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姝
第一次原子彈爆炸發生在1945年7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試驗場,第二次和第三次發生在同年8月的日本廣島和長崎。
1945年11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分會著手制定方案,計劃對已有的和新型的核武器進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研究核爆炸對軍艦造成的影響。1946年1月,杜魯門總統正式批準實施。
試驗地點應滿足幾個條件:第一,必須在美國的管轄之下;第二,無人居住或少人居住,以免遷移當地居民的過程過于繁瑣;第三,距最近的B-29飛機基地半徑1000英里以內;第四,不能有強風暴和寒潮;第五,必須是一處直徑不少于6英里的封閉港灣,便于停靠靶艦和輔助船只;第六,遠離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第七,在距離海平面6萬英尺(18.3公里)的高度上風向固定;第八,該地區的主要洋流不能經過有人居住的海岸區、船只經過的航線和捕魚區。
比基尼環礁成為核試驗所在地,是海軍中將威廉·布蘭迪選定的,這次行動的統一代號是“十字路口”。
1946年2月,馬紹爾群島督軍、海軍準將本·懷亞特來到比基尼,他對當地居民說,美國要在這里進行核武器試驗,目的是造福人類、全面結束戰爭。因此,他請求比基尼居民暫時移居其他島嶼。比基尼環礁領袖朱達跟其他長老開會討論后同意了。3月7日,朱達和他的166名臣民遷至距比基尼東部約200公里、無人居住的朗格里克環礁。朗格里克22個小島的總面積只有1.68平方公里(比基尼6平方公里),這里的棕櫚樹和果樹都沒有比基尼高產,淡水也嚴重不足,如果食用不明魚類,還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原住居民離開后,4.2萬多名美國人登上比基尼,他們大多是軍人和專家;242艘軍艦和156架飛機參與了“十字路口”行動;18噸錄影設備、2.5萬臺輻射監測設備和上千只用來做試驗的動物被運上了比基尼。
1946年7月1日,駐扎在比基尼的美國軍人開始撤離。數百只小船和步兵登陸艇將他們運離海灘,送到大型“活船”上——這些船駛離礁湖,開往預先指定的、距離比基尼至少10海里(18.5公里)的海域。
除了“活船”之外,還有“死船”,即報廢的水面艦艇和潛水艇,它們要在原子彈爆炸試驗中充當靶船。最后一名水手離開“死船”時,要在主桅桿上掛信號旗——紅黃相間的斜條正方形旗子——表示船上已經空無一人。天剛破曉不久,92艘“死船”都掛上了這樣的旗子。6點30分,“最后一批人員”撤出比基尼——他們是在“死船”上安裝照相錄影設備、錄音設備和測量儀器的技術人員。



上午9點整,波音B-29超級空中堡壘Daves Dream號上的投彈手哈羅里德向靶船停靠的比基尼礁湖投下了一枚原子彈,原子彈的側面貼了一張從Esquire雜志上剪下來的電影明星麗塔·海華絲的照片。這顆原子彈是長崎原子彈的翻版,它有一個非正式稱呼“吉爾達”,以紀念海華絲1946年主演的同名電影。
炸彈剛一脫離飛機,伍德羅·斯旺卡特少校就讓Daves Dream號迅速離開爆炸地點。“爆炸沖擊波像一只巨大的手掌,啪啪地拍打著飛機尾部,但我們毫不費力就控制了它。”一名飛行員在日記中寫道。
100多名觀察家受邀觀看了這次爆炸,包括國會議員、科學家、新聞記者和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各國代表。據蘇聯代表、原子物理學家米哈伊爾·梅謝里亞科夫回憶,美國海軍在籌備這次行動的過程中始終嚴加保密,但試驗開始前卻邀請了聯合國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國的科學觀察員參加。作為一名蘇聯觀察員,他可以說在太平洋上漂蕩了兩個月左右。美國軍方盡一切可能不讓蘇聯方面以及所有外國人掌握有關這一新型核武器的信息。一位法國代表事后抱怨說:“這是我所經歷的唯一一次最無聊的出國旅行。”
“十字路口”行動指揮官、海軍中將布蘭迪事后表示“炸彈投擲得十分精準”。而事實上,它距離既定目標有649米的誤差,這也是靶艦損失少于預期的原因(只有5艘靶艦沉沒)。很多觀察員對他們看到的場面表示遺憾,他們希望造成更大的破壞。這次投擲既沒有引起海嘯也沒有造成地震,幾乎所有船只仍漂浮在水面上。
22艘船上裝滿了動物——豚鼠、鼷鼠、黑鼠、山羊、豬,其中10%死于爆炸引起的沖擊波,15%死于輻射,10%在研究爆炸影響的試驗中死去。

“世界上第5顆原子彈發出的巨大威力和掀起的熱浪,讓今天的比基尼礁湖泛起泡沫,使它成了一個充斥著火焰、灰塵和熱氣的開水鍋。熱浪拋起像玩具一樣的小船,卻無法讓‘死亡圈附近以戰斗隊形排列的絕大部分大型輪船沉沒。”新聞記者唐·懷特海德在談到1946年7月25日第2次比基尼核彈試驗時寫道。
