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杰
遼陽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遼寧遼陽 111000
職業教育在近些年面臨著很多新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在教育部提出百萬擴招之后,這給職業院校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跀U招,讓職業院校的生源更加豐富,這也對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專業教育中,需要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將新理念、新方法運用起來,構建起全新的教育模式,讓專業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針對中職旅游專業而言,教師應該將互聯網+引入到旅游專業教學中,以此實現教學創新,打造互聯網+教育的全新模式[1]。
互聯網+是近些年興起的一個全新概念,是在2012年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中被提出的。而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發展做出了具體部署,這也成為推動互聯網+在各行各業快速滲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有了國家層面的政策依托和戰略保障,互聯網+在諸多傳統行業快速滲透,金融、教育、醫療、餐飲等領域,在擁抱互聯網+之后,都產生了全新的業態,如網絡金融、在線教育、遠程醫療、外賣等等?;ヂ摼W+的實質內涵,就是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也就是傳統行業依托互聯網渠道和平臺,重構業務流程,再造業務模式,創造出依托互聯網開展的全新業態[2]。在當前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傳統行業需要關注到互聯網+,積極推進創新變革。
根據近幾年互聯網+的發展來看,其表現出了多方面的顯著特點,旅游專業教師需要對此形成認識。一是跨界融合。互聯網+的“+”,就是跨界的結合,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本身就是一種跨界。與此同時,互聯網還可以充當橋梁,讓傳統行業之間依托互聯網實現跨界結合。多元化的跨界,可以創造更多的全新業態形式。二是重塑結構?;ヂ摼W+的發展,可以推動傳統行業創新發展,重塑市場結構、話語權結構等。比如在媒體領域,傳統媒體時代是主流媒體掌握話語權。而互聯網+與媒體結合的新媒體時代,大眾也擁有了發聲渠道,并且倒逼主流媒體,這就實現了話語權結構的重塑。三是萬物互聯。互聯網+并非是簡單的與傳統行業結合,從宏觀角度來說,其還可以實現萬物互聯,依托互聯網,在人、事、物之間構建起多元化、多層次的有機聯系。四是以人為本?;ヂ摼W+的發展,需要將用戶擺在第一位。只有得到用戶認可與接受,才能發展下去。因此,就必須要保持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來推進互聯網+的運用[3]。
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趨勢,這需要各行各業對其形成認識,并且推進落實。而在中職學校的旅游專業教學中,在互聯網+視角下對教學活動展開反思,發現目前尚且存在一些問題,這需要予以把握。
從目前旅游專業教學的實際來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把握,主要是以教材為主。不少教師將教材中的內容做成課件,進行旅游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這種模式和傳統的板書教學,在本質上并無明顯區別。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之內,這就導致學生學習到的知識,與時代發展存在脫節。因為教材本身是提前就編制好的,會滯后于社會發展實際[4]。同時,一些學校使用的教材比較老舊,這就進一步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落后于時代發展。
互聯網+的發展,能夠基于多元化的形式,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起來,創造出多樣化的全新業態。在這一背景下,對于中職旅游專業教學活動而言,也應該關注教學活動的多元化構建,這樣才能讓教學活動始終保持較高的吸引力,讓學生能夠有效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互聯網+不僅強調了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還鼓勵傳統行業突破行業本身的限制,向外拓展,跨界結合,這樣一來,才能創造出更加豐富的業態形式。基于這一視角下,通過對中職旅游專業教學的分析可以發現,教學活動未能向課外實現有效拓展,桎梏于課內。
從中職旅游專業教學的實際來看,目前還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所忽視?;ヂ摼W+的一大特點,就是以人為本,要充分考慮人的體驗感受。對于旅游專業教學而言更是如此,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然而目前不少教師并未對此形成關注,在教學中還是采取班級整體授課的模式,未能將學生的個體學習差異體現出來,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并不能取得實質性的學習成果。
在互聯網+視角下,可以發現目前中職旅游專業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不足。而將互聯網+運用到旅游專業的教學中,可以帶來一定的機遇。與此同時,也需要對其中的一些要點進行把握。
互聯網+的發展,可以說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很多行業都在快速滲透,與傳統行業結合,推動新的變革與發展。針對中職旅游專業教學而言,互聯網+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機遇,為旅游專業教學的優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需要對其形成認識。首先,互聯網+能夠打破教材的限制,為旅游專業教學引入更多新的內容,消除目前教學內容存在的滯后性。據實而言,目前中職學校旅游專業的教材,在內容編排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未能緊密貼合當前旅游行業發展實際。基于互聯網+,就可以從相關渠道,引入目前新的內容和素材,融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其次,互聯網+給旅游專業教學提供更多的方法選擇。傳統的旅游專業教學,在教學方法手段上顯得較為局限,尤其是沒有跟上目前教學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以互聯網+為載體,結合互聯網渠道創造出新的教學形式,這能夠為旅游專業教學打造更多的教學模式,實現更多的教學可能。最后,互聯網+也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限制,跳出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讓教學活動在橫向與縱向上得到延伸。傳統旅游專業教學,是以課堂作為主要陣地,教學活動在課堂內展開,在課堂外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學習行為不受指導。而基于互聯網+,便可以打造專門的學習平臺,開辟第二課堂,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支持和幫助[5]。
