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鳳
(廣州華商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511300)
政產教融合是指在政府的主導下,職業院校根據所開設專業,在行業的指導下,積極與企業合作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做到相互促進,并駕齊驅,把職業院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濟實體,形成企業和職業院校一體的辦學新模式。國務院辦公廳在2017年頒布的95 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表示,我國的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不能完全適應,高職院校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在經管類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受教材滯后、師資薄弱、實踐資源有限、實踐場所受限等一系列問題影響,較難培養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所急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銜接,推進民辦高職院校經管類人才培養,供給側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文章對廣東省(主要為廣州市)多所民辦高職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如會計、市場營銷、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的人才培養情況進行了調研。發現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如下: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是高職院校實施教學活動的規范性和指導性文件。人才培養方案應以社會需求為參照標準,使人才培養更適合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培養方案的研討原則上需要集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各方力量,制定適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以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要。本文調研的幾所民辦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負責人表示,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較少邀請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代表和專業教師參與研討,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僅由專業負責人根據自己理解進行設置或調整[1]。制定出來的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重復性和理論性問題,學生完成所有課程考核后并不能很好地勝任企業工作崗位。
在調研的過程中,民辦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如會計、市場營銷、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等,雖然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實踐課時不能低于50%,但專業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依然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較為形式化和單一化[2],大多的實踐教學內容仍然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提交給學校的實踐材料以網絡資源居多。部分教師和學生多為應付學校的實踐教學檢查,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較難得到培養,實踐學習效果不佳。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理論上實踐能力強,市場需求量大,能很好地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人才需求。但通過調研發現民辦高職院校經管類畢業生能做到專業對口且滿意度高的人數較少。主要原因在于現代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實踐要求較高,而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不足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課題組成員通過對幾所民辦高職院校的調研發現,經管類專業教師大多是碩士或博士畢業,理論基礎扎實,但幾乎沒有企業實踐經驗。各院校也嘗試從企業把實踐能力強且具備教學能力的技術人才“請進來”,但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學歷、職稱等均有嚴格要求,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引進存在一定困難。多數民辦高職院校在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上給予了政策支持,要求教師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并給予相關補貼,部分教師并不愿意利用寒暑假來完成實踐鍛煉。即便部分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由于工作時間有限,責權不清等諸多問題,較難在企業得到系統學習,企業也不愿意把核心崗位分配給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導致教師短期在企業進行實踐的效果不佳。
經管類專業在開展產教融合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經管類專業有別于工科類專業,沒有企業能滿足諸如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會計等專業所有學生的實踐學習需求。企業很難把項目引入課堂讓學生動手操作,課后的階段性實習和頂崗實習也無法滿足大批學生同時進行實習。經管類多數專業的實踐任務設置和安排均由任課教師自行解決。盡管部分民辦高職院校愿意投入資金進行實訓室建設,但由于軟件的更新換代成本過高以及靈活性、真實性較差,無法滿足企業對具備較強應變力人才的需求。實訓室可作為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但不可成為實踐教學的全部。頂崗實習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是對兩年半以來所有課程學習的綜合實踐檢驗,較難滿足單門學科的實踐需求。學生應聘后的感悟是,多數企業需要的技能在大學里并未掌握,單純就業基本沒有問題,但較難找到滿意度高的工作。
