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耀強
(徐耀強:法學博士、教授、資深企業文化專家,現任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就“共同富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指出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是進一步提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六中全會強調,必須“促進共同富裕”。由此,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吹響了向“共同富裕”進軍的時代號角!
事實上,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無疑也是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的重要力量之一。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同樣也是一個企業的靈魂。企業文化是企業人普遍認同、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是企業人理想追求、責任擔當、經營思想和治企方略的集中體現,是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顯然,把“共同富裕”理想轉化為企業人的共享愿景,是當前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
只有正確的企業愿景才能成為企業遠航的燈塔、精神的歸屬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一百多年前,歐洲有兩家著名馬車制造公司,一家公司的愿景是要建設成為最佳的馬車公司,而另一家愿景定位是全球最佳的交通工具公司。工業革命以后,前一家堅決不去研究汽車,認為汽車這種怪物會被淘汰,不是上等紳士的交通工具,但歷史證明,被淘汰的是他自己。后一家馬車公司在蒸汽機發明后,就及時介入市場,開始研究開發汽車,后來這家公司就成為聞名全球的勞斯萊斯的前身。不同的愿景,導致了企業不同的命運,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企業愿景的足夠重視。
可以預見,當“共同富裕”理想轉化為企業的共享愿景時,就能在企業內部凝聚起共同創富的強大動力,進而在全社會匯聚起共同致富的磅礴力量。因為,在企業共享愿景的作用下,企業不再是“他們的公司”,而是“我們的公司”。企業人在實現共享愿景的同時,個人愿景很自然也得以實現。換言之,我們每個人在努力實現企業的“共同富裕”愿景時,借助群體的力量同時也實現了個人幸福的愿景。這種企業愿景的共創共享過程,也就是企業人命運共同體的共建共構過程。
華為公司可以說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樣板。華為通過工會實行員工持股計劃,是一家100%由員工持有的民營企業,絕大部分員工既是公司的職員,也是公司的主人。華為對外依靠客戶與合作伙伴,堅持以客戶為中心,通過創新的產品為客戶創造價值;對內依靠努力奮斗的員工,以奮斗者為本,讓有貢獻者得到合理回報。有媒體稱,2020年華為人均工資成本大約為70萬元人民幣,華為有近20萬員工,加上受華為帶動的上下游產業鏈廠商及就業者,華為一家公司就為社會貢獻200萬到500萬的中等收入群體。華為員工勞動是為了公司、為了國家,更是為了自己,員工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獲得高額的回報,由此實現了共同富裕。
事實上,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唯有把這項工作轉化為全體企業人共建共享的自覺行動,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久久為功,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