中職旅游專業與互聯網+的結合,需要對一些要點形成把握,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一,多角度結合?;ヂ摼W+并非是一種固定的手段,其從本質上來說,更加偏向于一種模式,可以在領域運用的模式。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對該種模式實現多元化的運用。在旅游專業教學中,就要從多角度切入,將互聯網+與旅游專業教學進行結合,從而實現教學活動的多元化構建。第二,分清主次。運用互聯網+的根本目的是優化旅游專業教學,所以教學活動是主體,互聯網+只是輔助教學目標實現的手段。因此在實踐中,需要注意對互聯網+運用的控制,不能喧賓奪主,主次顛倒。第三,線上線下結合。基于互聯網+,旅游專業教學,要關注到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的結合,既要通過互聯網+平臺面向學生提供線上學習,也要基于互聯網+渠道優化線下教學,同時保證二者結合,形成對應。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中職旅游專業教師要清楚認識,立足互聯網+,有效創新教學活動,提高旅游專業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高水平的旅游專業人才。
對于旅游專業教學內容局限和滯后于社會發展的問題,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基于互聯網渠道,對教學內容展開拓展,結合當前旅游專業的發展實際,從互聯網渠道中引入一些真實的案例,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從中感受新的知識。第一,基于課堂導入環節,從互聯網中引入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展開分析和討論,挖掘其中包含的專業知識。例如,《導游實務》教材中講到導游領隊引導文明旅游規范一課時,教師可以從抖音、快手等平臺搜索“中國天空之境—茶卡鹽湖”的唯美視頻讓同學們觀看,再讓同學們自己搜索“中國天空之境”人們旅游后是什么樣子,從而讓學生們反思,作為導游如何引導文明旅游,從而真正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內容的時效性。等到學生討論后,教師基于案例,引出教學內容,這樣可以將現實案例和課程知識結合起來。第二,在課堂教學中,從互聯網渠道引入案例素材,構建起課堂實踐活動,如創設情境表演、案例模擬等,讓學生以現實案例為基礎,融入情境中,對課程知識實現探討,達到有效的掌握。例如,講旅游安全事故時,結合遼寧本溪桓仁虎谷峽玻璃棧道事故展開教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預防措施。
除了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還需要關注到教學方法的創新,這就可以立足互聯網渠道,構建起新的方法模式,取代傳統的PPT課件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第一,基于網絡慕課輔助教學。在互聯網+的發展形勢下,出現了網絡慕課這一新形式,比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知名慕課網站,開設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線上教育課程,其中也有旅游專業方面的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互聯網渠道搜集慕課素材,將其運用到線下課堂教學之中,對教學活動形成輔助支撐。第二,基于新媒體輔助教學。在互聯網+環境下,新媒體得到快速發展,數以億計的用戶涌入新媒體中,創造了海量內容。在新媒體中,就有很多與旅游專業相關的素材,涉及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媒介形式。在專業教學中,就可以將這些新媒體素材運用起來,輔助課堂教學[6]。
在互聯網+時代,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還需要注意到對教學活動實現課外拓展,要基于互聯網,構建起線上學習平臺,為學生構建起第二課堂,指導學生在課外有效參與學習,將課外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教師可以基于微信平臺的小程序功能,設計學習小程序,在其中設置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自主練習、自我測評、交流討論、案例分享等不同的學習功能,豐富學習資源,優化學生課外學習情況。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后臺發布學習任務,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檢驗。
互聯網+強調了以人為本,在這一理念的影響下,中職旅游專業教學,也需要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學生作為專業教學的根本核心,清楚認識到學生彼此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然后實施個性化教學,對學生實現差異化的指導。這就可以基于分層教學的理念,構建起分層教學活動。首先,對班級學生的整體素養水平展開調查,通過測評,了解學生的水平情況,并將學生劃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其次,依據學生的層次劃分,針對性設計難度不同的學習任務。最后,將難度不同的學習任務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給予學生不同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在互聯網+視角下,中職旅游專業教學,需要認真反思目前教學活動存在的不足,然后通過有效對策,對旅游專業教學展開創新構建,要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拓展課外學習平臺、關注學生差異,多措并舉,全面提升旅游專業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