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園
海口經濟學院,海南海口 571127
“生態旅游(Ecotourism)”這個概念最早是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的。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1]。”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活動,兼顧著生態環境保護、資源持續利用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倡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尤其經歷了片面追求旅游業發展的經濟效益,使旅游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發展模式以后,生態旅游逐漸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促進生態旅游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海南特有的熱帶海島旅游資源優勢,推動生態型景區和生態型旅游新業態新產品開發建設,構建以觀光旅游為基礎、休閑度假為重點、文體旅游和健康旅游為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2]。
海南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獨具海島特色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區特色的人文生態環境。海南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海南作為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的原生地,擁有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的熱帶雨林,森林覆蓋率達62.1%,如五指山森林區、白水嶺森林區等;除此之外,還有特殊的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熱帶海涂森林景觀——紅樹林,例如海口東寨港、文昌清瀾港等紅樹林保護區;海南擁有野生動物 574 種,其中有很多是特有的珍稀物種,比如黑冠長臂猿、坡鹿、獼猴等。
海南人文生態環境主要體現在地區民族特色:黎族苗族作為島上最早的居民,民族的傳統習俗、節日、工藝以及獨特的建筑和美食文化,豐富了海南人文生態環境。習俗方面:“三月三”、竹竿舞、黎寨、寮房、黎家婚禮;民間工藝方面:黎錦,印染、陶瓷等;建筑文化方面的黎族的干欄式、船形茅屋、“隆閨”以及飲食文化方面: 黎族苗族的竹筒飯、苗族的三色飯等[3]。海南還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如東坡書院、五公祠、瓊臺書院、宋慶齡祖居等極具特色的景點。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經濟各個領域全面受損,對我國旅游經濟來說是一次破壞性的打擊,同樣,海南旅游業也不能幸免。2020年,海南省接待游客6455.09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2.3%。實現旅游總收入872.86億元,比上年下降17.5%[4]。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旅游行業遭受重創,同時也倒逼旅游業進行探索,創新發展模式,調整產品結構,優化游客體驗,進一步刺激游客的消費欲望,在后疫情時代繼續發揮旅游產業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
科學技術引發深刻的社會變革,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提升品質,提高效率,提供便利。突如其來的疫情,更突顯出科技的重要性。比如疫情期間,多家博物館推出VR線上展廳、博物館云展覽,讓游客足不出戶就能參觀博物館。高新技術也促進旅游中間商的產生,比如以螞蟻短租為代表的旅游住宿中間商,通過大數據、AI技術的分析和整合,實現房源和游客的無縫對接,甚至出現智能辦理入住等新型的服務產品,為游客提供便利,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率。
伴隨著大眾消費方式和需求的變化,游客不再滿足于純自然景觀走馬燈式游覽,更加注重全程參與,提升體驗效果,提高滿意度。科學技術與旅游的結合,對游客大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旅游設計,提高參與性,模擬性較高的體驗式旅游。運用大數據實現數字票務、智能導航,對游客進行分流和管理,體升游客的游覽體驗。
旅游活動的開展造成旅游資源不同程度破壞,科學技術的融合,為旅游資源保護提供技術支持[5]。尤其是疫情期間,通過虛擬現實等技術,將旅游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讓游客在虛擬的世界身臨其境的游覽,并減少對旅游資源的破壞。比如莫高窟推出的“數字敦煌”,不僅通過高科技手段,為游客提供身臨其境的游覽效果,讓游客真切的感受莫高窟文化,也減少游客參觀所帶來的對文物不必要的損壞。
海南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態旅游資源,發展生態旅游,豐富海南的旅游產品。從九十年代海南響應國家旅游局推出“生態環境游”的號召,在森林公園、海洋生態旅游區等開展生態旅游,到2010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引導規范森林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豐富生態旅游的產品,到2016 年海南省被確定為首個全域旅游創建省,海南全域旅游的發展,帶動和促進了海南生態旅游的建設。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科技成為海南生態旅游發展的新動能,在后疫情時代,把握住旅游發展的大好局勢。
隨疫情抑制的旅游消費需求逐漸升溫,海南的生態旅游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融合,尤其是5G技術的應用,提升生態旅游產品的智能化水平。通過數字化、云服務等前沿科技,對海南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數據的采集、整理,展示,加快海南生態旅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通過VR技術呈現海南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尤其是現有的熱帶雨林保護區、歷史文化景區等,通過與科技融合的產品創新,進一步加深游客對海南生態資源的了解,提高顧客的參與度,提升客戶體驗,也可降低不必要的生態破壞。
鄉村旅游作為海南旅游消費的重要領域,一直以來備受重視。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就曾指出指出:要“創建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鎮和精品線路,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6]。海南鄉村旅游依托美麗的海島風光、田園山水等自然生態資源和獨具特色的的人文生態資源,已成為生態旅游的重要構成。加快建設鄉村生態旅游,深化科技融合,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將科技應用于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整合海南鄉村生態旅游資源,結合數字技術進行特色傳播和推廣,建立互聯網信息平臺,完成智能預訂,無障礙入住等,行成多元化、智能化的鄉村生態旅游體系。
提升游客體驗,不能只在旅游產品上下功夫,還需要重視旅游的其他要素以及旅游過程的銜接。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實現交通、票務、導覽、美食、住宿等智能化,使旅游要素的所有環節進行無縫對接,為游客提供便利,提高游客體驗;通過大數據分析,針對游客的地域特點、消費習慣等個人特點進行推薦和整合,進行個性化行程定制;另外可以通過智能手段進行管理和經營,對景區的進行實時客流監控、實時路況推送等,讓游客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路線,避免因客流量大造成的等待,從而提升游客的體驗,提高滿意度,也能有效的避免因客流量大造成的對生態資源的破壞,從而促進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后疫情時代,海南的自貿港建設迎來全新的發展時代。海南生態旅游發展要加快科技融合的步伐,調整產品結構,提升旅游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優化游客體驗,實現“科技+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