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建斌 陳政 吳楠
2 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來,原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的工業產品(商品)質量監管職能及監督抽查等監管手段基本都集中到市場監管部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陸續發布《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暫行辦法》(總局18號令)等部門規章,進一步明確整合生產、流通領域的監管制度,為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手段優化、制度集成、體系再造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工業產品質量仍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工業產品量大面廣、種類繁多,監管工作擺布和監管力量配置上存在偏輕偏弱的現象,尤其是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上投入的精力不夠;二是工業產品跨越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監管鏈條長,往往涉及多個監管部門,監管職責界限不清引發的問題越來越突出[1]。
紡織產品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事關“穿在身上的安全”,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質量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歷來是人民群眾高度關注、主管部門重點監管的日用消費品。四川省市場監管局依據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全國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結合四川省紡織產品生產、消費狀況,綜合運用安全評估、監督抽查、風險監測等手段,在強化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全方位監管方面進行系統探索,本文對此予以闡述,以期呼吁相關方共同參與紡織產品質量治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十三五”末期,全省注冊資本超過100萬元的紡織工業企業超過2700家,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 2000 萬元及以上)紡織企業500余家,成都、南充、德陽、宜賓、綿陽、瀘州注冊企業數和規模以上企業數居前列,民營經濟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經濟總量占全行業90%左右。四川省紡織工業行業結構中,以紡織原材料、面料、坯布生產為主,棉紡織及印染加工業約占40%,服裝服飾加工業約占30%,絲絹紡織及印染加工業約占15%,家用紡織品業約占4%,終端產品中訂單式生產的職業裝、工裝、校服、絮用纖維制品較多。根據統計部門的相關數據,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四川省紡織工業呈現“√”形發展趨勢,省內服裝紡織企業3月初復工率50%左右(生產防疫物資的企業在1月底就開始復工),3月底復工率接近85%,5月基本達到上年度同期水平,下半年呈現上升趨勢發展,全年紡織業(化纖、服裝服飾、紡織品)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1250億元[2]。
2020年底,全省注冊資本超過100萬元服裝、紡織批發和零售企業約12萬家,注冊資本低于100萬元的批發和零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數量眾多。2020年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紡織類零售額為12365億元,同比減少6.6%,降幅較前3個季度收窄5.8個百分點,7月底全國網上穿類商品零售規模已超過上年同期水平,全年同比增長5.8%,結合四川省統計部門人口、消費等方面數據,服裝、紡織類消費額為800億~900億元,網上購物占比約30%。
(一)創新開展安全評估。紡織產品涉及產品類別眾多,直接關系兒童、學生、婦女、老人等不同群體的健康安全和消費權益,確保紡織產品質量安全意義重大。四川省市場監管局深入研究、創新機制,探索建立安全評估制度,精準開展紡織產品質量監管。
2015年,在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院建立“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預警評估中心”;2017年,在鄉鎮試點建設30余個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點;2020年,在四川省纖維檢驗局等機構試點建設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監測站,形成“1+9+N”風險監控組織架構,進一步發揮省質檢院的支撐作用和監測站的支持作用,充分調動市場監管所等“末梢神經”的積極性。
以2020年服裝紡織品監測站的運行為例,四川省纖檢局綜合研判了1394批次國家監督抽查,省級、副省級和省會城市監督抽查14241批次,“新浪輿情通”四川省內質量輿情消息1376條,國內外缺陷消費品召回信息289條,以及委托檢驗要求判定的報告8000余份,形成4份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分析報告,為精準選擇風險監測產品及指標、科學制定《四川省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提供參考;同時,對非醫用口罩質量問題進行專題分析研判,針對監督抽查不合格情況編制210余份“一企一策”質量提升建議書,向企業發放《口罩原輔材料質量約定及進貨驗收指引》《民用普通防護口罩(適用過濾效率≥80%)》等技術資料,發表《我國非醫用口罩標準及防護性能比較》[3]科研論文,為開展非醫用口罩質量監管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二)規范開展監督抽查。監督抽查是《產品質量法》明確的主要監督檢查方式,是衡量質量狀況的“尺子”,是查處質量問題的“刀子”??茖W高效組織監督抽查是落實質量安全監管職責的關鍵。四川省市場監管局以監督抽查法律規章為基本遵循,結合四川省紡織產品生產、消費狀況,不斷規范提升監督抽查效力效能:
一是制度設計。根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暫行辦法》(總局18號令),參考總局國家監督抽查制定的相關文書,第一時間制定《四川省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統一文書(暫行)》,在文書推廣試用、流程優化的基礎上廣泛征求意見,制定和發布《四川省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細則(試行)》,明確且細化計劃組織、抽樣、檢驗到結果處理和工作質量評價的各項要求,為全省規范統一開展監督抽查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科學組織。始終突出安全、健康、節能、環保、重要使用性能或特征值的指標,組織技術專家科學制定監督抽查實施細則,并在抽樣前向社會公開。堅持按照“問題導向”和“雙隨機”原則,在生產環節隨機產生抽查企業名單,強調監督抽查的公正性;在流通環節隨機產生抽查市(州),允許各市、縣市場監管部門聚焦投訴較多的市場主體,以“問題排查”開展監督抽查,提高工作的針對性。
