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肥市科技局
“合”,三口相同,是為合,引申為會合。
從古至今,“合肥”之“合”都指向人的會合。城市,成了當代人棲居、生活的最廣闊、最活躍場景,而到了當下,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一個新的人群“會合”之所又開始在“云”上匯聚,誕生出“云上之城”。合肥,能否在這場新的“會合”大浪中勇立潮頭?
華燈初上,罍街巷口,人頭攢動,市井味濃郁;三孝口24小時“網紅書店”,書香伴著咖啡味道飄蕩;三條地鐵線把川流不息的人群送往四面八方,而新的多條地下長龍又在抓緊建設。
小張是皖北亳州人,在合肥上學后,最后選擇留在這座城市。她說,大學四年親眼看見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和勃勃生機。在這座城市,她已經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最近又報名參加了駕校培訓,但她仍然猶豫要不要加入都市的“有車一族”。
對年輕人來說,一方面是“大城市夢,你值得擁有”;另一方面是,大城市的交通擁堵以及教育、醫療等難題令人傷腦筋。
不過,這座城市的“原住民”和越來越多的“涌入者”的心聲卻是:霸與柔,都想要。
如果一座城市和人一樣也有一個“大腦”,能夠自我感知、學習,各個“器官”協同運轉,甚至超過“人腦”的運算、分析、處理能力,這會是一種怎樣的場景?
合肥依托本土人工智能領軍企業科大訊飛等創新力量,正在建設這樣的“城市大腦”。
合肥市數據資源局局長陳睿解釋說,合肥“城市大腦”的整體架構,分為外圍傳感網、數據底層、能力中層和應用上層。
“城市大腦”的“外圍”是成千上萬個物聯網設備,如同大腦中的神經元,探入城市街道、地下管道、停車場等角落,探知著這座城市的脈搏;底層是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相當于一個“倉庫”,可以將數據“顆粒”歸倉;能力中層是“城市中臺”,形成“城市大腦”提供智慧服務的基礎能力,相當于一個“加工廠”,為城市各類應用和平臺提供數據資源交換、業務協同等核心能力;應用上層是基于基礎能力建設的交通、政務等各方面智慧應用場景,從而提升城市治理、公共服務水平。
交通擁堵常常排在“大城市病”病癥首位,而“城市大腦”將在治理交通擁堵上起到作用。
通過建設統一數據接入平臺、統一超腦AI中樞等系統,實現交通數據全量接入、交通狀態精準感知、交通擁堵深度挖掘、交通信號實時優化、視頻圖片智能分析、智能指揮調度,可以感知15平方公里的信號燈調度是否合理。
“交通超腦監測平臺每天可以對近2億條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優化后的路口排隊長度平均減少了11.3%。”合肥市交警支隊科研所民警王飛說。
同與日俱增的機動車數量相比,“城市大腦”發揮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合肥機動車保有量已經突破300萬輛,還在不斷增長,但高德地圖攜手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城市交通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合肥在全國50個主要城市擁堵排名下降至28名;全國15個新一線城市中,合肥市的交通監控指數排名第四,交通健康指數同比增高0.5%。
同時,在涉及千家萬戶的教育、醫療、養老問題上,如何使公共資源做到均衡配置?合肥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盡量讓大數據“發言”,提供決策依據。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曾在2020中國(合肥)數字經濟創新峰會上提出:發展數字經濟,要“識數”“統數”“管數”“用數”。
近年來各地城市快速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呼聲高漲,但由于數據分屬各個部門、各個領域,要做到共享共建,其實是一件十分復雜、艱巨的任務,它涉及政策、隱私、技術、規則等多個層面。
合肥在全市大數據的整合和集約化利用上狠下功夫,實現了數據匯集共享交換體系的建設,已提供1700多項接口服務,各個部門、各個領域都做到應接盡接、應享盡享、應用盡用,全市共享數據資源11614類231億條,累計共享交換數據1251億條次,為社會保障、民生服務提供了“合肥速度”。
保障性住房“便捷辦”:為保障性住房申請業務減少了90%紙質申請材料;不動產登記快速辦:業務從以前15日辦結縮短至平均3日辦結;公積金業務“掌上辦”:實現95%業務線上辦理,老百姓通過手機就能完成業務辦理;社保制卡“即時辦”:老百姓在全市家門口的300多家銀行就可實現即時補換社保卡;人才安居“線上辦”:青年人足不出戶就可在網上申請免費租房、租房補貼、購房補貼……
當人們結束一天的工作,從車水馬龍的街道回到溫馨的家中,社區是人們停泊心靈的港灣。
利用三維建模技術,將全社區的人、事、物、房、情、組織、設備等囊括其中,不僅能真實還原社區場景,而且還可以模擬仿真社區運行狀態,為社區治理提供全景視角和全量數據分析。
現在,合肥四個試點智慧社區擁有了自己的數字孿生社區,可接入市直18家單位,包括公安、市場監管、數據資源局的相關數據,把社區事件中的位置、時間、人物、視頻等信息結合時空技術關聯起來,形成可查、可看、可選、可分析、可調度的“社區一張圖”。
就像一朵云,云下是真實的城市,而城市上空的“云”模擬了由一個個社區構成的“孿生城市”。“云上之城”的運轉,AI能力是核心,是實現從人工排查到智能發現決定性跨越的關鍵。
