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琦,潘玥,黃沙里
(同濟大學,上海201804)
新形勢下,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步伐加快,各領域對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長,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成為時代大勢所趨和國家發展所需。在研究生教育培養中,導師是研究生成長路上的“主心骨”,起到了科研導學、思想引領、心理疏導、生活支持等全方位的育人作用。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模式深刻影響著研究生的學業質量、科研成就、個人成長及未來發展等,因此師生之間擁有和諧良好的關系對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關鍵作用。目前,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中存在一些有礙和諧發展的不良因素與矛盾,圍繞問題導向,基于師生關系的內在機理,探索改進和優化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的路徑,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中亟待研究的問題,對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具有現實意義。
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招生數量不斷增加,研究生教育類型趨于多樣化,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也漸趨復雜化,進而暴露出一些矛盾與問題。本研究針對師生關系現狀、影響關系的因素以及期望的師生關系模式等問題開展了問卷調研及訪談,深入分析目前師生關系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參與調研的研究生中,碩士生占67%,博士生占33%。
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導師認為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是學生選擇導師的首要因素,在研究生視角中,82.5%的碩士生和66.7%的博士生會首要考慮導師的師德師風和性格。可見師生之間對角色關系、互選標準等方面的認知與期待存在不匹配、不一致的現象,導師認為研究生選擇導師時會著重考慮學術水平與科研成果,實際上,研究生更看重導師的師德師風與人格魅力。從長遠的角度看,當雙方理想的標準與現實的情況出現落差甚至嚴重不符時,就容易誘發師生之間的矛盾,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有不少研究生表示,參與導師的課題項目與自身專業及研究方向的相關性不大,對自身能力沒有幫助,有11.3%的研究生甚至沒有參加過導師的課題項目。關于做項目時承擔非專業內容的看法,18.1%的碩士生和37.2%的博士生認為自己不應該在這些任務上浪費精力和時間。由此可知,不少研究生非常看重所參與科研項目的實質內容及成果實效,如果導師安排的項目任務與研究生的學術方向偏差較大或未能讓研究生有所收獲,容易給師生關系帶來不良導向和負面影響。
據調研結果,有20.6%的碩士生和21.8%的博士生表示,除科研指導外,導師未能在心理健康、職業規劃、人際關系等其他方面給予指導和關心。針對情感交流,三分之一的博士生表示希望導師表達認同和鼓勵,并助其擺脫焦慮情緒,也有三分之一的博士生不愿主動聯系導師,因為他們覺得與導師交流無法滿足自己的期望。由此可見,導師與學生在情感與心理方面的交流遠少于學術交流,導師對研究生的心理狀況缺乏關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實際上非常需要導師給予情緒、心理等方面的開導與關心。導師和研究生對成長與情感需求的期望把握不準確或不到位,也易引起雙方交流不順暢甚至產生隔閡。
針對參與導師的項目獲得報酬的情況,有17.5%的碩士生和10.3%的博士生表示報酬與付出不成正比。關于科研項目花銷墊付情況,墊付過科研費用的碩士生占34.4%,博士生占53.9%。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經濟情況存在很多微妙的關系,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師生關系的冷漠化。
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是一種受諸多因素影響的多維結構體系[1],兩個主體是一對相互依賴的角色。大部分導師認為自己和研究生的關系偏向朋友或師徒,大部分研究生表示導師與其相處呈現的是師長和朋友的角色。基于現狀分析,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模式和結構體系可以從科研導學、師德引領、情感交流與經濟支持這四個層面進行詳細闡述。
導師與研究生的師生關系從本質上來看,最主要的成分是導學關系,即科研育人和學術引領。導師對研究生的教育培養主要通過對其提供科研學術方面的指導和支持來實現,研究生通過參與到導師的科研項目或課題研究,得到理論知識的積累與實踐技能的提升。在科研學術活動中,雙方合作交流、共同研究,處于平等的地位,形成導師主導、學生協助的合作關系,因此,研究生與導師之間平等互助的科研導學關系逐漸成為重要的師生關系模式。
導師能否培養研究生形成正確的人格與價值觀、用師德魅力引領學生成長成才,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導師在與研究生相處的過程中,通過自身在思想品德、科研學術、道德修養、個人魅力、治學態度等諸多方面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2],為研究生樹立榜樣,激勵其擁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和責任心,引領其堅定理想信念。在立德樹人的視角下,導師應用自己的才與德影響研究生,提升研究生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綜合素養,引導其全方位發展。