三是突出重點。結合四川省應急救災物資、學生纖維制品消費量大、敏感度高的特點,聚焦校服、絮用纖維制品兩類產品,聯合主管部門加大監督抽查與監測力度,保障特殊群體“買得安心”“穿得安全”“用得放心”;聚焦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羽絨服裝、羊毛(絨)針織品等消費者需求旺盛產品,重點檢測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化學性指標,以及絨子含量、附件要求等特征性指標,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健康與權益。
四是嚴格處理。充分運用“互聯網+”,通過網站及時向社會公開監督抽查不合格信息,方便社會公眾知曉和消費購物時參考;及時將不合格資料移送或通報生產者、銷售者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要求省內市場監管部門及時將不合格結果處理情況錄入監管平臺,強化監督抽查不合格“閉環處理”。將校服、學生床上用品監督抽查結果形成專題分析報告,通報同級教育行政部門,協助完善“黑名單”管理制度,形成質量安全監管合力,增強監督抽查監管威懾。
(三)科學開展風險監測。面對具體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注重監測評估新產品是否存在標準外的質量安全風險問題,是開展前瞻性預防性監管、完善風險發現處置機制的必要手段。2019年以來,四川省市場監管局聚焦嬰幼兒布書、少數民族服裝、吸濕速干服、非醫用口罩等產品,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采樣方式,重點檢測監督抽查以外或消費者關注度高的安全性能指標,組織檢驗機構、海關部門、行業組織、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專家開展風險評估,及時發布消費警示、風險提示,并向相關生產者、消費者提出質量改進建議。以嬰幼兒布書為例[4],選取致敏染料、重金屬(鉛、鎘)、附件要求等5個項目,依據GB/T 22760—2008《消費品安全風險評估通則》,構建嬰幼兒布書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模型,結合網絡查詢的銷量信息、致敏染料MSDS說明書,提出風險研判的可行路徑,可為深化開展兒童用品的安全風險監測提供參考。
(一)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保障。目前紡織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主要依據《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依托監督抽查為主的檢查方式。運用多年的風險監測手段也缺乏部門規章層面的依據,法律層面缺少多元化監管手段的頂層設計。正在修訂的《產品質量法》應將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評估、內部舉報、產品質量信用監管等制度納入[5]。現階段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加大《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暫行辦法》《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宣傳貫徹力度,構筑省級統籌的地方監督抽查新格局,協同教育行政、應急管理、物資儲備等部門制定規范性文件,厘清監管職責邊界,發揮聯動監管效能。
(二)提升質量安全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原質檢系統打造的“金質工程”系統,貼近監督抽查制度基本構建信息化流程,累積的監督抽查數據成為紡織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信息庫。目前國家、省級之間,甚至本省內部的監管數據還處于碎片化管理,監督抽查不合格信息不能通過系統通報到轄區外生產地市場監管部門,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孤島”,嚴重制約了監督抽查監管效能的發揮[6]。下一步省級市場監管部門應首先實現本省內部監管數據的聯通,將登記注冊、年度報告、行政執法等數據納入一個平臺管理,同時對外將監管數據與外地省級部門相連接,對上與總局中國電子質量監督(e-CQS) 系統相連接,逐步形成互聯互通的信息化工作平臺,同時加大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提升質量安全監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加強質量安全監管的能力建設。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的質量安全監管整合生產、流通的監管職能,增加棉花等纖維的質量監督,監管形勢更加復雜,面對的市場主體成倍增加,專業化、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尤其重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的能力建設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抓住“主線”,首先質量監督條線的干部職工要加強對法律規章的學習與運用,結合工作要求和現實情況完善相關制度,在實際監管工作中得以督促執行;二是用好“基層”,提升縣級市場監管部門、市場監管所的監管能力,培養為質量安全監管的“偵查員”和“核查員”,充分用好市場監管的基層力量;三是找好“支撐”,調動市場監管檢驗檢測、標準化技術機構的積極性,使其成為安全評估、監督抽查、風險監測的重要助手,提升質量安全監管的科學性精準性。
紡織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牢守質量安全底線的重要內涵,四川省市場監管局堅持與法治建設相結合,將法律條款轉化為具體工作流程,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措施,綜合運用安全評估、監督抽查、風險監測等手段,對過去有效且今后依然有效的做法繼續堅持,對過去不完善的做法敢于擔當、勇于創新,較好地保障四川省纖紡產品質量安全。長期來講,質量安全監管要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刻把保障人民群眾“穿得安全”“用得放心”放在重要位置,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保障、提升質量安全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加強質量安全監管的能力建設,才能更好地守住纖紡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滿足人民群眾對纖紡產品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