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東
攀枝花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從2012年攀枝花創建“中國陽光康養旅游城市”,到2016年《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頒布,短短幾年時間,康養旅游被正式確立為新的旅游方式。各地掀起了“旅游+康養”的開發熱潮,探索康養與林業、養老、運動、健身、休閑、醫療、文化等產業融合,催生了一系列康養旅游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大健康產業的新引擎、新動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對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需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國民經濟雙循環發展的戰略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以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們更加關注身體健康、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比以往更渴望和緊迫。這為康養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進入新發展階段,康養旅游應該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擴大和滿足人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與深化康養旅游供給側結構改革結合起來,不斷創新驅動康養旅游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高質量供給康養旅游產品和服務,引領和催生康養旅游新需求,構建更完善、更有效、更可持續的康養旅游供給體系。
推動康養旅游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從整體上、全局上,將康養旅游置于新發展格局的大局中通盤考慮、整體推進,對康養旅游發展的影響因子進行系統分析、整體把握,加快推動各影響因素的相互融合、深度融合,創新康養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提高康養旅游業的質量和效益。
從理論淵源上看,康養旅游屬于健康旅游的范疇,是西方社會日益流行的健康旅游新概念。國外康養旅游最早起源于14世紀初建立的溫泉療養地,溫泉被證明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療效[1]。經過歷史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人類健康觀念的革新,康養旅游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其內涵與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豐富。
1959年,美國醫生Halber Dunn創造了Wellness一詞,指出“康養”表達的是高水平的健康狀態,健康是在特定環境中身體、思想、精神與狀態的總和[2]。國外學者偏重于從影響因素的角度定義康養旅游。健康旅游除優美的風景吸引旅游者之外,還通過提升健康服務基礎設施[3]、保健設施與服務吸引游客[4],是常規旅游與醫療保健服務設施結合的產物[5]。人們出于健康的目的到大自然中進行療養旅游[6]、治療疾病[7],可以提高旅游者的生命和生活質量。
此外,國外學者還側重研究康養旅游的影響因子。Bardord(2002)對森林療法的研究發現,在森林中步行和洗溫泉有同樣的效果[6];EADidaskalou(2003)等指出氣候資源在希臘伊卡里亞島溫泉度假康養旅游產品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Sharifabadi AM(2014)等探討了游客的滿意度對康養旅游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得出基礎設施、專業技術人才與游客滿意度相關;Jonas-Berki M(2015)指出,匈牙利醫療旅游大多建立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應增加附加值產品,打造醫療旅游的空間集聚[8];Medina-Munoz認為康養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與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屬性和服務有關[9]。
在國內,康養旅游的定義是研究的主要方面,并且主要從影響因子的角度闡釋其定義。王趙(2009)指出康養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生態、人文和文化環境基礎上,需結合觀賞、休閑、康體、游樂等形式[10]。《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首次官方給出康養旅游的定義,強調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關愛環境等手段;任宣羽(2016)側重于以良好的物候條件為基礎[11];李后強(2015)同樣重視陽光、濕度、高度、空氣、環境、物產、市政環境、配套設施等良好的人居環境,而且,強調通過運動健身、休閑度假、醫藥調節等活動調養身心[12]。
縱觀國內外康養旅游發展歷程、發展實踐,不難發現,康養旅游最初都是依托自然資源(如溫泉和森林)和生態環境獨特的治療、療養功效,并經科學證明對人類身體和心理健康有益。隨著科學技術進步、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提高,進一步增加了健康服務設施、健康管理手段、醫療服務技術、休閑環境、文化體驗、運動健身等方式,提高康養旅游的健康附加值,進一步強化康養旅游的強身健體、心理健康、延年益壽、美容保健、疾病治療等功效,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影響康養旅游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療養因子的環境是發展基礎,醫養結合是最有效的載體,休閑文化體驗是必要補充。
人體健康、長壽與資源環境要素是密不可分的。人類對自然理化因子的利用以及理論研究從古代已經開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就有“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強調研究醫學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較早開啟了森林與健康的探索和實踐。19世紀40年代,德國推行“森林康養”項目,接受療養的人群生理指標有顯著的改善,國家醫療費用減少30%;2005年,日本通過實驗對森林浴進行指標檢測,證實“森林浴”能夠增強人體抗癌能力;2007年國際林聯發起“森林與人類健康”,推動研究森林與人類健康的關系;2013年波羅的海地區組建健康旅游聯盟,開發溫泉、礦泉、礦泥和海灘等當地特有的旅游資源;土耳其坎加爾魚溫泉以其天然的魚醫生治療牛皮癬而聞名[10];大加那利島康養旅游建立在四季如春的氣候及優美的濱海環境基礎上。自然療養因子所能治療的疾病已經普及到臨床各專業,特別是對于治療各種慢性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無論是病后康復還是醫治疾病,遷移到與生活地有明顯差異的且具有療養因子的溫泉、森林、海濱、山地等進行療養康復,都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很多慢性病患者經長期藥物治療療效欠佳但在康養旅游地經過自然療養因子的治療后,能收到不錯的治療效果。康養旅游關注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決定其對優良自然生態環境的高度依賴,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很高。
