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孟令琦,李春暉
(1.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266000;2.山東師范大學即墨實驗學校,山東 青島266200)
當前,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領域成績顯著,“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高校暑期志愿服務中最具普遍性的活動,教育意義更加深厚,高校應當重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著重發揮其第二課堂的作用,寓思政教育于“三下鄉”活動中,拓展學生視野,提升育人實效。
“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有大批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對于大學生群體有著重要影響。作為一個有計劃、有目的、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三下鄉”具有多重教育功能。
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沉浸式生活和學習,能領略中國鄉村的面貌,這對于拓展大學生的視野具有極大作用,大學生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獲取諸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完善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一方面,通過在基層的實踐和鍛煉,大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基層發展情況,充分感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充分理解社會發展狀況和文化傳承情況。此外,大學生群體可以增強責任心與使命感,更好地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大學生在農村和社區中的實踐活動,可以極大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大學生吃苦耐勞意識,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因此,“三下鄉”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養,有利于充分貫徹素質教育精神[1]。
高校大學生是高學歷高素質群體,目前我國絕大部分高校的培養方案都重視校內課堂上的理論學習,對于實踐教育的安排不充分,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生活經驗普遍缺乏,實踐能力非常薄弱,學生一味地輸入理論知識,卻缺乏輸出知識的能力,無法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提升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暑期實踐教育的重要環節,可以有效加深大學生對社會現實的了解,發掘自我學習的意識,擺脫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學會自主學習,拓展自身知識視野。大學生在鄉村以及社區基層擁有諸多實踐機會,例如在鄉村調研或新農村建設中,農業類高校學生可以把課堂知識運用于鄉村振興的豐富實踐中,在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水平,增強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又能進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鄉村振興建設。
在大學生“三下鄉”過程中,許多學生首次來到鄉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極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不應只重視學生的理論水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人才考核培養的重要參考依據,高校學生在深入掌握教材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下到鄉村,可從實踐活動中汲取經驗與知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意義重大[2]。高校應當重視“三下鄉”活動的開展,豐富“三下鄉”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豐富其內涵與宗旨,比如設置紅色觀影活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調研、鄉村振興專題調研實踐等,鼓勵學生開展實地考察,撰寫考察報告,幫助學生了解國情、社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幫助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青島農業大學“燭夢園光”社會實踐團是專注于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團體,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逐漸由3 人文化調研小隊發展成如今以低年級成員為主的44 人學生團隊。截至目前,團隊已累計進行了23 次實踐活動。
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契機,以強化學生文化自信為最終目標,結合學生所學的園林專業技能,以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調研為中心,創新文化傳承和展現形式,發揚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高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
1.問卷調查
實踐團隊成員提前設計有關當地文化挖掘、保護和傳承的調查問卷,在考察鄉村建設過程中隨機向考察地群眾分發問卷,收集信息。對于問卷調查的受眾應當有區分性,少數民族村民、村民、游客、村兩委工作人員等都要包括在內,對于不同年齡段的人也要有所劃分,使得調查問卷得出的數據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
2.訪談調研
實踐隊隊員事先準備好問題,在分發調查問卷的過程中,隨機采訪路人,獲取第一手資料。在對當地政府宣傳部門、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進行采訪調查時,也可以進行這一環節。考察隊隊員在訪談調研時應當注意做好記錄工作,以文字、錄像、錄音等多種方式記錄該過程。在訪談的同時,隊員也可與經驗豐富的宣傳部門工作人員開展合作,充分了解當地文化來源、歷史發展、風俗習慣等。
3.文化特色的調研
實踐隊隊員深入當地少數民族聚居地,對多處民族特色旅游景點和紅色文化景區進行調研,以實地參觀的方式,與特色文化遺產近距離接觸,領略當地文化特色和魅力。
4.優秀傳統文化建設
團隊以園林專業視角為出發點,以新農村文化建設為主線,通過鄉村文化調研、村落景觀設計、鄉村文化墻繪制和文化課堂四種方式,幫助鄉村發掘、整理、表現并發揚優秀的鄉村文化,協助鄉村進行文化建設。
