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閣
中共濟源市委黨校,河南濟源 454000
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動就業和傳承文化的富民產業和綠色產業,可以大大提升民生幸福度。河南省濟源市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文旅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濟源隔河相望的洛陽人口基數較大、資源稟賦豐富,尤其是2020年3月河南出臺的《關于支持洛陽以開放為引領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為洛陽濟源兩市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洛陽、濟源地處黃河南北兩岸,1500年的建都史確立了洛陽“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大市地位,71家A級景區、5家省級旅游度假區的資源品位奠定了洛陽旅游強市基礎。濟源扁平化的管理體制、城鄉一體的發展基礎形成了全域旅游的獨特優勢。從歷史來看,濟源自古為洛陽的京畿之地;從現實來看,洛濟同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驗區”和“先行區”;展望未來,洛濟將形成中原地區現代化都市圈。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為濟源洛陽兩市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也將會對濟源發展產生巨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濟源洛陽地理位置相鄰,產業互補性強,資源差異性大,交流合作密切。這些都為洛濟融合發展打下良好基礎[1]。
洛陽副中心城市和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等戰略機遇疊加,為洛濟一體化發展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戰略基礎。從河南“多極支撐”的發展大局看,洛濟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對于支持洛陽加快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推動濟源加快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打造河南乃至中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不斷增強中原城市群整體競爭力、輻射力、影響力均具有重要意義。
洛陽與濟源同處中原腹地,同飲黃河水,都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鐵路方面,焦枝鐵路聯通洛濟,每天8個班次的客運列車,1小時快速直達。高速方面,二廣高速洛濟段30分鐘車程,隨著洛濟西高速的建成投用,濟源到達龍門高鐵站和洛陽北郊機場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公路方面,208國道、洛濟快速通道、小浪底專用線貫通洛濟。焦洛濟城際鐵路的修建,將使洛濟之間的交通更加便捷。洛濟同城化發展的交通基礎良好、區位優勢明顯。
濟源與洛陽均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搖籃地帶,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洛濟兩市同是文化名城,都位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兩市文化同根同源,但又各有特色。濟源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都城,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濟源的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洛陽佛教文化底蘊深厚;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洛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濟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發祥地,洛陽是焦裕祿精神孕育形成的地方。兩市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稟賦各具特色,互補優勢明顯,這為兩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源基礎。
濟源因愚公移山精神而聞名天下,洛陽以牡丹而盛名遠播;濟源力推“山水游”增色南太行旅游帶,洛陽主打“古都游”成為“老家河南”的亮麗名片;濟源30余處研學教育基地領跑國內研學市場,洛陽130余處博物館在國內資源集中度非常罕見。濟源和洛陽在旅游產品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和互補性,能夠滿足游客求新求異的多元化需求,具備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區域旅游目的地的基礎。
洛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關鍵是共持開放包容的發展格局,基礎是做好打破行政壁壘的頂層設計,路徑是精準把握兩市利益契合點和最大公約數,目標是將文旅產業融合打造成為洛濟一體發展的先行支撐[2]。
聯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出精品旅游線路,開通洛濟旅游免費直通車和黃河游覽觀光船,打造夜游市場,真正讓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惠及洛濟兩地百姓。
一要聯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強濟源與洛陽在小浪底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大河風光體驗之旅,治黃水利水工研學之旅。
二要開通免費旅游公交。在周末、節假日對開洛陽市區—王屋山、王屋山—洛陽市區的免費旅游直通車。妥善解決洛陽市區至洛陽各年票覆蓋景區(點)、王屋山至濟源各景區點之間的公交直達問題。建立起與旅游年票配套的便利交通體系,有效激活老年和學生旅游市場。
三要開通沿黃旅游船票。探索開通黃河三峽—小浪底景區、黃河三峽—洛陽新安、黃河三峽—洛陽孟津等水上航線,實現兩市船票的共用和資源的共享,共同打造“小浪底·中原海”旅游品牌,激活沿黃旅游帶產業經濟,充分滿足游客對美好旅游體驗的需求。
四要打造夜游市場。在濟源市區提升打造夜游景點,聯合王屋老街共同打造多個夜游集散基地,有序規劃形成餐飲、演藝、娛樂、購物等多重夜生活業態。開通從洛陽到濟源的夜間公交,兩地游客可以“一線直達”,感受“古都夜八點”和“夜游濟源城”的魅力,在刺激當地人消費欲望的同時,擴大外地游客的消費范圍[3]。
依托愚公移山干部學院(濟源市委黨校)、小浪底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洛陽市委黨校等,充分挖掘洛濟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教育資源,在兩地互建干部培訓基地、互為主體班現場教學基地、互為研學基地、互享人才資源、聯合開展異地教學等,促進研學培訓一體發展。
一是互建研學基地。洛陽有130多家博物館和多處歷史文化遺址,可以為濟源中小學生研學提供場所。濟源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活動的試點城市,擁有30余處成熟的青少年研學基地,開發了科學的研學課程體系,培育了過硬的研學領隊和師資隊伍,可為洛陽提供一整套研學制度體系。兩地可互為中小學研學基地,加強研學旅游交流合作。
二是聯合打造研學旅行路線。兩市各規劃幾條精品研學旅行線路,在兩市學生群體之間互開研學活動。通過研學旅行,使濟源的廣大學生成為洛陽的宣傳員,洛陽的學生成為濟源的推介員。隨著路線逐漸打磨成熟,可把兩市的研學線路進行有機組合,并逐步向周邊省份推薦。通過不斷優化完善,進一步打造國際線路。學生群體具有極強的傳播力,其宣傳效應可以在全國范圍,甚至世界范圍內得以無限放大,可以讓世界更好了解河南,讀懂中國[4]。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小浪底作為洛濟融合發展先行區應該著力重點打造。
一是做好小浪底沿黃旅游帶南北兩岸的統籌發展。由省發改委牽頭,做好小浪底沿黃旅游帶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由省交通廳牽頭,規劃建設小浪底環湖旅游景觀道路,解決陸路交通不便,旅游走回頭路問題;兩地共同研究制定沿黃兩岸差異化發展路徑和措施,避免重復建設、同質競爭[5]。
二是建設精品主題公園。以“老家河南”為切入點,從根親、人文等方面深度挖掘濟源洛陽文化旅游資源。在小浪底沿岸打造3—5個精品主題公園,如以黃河文化、濟水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等為主題,進行集中開發,形成規模效益,打造成兩市沿黃旅游融合的展示窗口。
洛濟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由來已久、從未中斷。尤其是近幾年來,通過高層互動、政策引導、企業對接、民間交流等方式,兩市聯系日益密切。總體來看,洛濟文化旅游基礎良好、態勢良好、前景良好。但目前還處于融合發展的初期,亟需找準融合點位、建立推進機制、開展常態活動、暢通合作渠道,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走向縱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