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文


1816年6月19日,瑪麗·雪萊寫出了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用人體碎塊拼出一個怪物并讓他活過來的故事。205年過去了,人們以這位科學家和他的怪物為原型,創造了大量文藝作品。本文盤點了與弗蘭肯斯坦有關的一些事件。
1.哥特式小說《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中的怪物不叫弗蘭肯斯坦。他其實沒有名字。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博士把這個用尸體碎塊拼湊起來并激活的東西叫做妖怪、魔鬼、惡魔、畜生;怪物則自稱墮落天使。不過讀者(包括后來的影視創作人)卻以其創造者——科學家的名字給他命了名,于是以訛傳訛直到今天。
2.弗蘭肯斯坦博士的形象源自弗蘭肯斯坦城堡的一名煉金術士。17世紀,德國煉金術士約翰·康拉德·迪佩爾住在達姆施塔特郊外的弗蘭肯斯坦城堡中,據說他在城堡內用動物的尸骨和血肉制作長命水,還用尸體做試驗,試圖將其復活。1814年,瑪麗·雪萊和她的情人住在離弗蘭肯斯坦城堡不遠的地方。瑪麗的傳記作家認為,瑪麗就是在這里知道了迪佩爾的故事。
3.《弗蘭肯斯坦》的面世得益于一次火山噴發。1816年夏天,瑪麗·雪萊和愛人暫住于拜倫在瑞士的別墅中。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噴發后,火山灰飄到歐洲,導致天氣寒冷、經常下雨,故歷史上稱1816年為“沒有夏天的一年”。為了給客人排遣寂寞,拜倫提議比賽寫恐怖故事,于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誕生了。據瑪麗回憶,有一天她夢到一具尸體,剛開始尸體一動不動,后來卻在某種力量的趨使下笨拙地動了一下,并睜開了淡黃色目光如炬的眼睛。瑪麗被驚醒了。她認為既然這個怪物能讓她害怕,也能讓別人害怕。
4.瑪麗·雪萊生于女權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家庭。她的父母崇尚自由思想,是那個時代的名人。母親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寫過不少倡導女權主義的雜文;父親威廉·葛德文是哲學家,也是當代無政府主義創始人。瑪麗沒見過母親(38歲的沃斯通克拉夫特生下瑪麗后就死了),但讀過她的文章,熟悉她的觀點。瑪麗由父親撫養長大,父親無視當時的社會風氣,為女兒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5.童年和青年時期的瑪麗經常在墓地流連。她從小就喜歡待在母親的墓地里,在那兒閱讀父親圖書館里的藏書;認識已婚詩人珀西·雪萊后,又在墓地里偷偷跟他約會,向他表白,并決定跟他私奔。所以,她筆下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博士產生復活死尸的念頭,正是他在墓地散步時。
6.小說題目中的“現代普羅米修斯”,是對肉食者的譴責。“現代普羅米修斯”出自康德之口,是這位哲學家對本杰明·富蘭克林的稱呼。康德說,那個“讓人類控制了雷電的人,跟古希臘神話里為人類提供火種的普羅米修斯一樣”。瑪麗·雪萊則為“現代普羅米修斯”賦予了新的含義——作為一名堅定的素食主義者,她認為普羅米修斯不是賜予人類火種的英雄,而是讓人類犯下食肉罪行的教唆者。
7.《弗蘭肯斯坦》第一版沒有作者署名。拜倫的出版商建議出版這部小說,但堅決拒絕為作者署名,理由是女人不具備描寫科學試驗的能力,即便在文學作品中也不行。于是, 《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首版在1818年面世,一共印了500冊。一開始大家以為此書的作者是珀西·雪萊,可能是因為他為匿名出版的第一版小說寫了前言吧。雪萊稱這部小說是“關于魔鬼的童話”,更是闡釋人類天性的巨著,還將它與彌爾頓的《失樂園》、古希臘悲劇相提并論。即便后來人們知道了本書作者是瑪麗,仍毫無理由地夸大珀西·雪萊的作用,甚至稱他為小說的正牌合作者。直到2010年,有學者分析了《弗蘭肯斯坦》的手稿后,才證實珀西·雪萊的參與只是在手稿的空白處標注了出版意見。
8.瑪麗和雪萊一樣崇尚戀愛自由,反對婚姻制度。事實上,雪萊在英國有妻兒,但這并未影響他和瑪麗的關系,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雪萊妻子自殺、雪萊無法得到孩子的監護權為止。于是瑪麗和雪萊在1816年12月結了婚,不過法院還是剝奪了雪萊的監護權。兩人的婚姻維持了6年。
9.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瑪麗·雪萊的身份首先是“著名詩人的妻子”。 1945年出版瑪麗書信的文藝學家弗雷德里克·瓊斯就曾表示,“之所以出版瑪麗的書信,并非因為它本身有多少價值,而是因為她是珀西·雪萊的妻子”。最早承認瑪麗·雪萊文學家身份的,是女權主義者。1974年,紈绔主義史學家兼女權主義理論家艾倫·莫爾斯就《弗蘭肯斯坦》寫了一篇文章,稱這部小說是富于革命精神的作品,還說瑪麗在書中掩飾了自己的童年創傷和產后抑郁癥,披露了“孩子和家長之間可怕的關系”。
10.當時的評論界對《弗蘭肯斯坦》的評價很低。“情節令人作嘔,內容平淡無味,荒謬至極,只有腦子不正常的人才能寫出《弗蘭肯斯坦》這種東西。”英國 《評論季刊》的一位匿名評論家寫道。但著名歷史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卻對其贊揚有加,稱它是“不同凡響的童話,喚醒了新鮮的思想和彼時未被認知的情感”,稱贊作者“具有杰出的、富于詩意的想象力”。唯一讓司各特迷惑不解的,是惡魔弗蘭肯斯坦那么快就學會了說話、寫字、閱讀,而且讀的還是彌爾頓、歌德和普魯塔克的作品。
11.《弗蘭肯斯坦》搬上舞臺后才廣為人知。根據該小說改編的舞臺劇《普羅米修斯——弗蘭肯斯坦的命運》1823年在倫敦上演后,異常火爆,此后的20多年里始終是各劇院的必演節目。借著這股浪潮,《弗蘭肯斯坦》第二版問世了,瑪麗·雪萊的作者身份也得到承認。


