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芷汀
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廣東深圳 518053
近幾十年,旅游業一直是我國明確提出扶持聲明及重點發展產業。二十多年來旅游相關產業蒸蒸日上,據中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游客人次達到6006百萬,國內旅游人均花費達到944.7元,人次相比十年前增長了兩倍,人均消費則是翻了一倍;而2019年國際旅游總收入為1312.54億元,十年間增長穩定,每年增幅漸漲。
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對眾多產業屬實造成了不小的沖擊。旅游業便為受到重創的產業之一。受疫情影響,人們足不出戶,旅游航空、旅游餐飲、旅游住宿等子產業每況愈下,半年內不少相關企業接連倒閉。據中國旅游報社數據顯示,疫情給旅游業帶來的收入損失預計超5000億元,相當于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左右;在對國內消費者疫情后首次計劃旅游形式的調查中顯示,無旅游計劃的消費者占三成左右[1]。
在目前“百廢待興”的背景下,對旅游經濟產業的影響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以恢復旅游經濟為目的,為旅游產業提供過去的經驗、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以避免未來不必要的損失[2-3]。
定量分析法:通過對旅游經濟相關指標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了解并揭示不同指標與旅游經濟結果的相關度、變化規律及影響趨勢,借以達到正確解釋其相關性的目的,并對未來旅游經濟發展形勢作出一定預測。
因果分析法:包含很大的主觀印象。旨在分析旅游經濟影響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并用于認識各個因素內部的相關性,從而達到從個人主觀上減輕多重共線性影響的目的。
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旅游經濟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分析,一定程度上認識到研究對象的本質。
國民經濟的社會化、工業化和現代化,都屬于經濟發展的過程。因此,經濟發展涵蓋面十分廣泛,從各個角度出發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且經久不衰。由于在此節點,主要目的為通過總結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篩選出與研究對象相關的關鍵因素從而實現理想的回歸模型效果,故不對經濟發展面作過多贅述,主要從產業本身和區域經濟指標兩個角度進行文獻提取,并對旅游經濟角度單獨進行分析。
1 傳統意義上的經濟發展影響因素
從產業的角度出發,以姜澤華、白艷(2006)關于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因素分析為例,影響的關鍵有社會需求、科技進步、制度安排與資源供給四個方面;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將周春山等人(2017)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研究作為重點參考,有區位特征、區域發展政策、外部環境變化等幾個因素相互制約并影響經濟發展。
2 旅游經濟影響因素
鄭列、宋藝(2019)通過對山西省區域旅游經濟變化的分析,認為主要影響旅游經濟的有四個方面:社會經濟條件、相關產業狀況、旅游經濟產業規模和政府要素;吳志才等人(2020)在對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經濟空間結構的分析中,默認區域經濟聯系強度、旅游目的地節點中心性以及點度中心度為主要旅游經濟影響因素。
早在21世紀初,云南財貿學院的左冰(2001)便對我國旅游業的競爭優勢進行了大體研究,其論文主要以旅游產品開發及旅游市場營銷兩個環節相輔相成的觀點為前提,提出對旅游產業競爭力產生影響的六項基本要素:生產、需求、相關及輔助產業、企業競爭、政府以及機遇。就后20年的整體局勢來看,我國的旅游經濟產業各項指標在全球來看都占極大優勢,硬性競爭力無疑是可觀的,因此在人為開發上還有很大潛力。
目前來看,學術界對旅游經濟的概念界定十分清晰,關于經濟發展制約、影響因素的研究業很多,整個體系較為完善。
通過文獻分析可以總結出,對于國內旅游經濟收入,區域旅游經濟聯系度、相關產業狀況、基本資源投入、政府制度政策及產業整體需求度均與其息息相關,由于區域聯系度的復雜性,本文僅從整體對外的角度進行分析,初步判定將旅行社個數、星級飯店總數、住宿和餐飲業法人企業數以及國內居民出境人數作為影響因素;再有近十幾年來不斷高呼的“碳排放”等問題,較有代表性的有冷雪(2012)關于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相關性的研究,故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作為生態環境的總概括指標,也加入影響因素進行模型回歸分析。
本文也將對國際旅游經濟收入進行簡單分析。國際旅游經濟收入為海外及港澳臺游客在國內的旅游消費總和,故初步判定中將海外(港澳臺)分為不同區域作為指標進行回歸分析。
旅行社屬于旅游產業的主體企業,假設企業數越多標榜著產業的壯大;而星級飯店、住宿餐飲法人企業數屬于旅游產業的相關企業,初步假設其數量越多帶來的經濟效益越多。
環境治理一直是我國的國策之一,假設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對旅游產業由顯著性正面影響。
出境意味著離開國土,其旅游消費將流入國外旅游收益。假設國民出境人數對國內旅游收入的影響為顯著性負面。
亞洲作為包含中國在內且其他國家離中國最近的區域來說,很難不認為其對國際旅游經濟構成有最大的正面作用。故假設亞洲除港澳臺外對國際旅游收入的正面影響最大[4]。
1 得出關于最初假設的結論
旅行社數量可一定程度上代表旅游產業發展水平;但星級飯店及住宿餐飲法人企業數與旅游經濟收入的關系無法確定;環境治理投資與旅游經濟收入有一定聯系;國民出境人數與國內旅游經濟收入呈負相關;海外地區中,亞洲入境人數并非影響國際旅游收入的最關鍵因素,具體國別有待研究[5]。
2 對未來旅游經濟產業的建議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旅行社等企業的成立對于旅游產業發展來說不可或缺,同時也需要基礎資源的投入,如加大對城市建設中的環境治理投資;斟酌政府政策,以多方面對旅游產業進行權衡。星級飯店在多重共線性下與經濟收入的負相關很明顯是政府干預的結果,希望今后政府在產業作用中權衡經濟發展和社會道德理念,多用政策支持邊緣產業的經濟而非打壓[6]。
從本文的建模中可以看出兩個非常明顯的缺陷:環境治理投資指標的相關性存在疑問。從近年來的數據看,環境治理投資(等兩個指標)與國內旅游經濟收入理應沒有太大關系,然而數據分析的結果為顯著性水平較高;在研究國際旅游收入來源的模型中,有兩個區域的數據顯示入境人數與旅游收入呈負相關,這顯然是不夠合理的。
針對以上兩點缺陷,個人的判斷為樣本量過少、搜集的數據較為籠統,導致參數估計結果仍不夠合理完善,故模型有待進一步學習后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