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明 代新建
實體書店是營造書香天津、促進全民閱讀、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文化設施和載體, 其生存發展對書香天津建設和城市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天津的實體書店雖然得到了較快發展,在滿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存在著缺少品牌引領、價值引領、思想引領等問題,直接影響書香天津建設。
一是老品牌書店日漸衰退。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傳統紙媒受到極大沖擊, 實體書店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近年來, 天津原有的一些深受市民青睞、 影響力較大的書店相繼關停。 如20 世紀80年代天津最大的書店——和平路新華書店,于2007 年停業,將房屋出租給服裝店。還有80 年代三北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全、品種最多、服務最優的東北角書店, 也一度閉店裝修達兩年之久。 兩家書店經過改造后,于2019年重新開業,但開業后,書店門可羅雀, 難以恢復往日的景象。 二是現有規模書店活力不足。 天津圖書大廈作為天津規模較大的書店, 也存在缺乏市場活力、 原有的購書群體大幅縮減、 市場競爭力逐漸弱化等問題。同時,雖興起了新華書店24h 智慧書店、言幾又書店等特色書店,但影響力不夠,圖書品類少,不能很好地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 三是缺少城市特色品牌書店。 天津是一個有著濃郁文化底蘊的城市, 但是本地品牌書店很少, 尤其缺少能真正體現城市特色的實體書店。
一是重視 “顏值” 忽視“價值”。 一些書店在店面升級改造方面,越來越注重“顏值”,但在圖書類型、經營書目等方面欠缺專業性, 不能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圖書。 二是引領閱讀的作用發揮不充分。 大部分書店甘當“坐商”,不能主動出擊。不了解進店讀者的需求, 不了解書店周邊人群的需求,導致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閱讀和購書需要。 三是文化傳播價值缺失。 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文化體驗, 才應該是實體書店真正的追求。但目前,書店功能比較單一,在教育、交流、展覽等方面用力不足,缺少向“文化+”方向上轉變的探索和嘗試, 價值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
一是營銷方式落后。 目前, 天津多數書店硬件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但在經營上還是老套路, 沒有更多更細的分類,缺少個性和特色,不能真正滿足不同讀者群體多層次、 多樣化、 個性化需求。二是盈利目的突出。書店在解決發展問題的同時,應該具備文化自覺, 積極主動回歸到文化建設的方向上來,將打造“書香城市”的根本價值發揮出來。 而當下,多數書店沒有把消費者的主要消費點從“買咖啡”,轉化到“買圖書”“買知識”“買閱讀”上來,沒有讓閱讀變成真正的價值增長點。 三是思想引領不足。 天津以圖書為靈魂、以圖書經營和閱讀服務為核心業務的傳統書店的知識傳播和交流功能弱,同時,缺乏以紅色、人文社科等為主題的高品位、高品質書店,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陣地作用發揮不充分, 在思想引領方面作用不顯著。
建議文化部門和出版行業繼續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扶持保障力度, 采取提高財政補貼、 推動出版行業資源整合優化、 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等形式, 吸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建設實體書店。同時, 用好行政單位房屋資產盤活有關政策, 扶持和鼓勵相關單位有效利用各種閑置房產資源, 積極開辦實體書店, 壯大書店數量。 深化“書店+文創”的模式,讓讀者被設計獨特、 有藝術感的文創產品所吸引, 在感受書店的文化空間與文化韻味的同時, 強化實體書店獨特的文化體驗與記憶。 以增強書店文化體驗為目的, 廣泛開展“書店+文化沙龍”系列活動,如讀者見面會、文學沙龍等,推動各類實體書店營造文化氛圍,激發文化活力,展現文化自信, 充分發揮傳播先進文化、 弘揚主旋律的作用和職責,構建書香天津。
以推動全民閱讀為重要抓手,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府對品牌書店的扶持力度,推動天津原有老品牌書店做大做優做強,發揮引領作用, 吸引更多市民走進書店。 積極引進國內知名連鎖品牌書店,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閱讀文化空間,以品牌書店的影響力帶動書店的整體發展。 加強具有天津地域和歷史文化特征的書店建設,鼓勵社會各界參與進來,重點打造一批標志性品牌書店,如以五大道文化為主題, 設立五大道文化書店, 以此傳播天津文化,讓實體書店真正 “露出來、亮起來”,營造讀書氛圍,引領全民閱讀。
一是精準定位讀者。 通過大數據了解讀者的閱讀需求,針對不同讀者對象,開展個性化特色服務, 使其受眾定位更加精準, 推動不同區域實體書店向專業化、 特色化方向發展, 滿足區域文化需求。二是提升用戶體驗。采取設立網上論壇、 建立讀者俱樂部、 店內設置意見箱等方法,讓讀者有抒發感想、交流體會的空間, 增加讀者歸屬感;完善會員管理中心,為會員提供免費送書、 限時秒殺等附加服務;推廣24 小時營業的自助書店, 增強讀者體驗感,也讓書店得以通過全數字化管理流程,實現個性化推送和精準營銷;建立實體書店與社區、 單位、學校結對子機制,讓書店融入不同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讀者群體認同度。 三是拓展配套服務。 積極探索“圖書+網絡”的模式,在天津主要的廣場、超市、學校、社區、 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同步推出閱讀新服務,建設融電子閱讀窗和 “讀好書”移動圖書館, 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推動、每個市民共同參與的全民閱讀格局和氛圍。
大學校園擁有深厚的學術資源和文化土壤,大學生和高校教師是全民閱讀的中堅力量,更是書香天津的帶動力量。 2019 年,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 明確要求每所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實體書店。建議文化主管部門會同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各高校在大學相對集中的海河教育園和西青區大學城,繼續加大高教書店的建設力度,并依托高教書店,組織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組建高校校園讀書聯盟。 一方面,做好大學品牌書店和專業類書店,為高校及周邊讀者群提供高品質的閱讀文化生活空間;另一方面,開展內涵豐富的高校校園讀書活動,將閱讀認知和實踐體驗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教育效果。 同時,將圖書展示、閱讀、銷售與學生生活服務深度融合,提供閱讀學習、展示交流、專題培訓、文創休閑等綜合服務,更好地服務大學教育,滿足校園多樣文化需求,帶動全民閱讀和書香高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