2018年,科大訊飛的“AI智醫助理”機器人在廬陽區“上崗”,輔助基層全科醫生完成診療工作。在落戶的雙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班醫生和“AI智醫助理”對社區居民的診斷是同步進行的。“AI智醫助理”通過“傾聽”醫患對話檢索數據,生成電子病歷并給出病情診斷。
實踐證明,“AI智醫助理”的輔助診斷系統能減少錯診、漏診。目前,該系統已經可以支持95%以上的基層病種診斷。如今,“AI智醫助理”又在合肥包河區、經開區等地推開。
社會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小區老人的護理成為社區和家庭的一大難點。在蜀山區天河湖畔小區,張大爺上周去女兒家住了一天,社區網格員就收到他離家未歸的預警,電話打到了張大爺女兒這里。“得知我是走親戚了,他們才放心。說實話,這一刻心里感覺很溫暖。”張大爺說。
2020年12月26日,合肥量子計算創新創業平臺正式上線,這是國內首家具有量子計算特色的“雙創”平臺,也是基于合肥先進計算中心運營的創新載體,由合肥市大數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和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打造。據規劃,2021年4月前完成平臺搭建,完成量子計算編程課程發布,5月至12月,完成量子化學軟件開發。
2020年3月在高新區開工建設的合肥先進計算中心,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后,將增強合肥在大數據、超級計算和智能計算領域的“超霸”實力。
量子技術“全球領跑”,已經成為合肥一張閃亮的“科技名片”。
2020年12月4日,《科學》雜志公布中科大潘建偉團隊的重大突破:他們最新研發的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量子優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
“九章”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富岳”快100萬億倍,等效地比谷歌2019年發布的53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100億倍。
量子這一“獨門絕技”讓合肥大數據產業如虎添翼,而5G技術在合肥的加快布局,又為大數據產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目前,合肥新建5G基站超8000個,實現主城區、縣域城區連續覆蓋,未來兩年計劃實現重點鄉鎮以上區域全覆蓋。
2020年12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央廣網在國內部署建設的第一個5G智慧融媒體中心在合肥蜀山區正式建成,這也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4K/8K+AI”人工智能技術與合肥的“完美對接”。
2020年6月出臺的《合肥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2020—2023年)》顯示,到2023年,合肥力爭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2017年,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四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其中包括科大訊飛,明確指出:依托科大訊飛建設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這份名單中的另三家是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
語音正越來越成為人工智能的重要入口和應用。在中國聲谷,語音技術已經進展到可以收集機器的聲音,通過“辨別”機器發出的異常聲音來進行“診斷”,作出要不要停機修理的決定。
2018年,ISO智慧城市標準試點城市授牌儀式在合肥舉行。會上,智慧城市(合肥)標準研究院正式揭牌。這意味著,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合肥將與國際標準等高對接,與合肥一道入選的還有日本川崎和英國劍橋。
2019年,合肥市大數據產業示范園開園。合肥市大數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高新區管委會與未來網絡空間應用平臺及產業化項目、賽伯樂中德創新中心、淳中科技芯片產業化等22個項目現場簽約。
2020年9月25日,合肥先進計算中心、“烏鎮之光”、上海超算中心、昆山超算中心、蘇州超算中心強強聯手,在合肥成立長三角先進計算聯盟。合肥市大數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屠冉說,聯盟將充分發揮算力資源的聯動效能,建立完善長三角地區先進計算區域合作的新機制。
從目前長三角區域超算中心的峰值算力來看,合肥市以12P的算力位居長三角城市第三位,未來還將積極爭創國家級超算中心。長三角先進計算聯盟的成立,將實現區域內計算資源的整合利用,從而攜手共畫“云上長三角”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