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宇靜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為了推動我國智能旅游行業的發展,2015年原國家旅游局頒布了《關于促進智能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針對智能旅游行業的發展及智能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等問題給出了具體指導意見:我國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具備良好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旅游展業人才,同時為了迎接智能旅游時代的到來,我國高校應建立和完善符合旅游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課程體系,讓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以此來進一步滿足智能旅游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國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智能旅游和智能教育融入到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提升旅游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培養出更多復合型旅游專業人才,打破未來旅游行業人才緊缺的困境,推動我國智能旅游行業的發展。
隨著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無線網絡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日益成熟,智能旅游以一種全新的旅游形態推動了我國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在這 樣的背景下,給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跟上旅游產業的發展腳步,旅游管理專業亟待進入到優化、調整和深化改革的發展階段,培養更多既具備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又懂信息技術、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的復合型人才[1]。這也促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紛紛開始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深化專業教育體制改革和專業深層建設,促進課程升級和改造。但從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現狀和旅游產業對人才需求的分析來看,其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甚至有些地方相差甚遠,嚴重限制了智能旅游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
就目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智能旅游人才培養現狀來看,普遍存在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定位模糊、人才培養層次低等問題,具體表現為課程目標設置未能體現時代特征和現代技術的應用,未能就當前行業需求做出準確判斷等,導致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不能完全符合智能旅游行業的人才需求,就業競爭力較弱,就業質量普遍偏低。
國家教育部門要求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比例為4:6,但就目前高校課程設置比例來看,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比例大多為5:5,甚至更高。可見,專業課程的比重被明顯弱化,這對于學生專業素質和技能的提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2]。另外,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還存在理論課與實踐課比重失調的問題,使得智能旅游要求的高新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無法得到保證。
智能旅游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旅游專業基礎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適當降低理論課程的比重,適當增加技能培養和技能掌握類別的課程。但就目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情況來看,智能化課程嚴重缺失,甚至部分學校只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和辦公軟件課程,科技類課程和網絡營銷課程幾乎為零。
在智能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必須要結合智能旅游時代特征,對課程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掌握旅游基礎知識、現代科技手段、網絡營銷技巧、世界主要國家文化風俗、行業通用禮儀,且熟悉旅游企業各個部門的工作程序、服務規范、基本技能、管理學知識等復合型旅游專業人才[3]。高校應根據總體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對課程目標進行分解,定位每一門課程的具體目標,確保總目標的實現;其次,高校需要以智能旅游行業為導向,課程目標的設置應著力于學生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即加強對學生行業服務技能、基礎能力、綜合職業能力、發展潛能、高科技手段和網絡運用能力的培養,并根據這些目標設置相應的課程,保證課程設置和課程目標的一致性。
智能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結構設置應適當加重實踐課程的比重,多分配技能培養和技能掌握方面的課程,理論課和技能課比例應為5:5,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的發展;其次,高校旅游管理課程結構設置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高校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開設具有自身特色的個性化選修課程,以此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同時智能旅游行業對于專業人才的現代技術網絡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旅游專業課程結構設置應突顯高新技術特色,開設計算機網絡基礎、網絡營銷等課程,以此來滿足智能化旅游服務需求;最后,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結構設置應遵循“理論夠用,突出技能培養”的原則,開設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增強語言課程、網絡化和智能化課程的比重,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滿足智能旅游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4]。
在智能旅游背景下,對于學生的職業素養的要求不斷提升。因此,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應直接對應職業素養要求,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智能旅游行業企業發展需求。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對職業素養進行分解,并將課程內容一一對應,設置成一個個具體的模塊,再通過一個個任務去實現。比如:在專業技術類課程內容設置中,學校可以根據智能旅游專業人才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增設“網絡應用技術”“數據信息收集與整理”“智能設備的應用”“網絡營銷”等課程內容,以此來體現旅游專業高新技術性的特點,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另外,高校還需要結合智能旅游特征,建立跨課程的項目化和模塊化的課程內容體系,并開設一批創新型課程,如高新技術應用、智慧旅游等課程。同時高校還可以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開設組合課程,通過某一具體的任務或項目,完成課程內容的對接,形成一個富有特色的課程群,以此來突顯旅游專業綜合的特點,提升和拓展學生的綜合素養[5]。
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在完成課程體系的建設后,還需要對課程實施過程進行優化[6]。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應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課堂設計能力,對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進行優化和創新,并積極引進各種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設施,如物聯網教學、電化教學、移動互聯網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體驗。高校極改善校內的實習實訓條件,將更多的先進技術手段引入到實驗室和實訓室,如AR技術、VR技術、遠程技術、智能客房系統、智能酒店管理系統等,建設一批先進的網絡仿真實驗室,模擬行業展示環境,增強實訓效果,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在智能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根據智能旅游行業的特點,加強智能化課程的建設并針對目前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通過明確課程目標、完善課程結構、重構課程內容、優化課程實施等方面,優化旅游專業管理課程體系,提升專業教學水平,培養更多符合智能旅游需要的人才,推動我國智能旅游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