從結構主義的角度看,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是組織者、管理者、中介者[3]。從人際關系角度看,許多導師與研究生有著深厚的師生之情,建立起了具有情感聯結的“尊師愛生、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導師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交流人生規劃、情感困惑等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起到了朋友、長輩、顧問乃至家長的作用。因此,導師在學業、思想、心理、就業等各方面給予研究生更為密切的情感交流,是達成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先行條件;只有當研究生尊重與愛戴導師時,師生關系才能在相互尊重理解中獲得和諧發展。
導師是可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巨大財富的知識所有者[4],而研究生作為科研活動中的參與者,協助導師完成科研學術任務,也產出了許多學術成果。從該角度來看,導師應當為研究生的工作提供充分的設備與經濟支持,根據任務分配情況給予合適的報酬以及成果的署名權。導師如果只給研究生分配繁重的任務卻疏于給予相應的支持,甚至將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占為己有,就容易引發師生間的矛盾,不利于師生關系和諧發展。
當前社會變化發展較快,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趨于復雜化與多變化,產生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師生關系中的不良因素和痼疾嚴重弱化了師生間的正向有效交流,導致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降低。基于師生關系的內外影響因素,本研究分別從導師、研究生及制度建設三個視角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深入探究新形勢下改進師生關系并促其和諧發展的有效路徑,進一步為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達成提供有力保障。
1.強化導師全程全方位育人實效性
部分導師在對研究生的培養教育過程中,往往比較看重學業成績與科研成果,不夠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社交能力等。導師作為與研究生聯系最為緊密的育人主體,應在開展學術交流的同時,著力強化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效用。具體而言,導師應在研究生成長成才的整個過程中,循序漸進地發揮全程育人作用,將科研指導、師德引領、情感交流及經濟支持等貫穿研究生學習生涯的全過程;同時在研究生的全方位成長中發揮力量,重視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質、人際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素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協調培養計劃與科研自主的平衡性
導師作為研究生專業知識體系和科研學術任務的設計者,需根據研究生的個人情況和發展方向,為其量身定制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貼合研究生的興趣特質、擅長領域等因素分配研究任務,并給予一定的自主選擇科研方向的機會,充分協調培養計劃與科研自主的平衡性。優秀的導師應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學術水平,還應熟悉本學科前沿的發展動態,有穩定堅實的、不會被輕易取代的研究方向,才能為研究生提供科學、合適的選題方向,從而使研究生能夠在學術前沿陣地鍛煉科研水平與實踐能力。
1.提升與導師交流溝通的主動性
研究生作為實現科研目標的主體,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真完成導師布置的任務,積極主動找導師進行科研、思想、生活、情感等各方面“心靈上的平等對話”[5],讓導師對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推動雙方相互理解、相互關心。此外,當前師生關系中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源于雙方對各類事件的觀念及判斷不同,導致在面臨一些問題時,雙方會給出不同的評價和選擇。研究生應當積極與導師就一些矛盾或沖突進行有效溝通,找到雙方共贏的解決方案。
2.培養注重全面發展的主觀意識
在研究生學習生涯里,科研學術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思想品德、情感交流、綜合素質等都是研究生應持續強化的方面。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研究生應當注重自身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有意識地積極參加各類比賽與活動,抓住各種機會培養自身全方位的軟實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需要[6-8]。
1.著力加強師資隊伍高質量發展
高校應重視導師的遴選工作,注重對導師各方面素質的考察,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除了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項目成果外,還要注重導師教學教導能力、自身心理素質和價值取向狀況,對存在師德師風問題的導師實行一票否決制。此外,建議高校定期對研究生導師開展全方位的培訓,特別是介紹新時代研究生個性與需求等方面的培訓,使導師更深入地了解、理解學生,促進雙方關系和諧發展;完善師資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競爭機制,輔以恰當的激勵機制,嚴格導師考核制度,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與凝聚力,使導師充分發揮各自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9]。
2.深化學風建設與學術道德教育
高校應制定并完善研究生培養教育的相關教學制度,并嚴格按照制度進行培養教育,尤其針對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的教育應放在首要地位。加強學風建設,開展研究生入學培訓,介紹與導師、科研等相關的內容,做好做實學術道德教育,詳細講解科研要求與學術規范,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了解并適應研究生的科研生活,提前規避師生之間可能出現的不必要的誤解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