溫泉、山地、森林、氣候、海濱等自然生態資源,是構建康養旅游目的地及其相關產品最重要的本底資源。這些優越的地質、氣候、水文、土壤、動植物等自然地理環境,富含各種有益人類身體健康的自然療養因子,具備環境幽靜、空氣清新、負氧離子高、水質好等多種有益健康長壽的環境因子,避免了受到工業廢渣、廢水、廢氣“三廢”對空氣、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以及酸雨、光化學煙霧等的危害,無環境嚴重污染及城市喧囂、擁擠、緊張氛圍、心情壓抑等危害因素,從而為人類提供了有益于健康長壽的優良自然生態環境,能改善人體健康狀況,提高人體預防疾病、防止衰老、強身健體的能力,并能促進人體壽命的延長。因此,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能夠增強人的體質,促進身心健康、養生保健,延年益壽。擁有適宜的溫度、高度、濕度、潔凈度情況下,負氧離子等養生因子越多,則康養的資源價值越高,康養的功能就越強。
康養旅游是物質生活滿足條件下,產生的精神層面的追求、體驗和享受。與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相比,康養旅游已經上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已經不是生活質量的提高問題,而是生命質量的提升問題,不是對傳統療養旅游的取代,而是適應人類對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而產生的新的旅游形式。
在康養旅游地,除了自然生態環境先天條件以外,或者在擁有相同或類似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對康養旅游者健康影響最積極、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就是醫療設施和服務。
國外康養旅游特別強調和注重醫療保健設施和服務給游客帶來的健康附加值,從而有效提升了康養旅游的吸引力,叫響了康養旅游的知名度、美譽度。我國康養旅游起步較晚,目前醫養結合仍在探索之中。改善、保持和提升身體、心理和精神健康狀態,提升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需要配套的醫療設施、專業的醫療人才、全方位的醫療服務、高水準的醫療水平予以支撐與保障,需要傳統養生保健、疾病預防、急救護理、中醫養生、康復、美容、心理介入等理論和方法,需要深入挖掘中華養生文化國粹和精華,才能讓“旅居者”“候鳥者”及其家人、親人和朋友住的放心、游的安心、養的舒心,才是名副其實的康養旅游,才能增加他們健康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健康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身體健康與精神健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實踐證明,精神層面的治療和慰藉,能夠促使身體機能作出正面、積極響應。隨著心理學和醫學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影響人體健康和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不僅有自然環境因素,還有心理和社會因素,人在心理上的平衡、穩定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更為重要。隨著這種認識的轉變,人們不再簡單地認為健康僅僅是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的健全,而是指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均處于完美的狀態。值得高度關注的是現代化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人與自然水乳交融的生存關系。當今世界,眾多國家慢性病發病率普遍上升,慢性病死亡率已居整體病傷死亡率的之首,全世界癌癥患者人數迅速上升。城市環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城市居民亞健康狀況不容忽視。在此情況下,心理療養和社會適應調適日益得到重視。這些決定了康養旅游者在一個旅游目的地居住生活時間長、頻率高,且會“旅居式”“候鳥式”“組團式”定期不定期地前往康養旅游地,和親人、好友一起度過愉悅、健康的幸福時光,在舒適愉悅的體驗下放松身心、調節身心、恢復身心、維護身心、健康身心。
康養旅游地就需要加強設施、項目、產品、服務、環境等各環節、各方面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強化文旅融合,構建“康養+”全域旅游,重視社區及居民參與,促使旅游者得到深度體驗和參與,習得知識、文化、朋友、健康技能和生活方式,不僅在身體素質上得到鍛煉和提高,而且在心理上得到愉悅和享受,在精神上實現放松和滿足,達到養眼、養身、養心多重功效。
構建經濟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義是加速打造國內消費市場,構建完善的內需供給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和持續動力。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大關,人們對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趨強烈,但是康養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成為制約康養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痛點”“堵點”。康養旅游融入新發展格局,必須順應超大規模市場消費升級大趨勢,通過康養旅游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供給創新,增加康養旅游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釋放人們巨大的健康消費需求和消費動力。
康養旅游的功能在于提高旅游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中醫把研究對象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種狀態,將醫學的功能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其中“上醫”為維護健康的養生醫學,“中醫”為早期干預的預防醫學,“下醫”為針對疾病的治療醫學。這種偉大的醫學思想正是發展康養旅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健康需要管理,平素養生,防病于先;防微杜漸,欲病救萌;已病早治,防其轉變。發展康養旅游不能單純“靠天吃飯”,單純依靠優越的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而是要致力于圍繞旅游者健康旅游需求,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康養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康養旅游具有療養因子的環境、醫養結合、休閑文化體驗三個影響因素在深度和廣度上的融合,同時結合信息技術,融入智慧康養,不斷延伸和擴大康養旅游的供應鏈產業鏈,提高康養旅游產品與服務的有效供給。
康養旅游除了讓游客身處具有療養因子的自然環境之中,使人體與自然達到和諧外,還需要醫療保健設施與服務提升消費者的生命質量,需要休閑、娛樂、文化、體育等活動提升消費者的生活質量,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形成健康需求牽引康養供給、康養新供給創造健康新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不斷提高旅游者“健康旅游”“旅游健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一步,應結合各地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特色,探討康養旅游各影響因素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探討構建康養旅游發展模式,為各地康養旅游開發提供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