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賢
(廣西玉林市容縣水產畜牧技術推廣站,廣西 玉林市 537500)
在廣西南部地區,特別是玉林市周邊縣市山區,森林覆蓋率高,植被豐富,山泉水充足,許多人家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在這些山間村落中有一種特色養魚模式—小水窩養魚。這種小水窩顧名思義,即面積小,一般5~10m2、平均水深30~50cm 的小池塘,是人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源方便,易于管理的閑置地,開挖小水窩,四周用磚、石頭或混凝土砌起來進行筑水而成,養殖種類主要為草魚。通過投放大規格魚種,全程投喂青草、菜葉等青飼料,依靠流動的山泉水養殖3~5 年,魚體重達4~5kg 后捕撈上市,市場價格在40~60 元/kg 左右。所養殖的魚不但肉質鮮美,而且沒有魚腥味,市場供不應求。根據容縣2020 年統計,全縣共有小水窩面積18hm2,產量達273t,產值1287 萬元。小水窩養魚充分利用了環境地理優勢,耗費人力物力少,既能解決自身吃魚問題又能增加收入。
根據水源的多寡走向靈活建設。選址可以是房前屋后、道路旁邊、樹蔭底下、菜地等自家地里。根據可利用地塊的大小,因地制宜,3~10m2都行。內壁用磚、石頭或混凝土砌起來,底部保持泥底,蓄水深度30~50cm,水源引進既可以通過開挖小溝也可以用水管引進,水窩對角設置進水口與排水口,這樣有利于排污。
在魚種放養前半個月,蓄水10cm 左右,用生石灰按2250kg/hm2比例兌水全池均勻潑灑消毒。在魚種放養前7 天,排干原池水加注新水保持30cm 以上并檢測pH 值,當pH 值在7.0~8.0 之間時就可以進行魚種放養。如果沒有檢測pH值設備的,可在魚種放養前2 天投放2~3 尾小魚進行檢查,已確認清塘藥物的毒性是否完全消失。
因為小水窩養殖模式的面積小、水淺、且是全年流動的清水養殖,所以選用大規格的魚種,一般體重達0.5kg 以上的魚種。大規格的魚種適應環境能力強,投放下去一兩天就可以采食青草。按照苗種質量要求,放養的魚種最好來源于有資質認定的種苗場,打過草魚疫苗的更好。所有苗種最好選用同一個苗場或同一個地區的,這樣能夠減少疾病的發生機率。放養的魚種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鱗鰭完整,無病無傷,活動能力強。
根據生產需求選擇放養時間,夏季高溫季節投放魚種應該在太陽出來之前完成,冬季水溫偏低一般不進行魚種投放,魚種放養最合適的時間為每年的4~5 月,因為白天與黑夜的水溫變化不大,魚種能很快適應環境,到5 月氣溫回升時,魚種就可以正常采食了。
按上述規格一般投放草魚魚種4~6尾/m2,視水源大小可以靈活增減。魚種投放小水窩前,用濃度為2%~3%的食鹽水浸泡5~10min,把魚和水一起倒入小水窩中。魚種投放小水窩后1~2 天不用投喂任何東西,讓它先適應環境。可以潑灑復合維生素2 次,一天一次,用法用量參照藥品說明書,減少應激,增強魚體抗病力。
魚種下塘的第三天開始投青飼料。農村青飼料的來源非常廣泛,夏季有青草、浮萍、菜葉、紅薯葉、玉米葉、南瓜葉等等,冬季可以種植黑麥草。投喂的時間比較寬松,有些家庭主要是老人在家,老人一般都早起,很早就割草回來了,那么就在早上投喂。有的家庭年青人白天要做別的工作,那就下午再割草投喂。日投喂1~2 次,投喂量以上一次投喂沒有剩下為宜,如果有剩草說明投喂過量下一次要及時減量,一切根據自身的工作生活靈活安排。但是在投喂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天氣突變,比如臺風來臨前一天,天氣悶熱不要投喂;或者是突然電閃雷鳴,馬上要下大雨或者是整天都在下雨也不投喂。第二,發生疾病時少喂或者是不喂;第三,天黑之后盡量不喂,以免晚上天氣突變或缺氧增加死亡的機率。小水窩養魚全程投喂青飼料,既不投魚料也不投糞,所以養殖時間長,一般養殖3~5 年體重達到4~5kg/尾才捕撈食用。
山泉水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無污染,所以每個小水窩的水質都能清澈見底。魚類的糞便通過進水口與排水口的對流作用排出池外。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有:第一,因為山區水質多數偏酸,所以每隔15~20 天用生石灰化水全塘潑灑調節水質,平均水深1米用量為300kg/hm2,根據各個小水窩面積平均水深按比例使用,盡可能將池水的pH 值調節至7.0~8.0,利于魚類生長,也能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第二,因為池水的深度只有30cm 左右,在夏季高溫季節時,池水的溫度太高易引起草魚的應激反應,應在水窩面積三分之一處搭建一個小棚,蓋上遮陽網或是種上瓜蔓之類的植物,起到遮蔭效果;第三,洪水暴發前筑起進水口,減少進水量或者停止進水,以防洪水太大漫過小水窩,待洪水減小后再恢復進水。由于小水窩魚的密度大,在停水過程中要不時觀察魚的活動情況,發現有缺氧癥狀馬上加水或者潑灑增氧藥物。