第5顆原子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水下核爆炸,它的威力跟第4顆一樣,與長崎原子彈不相上下。有人在這顆原子彈上寫下“比基尼海倫”的字樣。
“海倫”是登陸艦LSM-60從水下55米的深度發射的。當地時間8點35分,“海倫”在一半深度的地方爆炸。除了爆炸后掉落在其他艦船上的殘骸之外,LSM-60的其他部分在爆炸后蕩然無存。10艘輪船沉沒——所有位于爆炸范圍半徑900多米之內的靶船,均遭到了破壞。
此外,還有1.4公斤放射性裂變產物與200萬噸海水、沙子混在一起被炸上了天,之后又落回到比基尼礁湖。所有靶船加上整個比基尼環礁,都遭到了最嚴重的輻射污染。參謀長聯席會議評估委員會的報告指出,“被污染的船只成了一個個放射性大火爐,能將船上所有的生命體付之一炬。這些輻射潛在無形,但卻是致命的”。
還在核爆炸試驗開始之前,被轉移到朗格里克的比基尼居民就要求重返家園——美國人發的東西很快吃完了,食物嚴重不足。1947年5月,一場大火燒毀了很多棕櫚樹。7月,一位到訪朗格里克的美國醫生發現,這里的居民快要餓死了。可是1947年末,馬紹爾群島的埃尼威托克環礁又被選為第二個核試驗地點,于是埃尼威托克居民搬到了烏杰朗環礁。直到1948年3月,原比基尼居民才遷出朗格里克,被安置到夸賈林環礁,住在機場附近用樹葉搭成的帳篷里。同年11月,比基尼人(當時有184個)再次搬遷至此前無人居住的基利島。
基利島也特別不適合人類生活,它的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由于沒有礁湖,沿海浪頭又高,對捕魚極其不利,也難以從海路運送糧食(一年之中有4個月無法通行,兩個月勉強通行)。比基尼人只好在賈盧伊特環礁的一些小島上制作干椰肉賣錢。


基利島居民長年苦于糧食短缺。1957年,臺風“勞拉”擊沉了一艘給島上運送糧食的輪船,還損毀了大部分莊稼。1958年,臺風“奧菲莉婭”又使賈盧伊特環礁遭到重創,待在這里的人只好返回基利島。


兩次比基尼爆炸之后,核試驗搬到另一個環礁——埃尼威托克環礁進行。從1948—1958年的十年時間里,這里進行了43次地面核爆試驗,導致占比陸地面積10%的4座小島徹底蒸發,余下陸地的60%至今仍不適合居住。
第3次比基尼核試驗代號為“喝彩城堡”,是在當地時間1954年3月1日6點45分進行的。這次引爆的是一枚氫彈,其液體燃料中首次使用了氘化鋰。據預測,這次爆炸的威力相當于600萬噸級三硝基甲苯,但實際上它的威力超出了2.5倍即1.5億噸,是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這是威力最大的一次核試驗,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輻射事故。
根據試驗前3天的天氣預報,3月1日的風向還不錯,放射性沉淀物應該會降落在有人居住的島嶼之外。爆炸前一天早上,經氣象學家確認,馬紹爾群島有人居住的地方不會有大量放射性沉淀物;到了傍晚6點,根據新的天氣預報,風向開始變得不太有利,但官方還是決定試驗照常進行;當天半夜的天氣預報再次顯示,在海平面3—7.5公里高度的地方風向開始變得不利,在高度6公里的地方“風將朝著朗格拉普環礁吹去”,埃內曼和比基尼各島“將受到污染”……盡管如此,軍事行動小組指揮官珀西·克拉克森少將和物理學家阿爾文·格拉夫斯仍下令按計劃行動。
爆炸后一秒鐘,立刻產生了一個直徑7.2公里的大火球,從距比基尼400公里的夸賈林環礁都能看到。不到10分鐘,蘑菇云就升至40公里高空,直徑達46公里。比基尼環礁的3座小島在爆炸中瞬間蒸發。由珊瑚碎屑和放射性裂變產物組成的放射性沉淀物,落到了包括朗格里克、艾林吉納埃、朗格拉普和烏蒂里克在內方圓1.8萬多平方公里的區域。
天上下起了“白雪”,孩子們拿著玩,婦女則用它擦頭發。
事后很多人覺得不舒服,他們感到惡心,皮膚發癢,眼睛刺痛。后來他們身上出現灼傷,頭發開始脫落。236名島上居民和28名美國軍人從污染區撤出。美國在朗格里克的氣象專家早在3月2日就得到警告:等待撤離的當晚要待在掩體內。而當地居民卻是3月3日才從朗格拉普和朗格里克撤離的,從烏蒂里克撤離的時間則是3月4日——他們事先沒有得到任何警告。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向媒體發表的聲明中,將“喝彩城堡”稱為“循規蹈矩”的試驗;聲明還指出,一些美國人和島上居民“意外受到輻射的影響”,但是沒人受傷,大家都感覺不錯。
一艘日本漁船誤入污染區,23名船員得了放射病。3月14日漁船返回日本,第二天醫生就發現,這些漁民都受到了放射性沉淀物的影響,其中一位漁民在半年后死去。這次事件導致日美關系惡化。與此同時,人們也知道了美國用氫彈做試驗的事實。