1.問卷結果分析
各地優秀傳統文化是各個鄉村經過長期的生存、發展而保留和凝練出來的,代表著當地的生活和發展特色,提升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做到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乃至發揚。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調查問卷發放對象包括游客、兩委會成員、學生、當地居民、少數民族居民等,共發放問卷500 份,其中有效調查問卷496 份。
調查問卷數據顯示,超過90%的受訪者對當地傳統文化感興趣,并且大多表達了對當地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贊美與認同,部分人員還呼吁社會要對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和發揚,表明當地對于文化的共識性很強。在“你知道有哪些代表性的本地文化嗎?”這一問題上,答案比較豐富,涉及經濟、文化諸多方面,有服飾、工藝品、裝飾品、樂舞、景區等,但是大多較為籠統,說明民眾雖然對當地傳統文化有興趣,但是了解并不深入。此外調查問卷顯示,民眾對于民族文化過于商業化也有很大意見,部分旅游景區沒有全面地宣傳當地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無關的商家入駐過多,損害了當地文化特色的宣傳效果,民風民俗得不到應有的發揚與傳播。
在“當地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問題中,僅僅有41%的民眾對現有的保護力度感到滿意,34%的人覺得保護力度一般,還需加強。在“你認為傳統文化保護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中,超過半數的人認為目前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薄弱,16%的人認為目前政府文化保護部門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值得注意的是,31%的人認為傳統文化有被人們淡忘的危險。有23%的人認為鄉村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必須加以保護和傳承,他們分別提到了用網絡媒體、電視新聞欄目、紀錄片、書籍出版、雜志刊登等方式來促進對傳統文化的傳播。
2.調研成果解讀
本次“三下鄉”活動以考察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心,實踐隊考察學習了民族節日、戲劇、服裝和配飾以及當地傳承的特色建筑物,感受到了當地文化的獨特魅力,部分隊員還積極參與了當地活動中的互動環節,親身領略了村民的風俗習慣,積極參與了當地文化的宣傳工作。
1.民族文化保護和繼承面臨的問題和建議
根據實踐考察的結果,隊員發現有以下問題:第一,傳統文化宣傳力度還不夠,部分民族文化作為少數民族文化,在少數民族群體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在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群體中,多數人只是了解其大概。第二,當地的文化保護力度較小,資金、技術和人員配備上都較為缺乏。第三,當地對傳統文化的交流較少,青壯年外出打工現象明顯,留守兒童和老人眾多。針對上述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當地宣傳部門應當積極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加大對優秀文化的宣傳力度;第二,當地可以積極聯絡高校多組織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吸引高校學生和外地游客來此學習、參觀,提高普通群眾對當地文化的了解程度;第三,政府應加強文化機構的建設,加大資金與技術投入,招聘高水平、高素質人員擔任工作人員;第四,鼓勵少數民族村民開展溝通交流活動,增強對彼此的了解。
2.暑期社會實踐的總結與建議
隊員們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完善了自身知識體系,豐富了理論素養,增強了動手實踐能力,鍛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對于全體實踐隊隊員來說都有很突出的教育作用,意義重大。部分隊員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激發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紅色文化的巨大熱情,實踐活動結束返校后能繼續思考如何使古老的鄉村文化和新時代發展相結合,如何有效傳承優秀文化,如何增強文化軟實力,進而深高層次地提升文化自信。同時,實踐隊員通過自己的努力,已在7 個村鎮完成鄉村文化、景觀綠化調研,設計、手繪了“新時代”“黨建”等主題的巨幅文化墻和“千年王郭”“牛家文化”等主題的文化長廊,并利用自己專業所學幫助完善和再設計鄉村景觀,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助力鄉村文化建設。
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實踐隊隊員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建議高校多組織類似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鄉村、深入基層,積極拓展第二課堂的內容,使大學生學有所用,靈活學習[3]。
“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既向學生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鍛煉了他們的思考及動手能力,讓同學們在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智慧的同時,繼承并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責任感,堅定文化自信[4]。對于新時期的大學生來說,要讓他們懂得歷史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要學好并繼續傳承下去,這是一份重大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為了確保大學生在“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中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高校要注重加強過程監督和成果評價工作。暑期社會實踐要重視實踐過程和實踐成果,要堅決避免只重視實踐結果而忽視過程的現象,堅決避免虛假考察和上報虛假成果。活動負責人應全面分析“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路線和實踐活動,明確考核標準,公平評價每一個學生的實踐考察表現,特別是他們對實踐活動中文化的感受,表揚在考察活動中的優秀團隊和優秀個人,確保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負責人也應當創新活動內容,融入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以此提升教育效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