每天早晚巡塘,檢查源頭水是否充足、水窩有沒有漏水、滲水的地方,觀察魚體生長及攝食情況,有無青草剩下、有無浮頭預兆、有無逃逸或偷盜現象、有無魚體發白、發黑、發紅等疾病癥狀,以便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草魚養殖過程中主要病害有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出血病、車輪蟲病、指環蟲病、水霉病、小瓜蟲病,這些疾病流行廣、危害大。草魚出血病是病毒性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只能通過在魚種放養前注射草魚滅活疫苗進行預防。小瓜蟲病也是對草魚危害非常大的一種疾病,2019 年5 月梧州的網箱草魚因感染小瓜蟲病而出現大批死亡,該病目前也沒有治療的特效藥,應以預防為主。
4.1.1 草魚出血病 主要癥狀:該病主要發生于5~9 月水溫在20~30℃的季節。主要表現為魚體色發暗,微帶紅色。主要有三種類型:“紅肌肉”型,剖開魚的皮膚或對準陽光或燈光透視魚體,可見皮下肌肉充血,有全身充血和點狀充血,鰓絲因嚴重出血而發白;“紅鰭紅鰓蓋”型,病魚鰭基、鰓蓋充血,頭頂、口腔和眼眶充血;“腸炎”型,病魚腸道嚴重充血,常伴隨松鱗、肌肉充血。由于該病的癥狀復雜,容易與其他細菌性魚病混淆,所以診斷時必須仔細觀察病魚體外和體內腸道等器官,以免誤診。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特效藥,只能通過在魚種放養前注射草魚滅活疫苗進行預防。發病的水窩只能做清塘處理,以免傳染其它水窩。
4.1.2 爛鰓病 主要癥狀:病魚體色發黑,食欲減退,打開病魚的鰓蓋可見鰓蓋內表面的皮膚充血發炎,中間部分常糜爛成一圓形的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鰓絲腫脹腐爛,黏液增多,末端缺損,帶有污泥或雜物碎屑,呈爛掃帚狀。絕大部分病魚的鰭邊顏色發白變淡。
防治方法:采用二氧化氯按0.3mg/L 全池潑灑,一天一次,連用三天即可。由于是流動水,所以潑藥時要暫停進排水,潑藥后每半小時去觀察一次魚的活動情況,發現有缺氧等應激情況馬上加水,如果正常的話能保持越久越好,但是在天黑前一定要恢復進排水。
4.1.3 腸炎病 主要癥狀: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體色發黑,食欲減退。患病的魚一般腹部膨大充血有紅斑,肛門紅腫外突,呈紫紅色,輕輕擠壓腹部即有黃色黏液從肛門流出,解剖可見腸壁充血發炎,腸道內無食物、充滿淡黃色粘液,內壁糜爛。
防治方法:發現有腸炎病立即停止投喂,同時用二氧化氯0.3mg/L 全池潑灑,一天一次,連用三天。第四、五天用大蒜素粉加復合多種維生素粉全池潑灑,一般經過五天癥狀會有所好轉,然后開始投喂少量青草逐漸恢復至正常投喂量。用藥期間注意事項同爛鰓病。
4.1.4 赤皮病 主要癥狀: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為明顯,鰭的基部充血,鰭條充血或糜爛呈掃帚狀,常稱“蛀鰭”,也常伴有爛鰓癥狀。
防治方法:赤皮病的防治方法基本與爛鰓病一致。
4.1.5 車輪蟲病 主要癥狀:病魚黑瘦,不攝食,煩躁不安,成群沿池邊狂游,俗稱“跑馬病”。通過顯微鏡檢查,如發現蟲體數量較多時即可診斷,常伴有爛鰓病。
防治方法:全池潑灑硫酸銅、硫酸亞鐵粉(5:2)使池水呈0.7mg/L 的濃度,隔天再用一次,用藥期間停止進排水,注意觀察,天黑前恢復進排水;或者可以砍一把苦楝樹葉綁在一起放到入水口處浸泡一個星期,浸泡期間不用停止進排水。有爛鰓病的三天后再用二氧化氯消毒一次。
4.1.6 指環蟲病 主要癥狀:指環蟲寄生于魚的體表和鰓絲上,破壞鰓絲和體表上皮細胞,刺激魚體分泌大量黏液,鰓瓣浮腫,呈灰白色。病魚游動緩慢,魚體消瘦發黑。通過顯微鏡檢查發現指環蟲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使濃度達到0.2~0.5mg/L,隔天再用一次。用藥期間注意事項同爛鰓病。
