代表性的、標志性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培育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代表著中國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的一個風向標。
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年均GDP增速平均9.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既包括高質量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高質量的人們的生命方式和生存方式。高質量發展不單是指某一個產業、某一種產品,而是指整個社會存在的狀態,這個轉變也是非常之大的。再加上從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以來的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世界發生了某些顛覆性變化。未來有可能會以疫情劃界,世界經濟和格局發生一些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變化。比如,城市的生活方式,疫情使數字經濟的應用范圍和能級發生了突破性的增長;世界各個國家在隔離的情況下如何重新鏈接,疫情之后如何鏈接;經濟全球化會就此終止嗎?未來各個國家會成為信息孤島嗎?會成為碎片化的全球化嗎?還是疫情之后出現更加緊密或者不可逆轉的深度全球化?
新發展階段對于我們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作為國家的窗口、國家發展水平的風向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它的內涵會發生一系列重要變化。

首先,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支撐。這是引領消費潮流、創造新的增長動能的一個重大舉措。中國城市都是按行政級別劃分的,地市級的城市是660多個,縣級城市2800多個,鄉鎮2萬多個。可以看到,中國城市形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它并不是按照現有的統計報表發展,已出現了一批國際化的城市,或者叫國際化的大都市。比如,已經是國際大都市的香港;正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北京、上海;這次推出的5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除了北京、上海,還包括重慶、廣州、天津。這些城市已經具備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潛能,有的本身已經是國際化大城市,完全可以率先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