12.在第三版中,弗蘭肯斯坦博士對自己做過的事非常懊悔。1831小說再版時,博士的未婚妻從他的表妹變成了他父母收養的孤兒,他的朋友從詩人變成了商人。主人公自己也發生了變化:原本目空一切、不敬上帝、沒有一點兒良心不安的維克多·弗蘭肯斯坦,變成了后悔做出違反自然規律之事的科學家。而這一版本的印刷量是最高的。
13.從1830年開始,瑪麗·雪萊就全靠寫作養活自己了。她寫過詩歌、兒童書籍、中世紀將帥歷史小說、感傷主義小說等,還寫過啟示錄式科幻小說,描寫21世紀初人類因某種神秘疾病的侵襲慘遭滅亡的命運。除此之外,她還經常撰寫雜文,尤其關注婦女平等問題,堅決捍衛婦女離婚的權利。
14. 1922年,美國恐怖、科幻與奇幻小說家霍華德·洛夫克拉夫特發表的短篇小說《赫伯特·韋斯特——尸體復生者》,是在《弗蘭肯斯坦》的影響下寫成的。小說主人公想發明一種能使人起死回生的制劑,于是到處殺人,以便將他們的大腦移植在自己創造的怪物身上。洛夫克拉夫特是瑪麗·雪萊的忠實書迷,他說,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像《弗蘭肯斯坦》一樣能在讀者心中喚起“對陌生人的極度恐懼感”。
15.弗蘭肯斯坦的“政治化”:1866年,英國自由派政治家約翰·布賴特發表講話,計劃改變選舉資格草案,這一想法遭到了保守派的抵制,保守派認為如果賦予工人選舉權,就會把他們變成弗蘭肯斯坦那樣的怪物。Punch雜志刊登了漫畫《伯明翰的弗蘭肯斯坦》,畫中的布賴特極其矮小,背后則是一名身形高大的工人。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1831年,弗吉尼亞最大規模的奴隸起義之后,美國南部通過了一系列種族歧視法案,幾乎剝奪了黑人的所有公民權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弗吉尼亞法案的游說者之一托馬斯·杜威在解釋法案的必要性時,引用了《弗蘭肯斯坦》中的情節:“給黑人權利會讓他們變成怪物,就像不久前出版的那部小說里描寫的一樣,主人公用人的面貌和特征造出一個生物,卻導致了毀滅的結局。”而在“二戰”期間,希特勒也被描繪成怪物弗蘭肯斯坦的模樣。1940年初,美國漫畫家克利福德·貝里曼發表了漫畫《難道我們是弗蘭肯斯坦嗎》,畫面中,斯大林和墨索里尼驚恐地看著用武器拼湊起來的怪物,怪物的臉則是希特勒。


16. 1948年,弗蘭肯斯坦博士創造的怪物走進DC漫畫,以超級英雄——科學怪人的形象與超人、蝙蝠俠作戰,這些超級英雄又一起與納粹作戰。而漫威漫畫中的怪物形象,由創始人斯坦·李親自操刀,很貼近原著,他行單影只,不被人理解,想結交朋友卻成了殘忍人類的犧牲品。百老匯1981年改編的舞臺劇《弗蘭肯斯坦》耗資20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資,可是第二天就因為鋪天蓋地的批評而停演。戲劇評論家弗蘭克·里奇稱其“啰啰唆唆、華而不實,既沒有原著的引人入勝,也沒有展現出電影的諷刺意味”,故而成為百老匯最失敗的節目之一。在伊拉克小說家艾哈邁德·薩達維的小說《弗蘭肯斯坦在巴格達》(2013)中,一名舊貨商將爆炸中犧牲的人類殘肢收集起來,用它們拼成怪物,并瘋狂報復兇手。這部小說在西方國家非常暢銷,還入選了國際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