4.1.7 小瓜蟲病 主要癥狀: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病原常寄生于魚的皮膚、鰭條和鰓等部位,在體表或鰓上形成小白點,嚴重時病魚全身布滿小白點,魚體消瘦、發黑,常在池邊摩擦最后呼吸困難而死,低溫季節易感染,體表出現白點,并結合鏡檢發現小瓜蟲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小瓜蟲病目前也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在早期可用辣椒生姜煮水潑灑有一定療效,按照每畝平均水深1 米用辣椒粉300 克、生姜120 克的比例將藥物熬煎成20~25kg 藥水進行全池潑灑,一天一次,隔天再用一次[2],用藥期間注意事項同爛鰓病。
4.1.8 水霉病 主要癥狀:病魚體表肉眼可見生長著一簇簇棉絮狀菌絲,同時粘有泥糜,游動失常、食欲減退、魚體消瘦,最終病魚因體力衰竭而死亡。
防治方法:低溫季節魚體受傷容易感染,所以魚入池操作過程中要盡量小心,勿使魚體受傷。發現魚已感染水霉病,可以用五倍子治療,施藥濃度為每立方水體2~4 克將五倍子研碎放入鐵鍋內加10 倍左右的水燒開,然后將藥液加水稀釋全池潑灑[3],一天一次連用三天,用藥期間注意事項同爛鰓病。
4.2.1 清塘消毒 放養魚種前一定要清塘消毒,可采取干法清塘也可以蓄水清塘。干法清塘是排干池水,按1125kg/hm2比例生石灰粉全池干撒;蓄水清塘是保留10cm 左右水深,按2250kg/hm2比例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一般蓄水清塘效果較好。
4.2.2 魚種消毒 魚種下塘前,用濃度為2%~3%的食鹽水浸泡5~10min,可有效降低魚種因拉網、運輸造成傷口而感染疾病的風險。
4.2.3 注射疫苗 注射草魚出血病、爛鰓病、赤皮病、腸炎病“四聯”疫苗,整體保護力達到88.9%[1]。
4.2.4 調節水質 每隔15~20 天用生石灰化水全塘潑灑調節水質,平均水深1 米用量為300kg/hm2,早上9~10點或下午4~5點潑灑。
4.2.5 喂食 投喂新鮮草類,控制吃食量,一般喂到八成飽,不喂夜草。
4.2.6 捕魚 每次捕魚要小心操作,避免擦傷魚體,捕魚后也要潑灑石灰水一次。
由于小水窩養魚只投喂青料而且是流動水,屬于家庭式非常自由一種養殖模式,所以魚的生長速度非常慢,從魚種下塘算起一般養殖3~5 年,體重達4~5kg 才適合捕撈上市,這樣的魚品質一流,魚肉潔白無瑕,久煮不爛,不老不柴,非常有彈力而且聞不到魚腥味。在養殖地區3~4kg 的魚價格是40~50 元/kg,4~5kg 的價格是50~60 元/kg,5kg 以上的價格是60元/kg以上。
小水窩養魚堅持生態、環保的理念。在養殖過程中使用常見的中草藥為主,禁用違禁藥物、農藥和人用藥物。
小水窩養魚的密度高,屬于流水養殖。一旦發生魚病只能停水用藥,因為面積小水又淺非常容易出現缺氧現象,而且用藥的濃度也不好計算。根據農戶的經驗,在不停水的情況下可以先把比正常藥量多三分之一左右的藥物開成藥液,然后用海綿或磚頭把藥液全部吸收,再把海綿或磚頭吊在入水口處讓其慢慢滲出,治療效果不錯。
捕魚需講究技巧。小水窩面積小水又淺魚又多,想在小面積里抓一條魚,往往會把一窩魚搞得遍體鱗傷,非常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可以根據水窩的寬度用鐵條設置一個攔魚柵欄,在柵欄一邊開一個30~40cm 的活動口,抓魚時把柵欄放在水窩三分之一處,在岸上稍稍驅趕一下看到有合適的魚進去馬上封住活動口,再下網撈取就行了,從而避免其它魚受傷。
小水窩養魚雖然養殖時間長但是經濟價值高。廣西衛視2017 年7 月23 日錄制的《第一書記》(第一百七十期)《小水窩養殖環保魚》介紹了廣西玉林市容縣石頭鎮石劍村增豐養魚專業合作社養殖的水窩魚,現在已經帶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逢年過節,該合作社的魚都是充氧打包發往廣州南寧等地,供不應求。
小水窩養魚占地面積小,且不消耗太多資源。只要在田埂、坡地、菜地等種植一些象草、青菜等就可以解決飼料問題。在山區,家家戶戶都有這樣一個小水窩,可以說是一個小菜籃,隨時想吃魚都可以。有空可以去割草來喂魚,與其說是養魚,不如說是一種休閑生活方式,是“一村一品”新農村建設的可行模式。特別是在貧困村,通過成立養殖合作社,吸收貧困戶來養殖,提供魚苗、技術、銷售一條龍服務,從而達到增收目的。目前增豐養魚合作社擁有社員100 多戶,其中貧困戶30 多戶。2019 年魚產量達15000kg左右,產值100萬元左右。助推農戶脫貧增收,所以說小水窩養魚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