馬紹爾群島核試驗一直持續到1958年7月22日,這一天,比基尼上空最后一次發生大氣層核爆炸。
1967年,美國當局開始研究比基尼原住居民重返家園的可能性。根據原子能委員會的報告,從輻射安全性來看,島上飲用水的輻射強度可以忽略,核輻射不會對回家的比基尼人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968年6月,美國總統約翰遜向住在基利島和其他島嶼的540名比基尼原住民公開承諾,他們可以重返故鄉。總統表示:“我們的目的是幫助比基尼人民在這些偏僻的島嶼建設新型理想社會。”接下來美國制定了8年搬遷計劃,包括對比基尼環礁進行消除放射性污染的作業,建造43座新房子,種植棕櫚樹、面包樹和其他糧食作物,等等。之后美國軍人也從比基尼撤出。
比基尼人開始重返故鄉。1969年,約40人遷居埃涅烏小島,1972年底之前,他們和另外20人搬到了比基尼的一座島嶼。然而,1975年進行的一項放射性研究結果表明,比基尼環礁的輻射水平超出了預期。于是,比基尼人將美國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對比基尼環礁的輻射情況進行更精確的研究。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認為,比基尼環礁出產的水果和島上的寄居蟹都受到了嚴重的輻射污染,不宜食用。通過分析比基尼人的尿液顯示,他們的身體里含有少量核素钚239和钚240。1977年5月,研究人員發現比基尼一座小島的飲用水中鍶的含量超出了美國法定標準的極限。1978年4月,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專家研究證實,比基尼139名居民中大多數人體內含有的放射性銫137超過了最高限度。最后的結論是,他們還得搬家。同年9月,比基尼人開始遷往基利島。
自比基尼人第一次遷到基利島的73年后,島上自給自足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每年基利島居民會收到2—3次郵寄食品,包括面粉、大米和速凍雞肉。從2011年開始,基利島的氣候發生變化,海水經常漫延到島上(島上最高點位于海平面3米處),島上所有的井水都已不適合飲用。
2014—2018年,哥倫比亞大學核研究中心“К=1”項目組成員每年都會光顧馬紹爾群島,測量海水、土壤、水果、海洋動物中銫137的濃度和伽瑪射線的背景值。此后,他們發表了幾篇學術文章,從其中引用的數據來看,比基尼地區的輻射水平超出了美國和馬紹爾群島兩國政府協商認可的最高限度。由此推測,該環礁目前仍不適宜居住。
2010年,美國健康研究院國家癌癥研究所發布了 1946—1958年馬紹爾群島核試驗期間,在放射性沉淀物的影響下,受到輻射的居民終生罹患癌癥的評估預測報告。對于受害較深的朗格拉普環礁來說,其居民癌癥發病率終生歸因風險的評估結果為:胃癌48%,大腸癌64%,白血病78%,甲狀腺癌98%。對于馬紹爾群島所有居民罹患甲狀腺癌的終生歸因風險評估為21%。
大自然比人類更容易經受核爆炸的影響。2008年一個澳大利亞研究小組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主要內容從標題上就看得出來——《核爆炸試驗50年后比基尼環礁珊瑚的多樣性得以恢復》。2017年,美國公共廣播網播出了一部小型文獻紀錄片Big Pacific(《大太平洋》),其中一段講的就是比基尼環礁。斯坦福大學教授史蒂芬·帕魯比在片中特別提到,在經歷了嚴重的核試驗污染后,礁湖里長出了大型珊瑚,而研究這些珊瑚有利于腫瘤學發展:“如果某種生物能夠巧妙地避免基因突變,并以某種方式毫無差錯地對基因進行自體復制的話,那么就等于在提示我們思考探究,為什么人類的細胞會出現錯誤。”
除了科學家之外,潛水員也經常造訪比基尼,他們不僅對這里的珊瑚感興趣,也被沉船那獨特的“墓穴”所吸引。在比基尼礁湖潛水要遵守很多規則才能避免危險,比如在水下不能碰觸和拿取任何東西。1996年比基尼環礁對潛水員開放,水下游覽是當地居民返鄉后的潛在收入來源。但自從2008年比基尼切斷了與外界的航空聯系之后,岸上的所有旅游設施都關閉了。直至當下新冠疫情暴發,馬紹爾群島政府已經宣布禁止外人上島。
距離比基尼環礁和埃尼威托克環礁的原住居民遷出,已經過了70多年,大部分當時出生在那里的人都已去世,但是他們的后代仍有人想回去。然而何時才能踏上返鄉之路,仍未可知。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2005年的報告,重返埃尼威托克最早的時間可能是2026年,重返比基尼的時間是2027年。聯合國有毒廢料問題專門報告人卡林·格奧爾格斯庫曾提出,馬紹爾群島核試驗地區“幾乎受到無法逆轉的環境污染”,比基尼人和埃尼威托克人將處于“遙遙無期的”流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