課題組成員在調研中發現,各民辦高職院校都按政策要求與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但合作主要體現在協議上,學生真正到企業實習的人數和頻率均不高,企業也很少指派專業技術人員到校進行實踐教學。校企雙方在洽談合作時積極性較高,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企業的經濟效益較難體現,優秀人才選拔的優勢也較難體現,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經濟效益也未能達到預期,嚴重挫敗了企業合作的積極性。例如廣州華商職業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曾與某公司合作開展網絡營銷實踐教學,企業積極配合學校的實踐教學需求,配備實踐教師、實踐設備、營銷商品等,前期師生投入度較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均減弱。企業的投入成了學生試錯的機會,企業每月虧損超3 萬元。另一方面,學生對課程實踐的評價不高,認為學校與企業讓他們充當廉價勞動力,最終合作以失敗告終。
人才培養方案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和實施方案,是學校實施教學管理的重要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做到科學、系統、嚴謹,應邀請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相關企業、專家學者、骨干教師等人員組成委員會,反復研討制定適合社會發展、行業企業需要、學校與學生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隨著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不斷變化,行業、企業觸覺極其敏銳,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與時俱進,致力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要根據行業企業發展現狀適當增刪。政府在政策上給予行業企業發展支持,給予學校及教師資源支持,由政府主導鏈接企業和高職院校進行產教融合,使教育鏈和產業鏈的融合更加順暢[3]。
通過校企共同考核制度,嚴把實踐教學過程和結果考核關,綜合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培養具有競爭優勢的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民辦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教學需要在企業和學校的助力下克服重重難關,讓學生有機會進行實踐,以取得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實施之前,由校企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企業和學校資源開展多元化教學,通過企業項目導入課堂,實現真實場景的實踐學習,通過師生團隊承接企業子項目進行實踐練習。二級學院、學校教務處、督導辦聯合企業在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嚴把質量監控關,使實踐教學不偏離計劃軌道。實踐教學結束后做好結果考核,制定切實可行的獎懲機制。通過企業和高職院校全方位考核合格的學生,在就業或創業上能體現一定的競爭優勢。
加強民辦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保證“雙師型”教師數量和質量,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可從校企合作企業中“請進來”,亦可把校內專任教師“送出去”。從企業“請進來”,一方面可考慮降低技術人才的學歷門檻,入職后為提升學歷和職稱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聘請企業骨干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以專題講座或指導項目實施等形式進行輔助教學。對“送出去”的教師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打破傳統的唯學歷和職稱的觀念,在課時補貼、職稱評定、晉升等方面提供支持,并把實踐教學能力納入績效考核,使專任教師自發投入到實踐鍛煉中。充分調動專任教師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對于自覺積極參與實踐鍛煉的教師給予經濟補貼,并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只有企業與民辦高職院校進行深度融合,才能培養出優質的“雙師型”教師,從而保障實踐教學的順利實施。
雖然經管類專業在開展產教融合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絕大多數專業都較難得到合作企業的全方位支持。但只要企業和學校愿意適當支持,專任教師則應將企業和學校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設計出適合提高學生技能的實踐教學計劃[4]。課題負責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了實踐教學探索,通過所任課程與企業實際相結合設計實踐教學實施方案,在“網店運營實務”課程中,嘗試邀請企業一起進行實踐教學。在網店建設和運營中專任教師負責理論講解,企業責任平臺提供、運營指導和銷售產品供給,學生通過開設網絡店鋪進行實際運營。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均可通過微信群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實踐效果良好。課題負責人與企業共建平臺,為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未涉及但企業又需要具備的實踐內容提供學習平臺。參與項目建設的學生在畢業后均能直接勝任專業崗位,并得到了企業好評。
民辦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要充分保護企業的經濟利益,在實施實踐教學前應召開師生動員會,提高師生的實踐學習意識和對企業負責任的態度。民辦高職院校需珍惜與企業合作的機會,適時進行角色轉變,樹立學校與企業的一體意識,杜絕師生浪費企業資源。在與企業互動過程中,應當糾正企業唯經濟利益化思想,以維護校企合作的長遠效益[5]。專業教師團隊要充分重視企業項目,為企業經營發展出謀劃策。對于無法實現批量學生實習的企業可以與校內教師共同幫助學生進行創業,對于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或學生團隊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并提供資源支持,提高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培養適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經管類人才,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形成合力、各司其職。從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師培養、增強行業企業的參與度方面入手,為民辦高職院校經管類學生創造更有利的場所、設備和資源進行實踐學習,培養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其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