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韻 周家金
玉林師范學院公共體育羽毛球俱樂部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徐嘉韻1、2周家金2
(1.廣西民族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2.玉林師范學院 體育健康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對玉林師范學院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實踐進行探究。研究發現:玉林師范學院公共體育俱樂部已進行了近五年的改革,改革成效逐漸顯現;羽毛球俱樂部主要采用興趣教學法、自主練習法和比賽教學法進行教學;當前羽毛球俱樂部存在管理機制不完善、教學實踐的安排與選課沖突、體育場地管理有待優化等問題。通過健全俱樂部管理機制、優化安排俱樂部課程、強化場地管理與配置、保障經費并多加宣傳、夯實俱樂部師資水平等舉措促進公共體育羽毛球俱樂部健康發展。
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羽毛球;發展
公共體育是大學普通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它承擔著鍛煉學生身體素質、促進終身體育鍛煉習慣養成和掌握體育鍛煉技能的重要任務。當前,全國各大高校都對公共體育教學進行改革實踐,探索公共體育教學的發展。玉林師范學院自2015年以來,就推行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本著促進學生的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為宗旨,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選擇任課教師以及選擇上課的時間。本文以玉林師范學院公共體育羽毛球俱樂部為個案,探究俱樂部的教學方法和當前存在的問題,嘗試提出應對問題的發展路徑,為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玉林師范學院體育健康學院借鑒了兄弟院校的俱樂部改革經驗,于2015年秋季學期開始,實行了體育俱樂部制的教學改革實踐。開設項目為籃球、足球、氣排球、羽毛球、毽球、體育舞蹈、瑜伽、跆拳道、花樣跳繩、健身跑等21個項目。開展前期工作其一是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各個單項俱樂部的負責人;其二是學院與教師積極開展宣傳工作,確定項目負責人后,向學生公布本俱樂部的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和主要內容,印發宣傳畫冊與視頻,讓學生們充分了解各個項目的特點,充分理解改革的教學模式和意義,并鼓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本俱樂部學習,壯大俱樂部的隊伍;其三是成立各單項的俱樂部管理機構,負責對俱樂部的教學活動進行管理,教師的主要任務以指導為主,評選出單項俱樂部的會長和書記作為助理,根據實施方案和相關的管理文件執行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活動。[6]
首批實踐對象為2015級的全日制在校學生,開課期間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加入喜愛的俱樂部進行練習。以羽毛球俱樂部為例,選課人數達120人以上,首先進行準會員式的分班制的技術學習,在常規的教學模式中要求學生每周自主參加一次以上的教學活動,并鼓勵學生多次參加,每班學習人數30人為上限。由于是第一批俱樂部會員教師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講解各種技能的重難點,羽毛球技術也相對枯燥,但學生充滿了激情。經過了一年的不斷摸索,體育課的教學模式有了較大的改變,學生掌握技術的水平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準會員式班級進行分層次教學,分別是初級和中級。剛入學的2016級學生以準會員的身份開始接觸羽毛球項目,上課的模式也由原來的教師講課改變成為了老帶新的練習,由一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帶領新生學習基本技術,老生在提高技能的同時也能夠發揮講解示范能力,并且多人教學能夠更仔細的發現新生們的錯誤動作,并及時改正,充分得到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效果。這種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模式一直延續至2019級,俱樂部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學風氣。
在開展俱樂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年級不同的關系,在課程結構、課程的教學方法上都會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例如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羽毛球項目,沒有任何的基礎,教師需要多采用興趣性教學。第一階段讓學生對羽毛球運動有基本的認識后,可以使用“單人墊球”、“兩人墊球”等方式,以及各種不同持球的游戲項目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在這個過程中練習他們的球性,發展身體靈活性和協調能力,保證一定的運動量和強度,達到鍛煉的效果。經過幾周后的練習,開始學習簡單的技術動作以及對打練習。[3]
傳統的教學方法離不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而俱樂部的開展正是需要跳脫原本的教學模式,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引導式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練習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會思考和客觀的評價,在練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有技術基礎的學生還能夠幫助教師指導初級班的會員,達到共同提高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適當的增加學生教學比賽數量,以賽代練,擺脫枯燥的技術練習,不僅能夠活躍課堂的氣氛,還能夠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在學生掌握基本技術、比賽方法和競賽規則后,教師可利用大量的時間進行各種教學比賽,學生在比賽中擔任裁判工作,既能夠熟悉競賽規則,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
高校開展俱樂部的目的是為擴大招生和吸引更多的學生進行充實的體育鍛煉和校園文化,但是實施過程中沒有體現出俱樂部的教學效果,目的也不明確。羽毛球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極強的運動,正常的課堂教學無法使學生有較大的技術提高,參加俱樂部活動可增加學習和鍛煉的機會,俱樂部的開展能夠滿足學生對于羽毛球技術提高的需求。俱樂部活動雖然開展了,但在成立期間缺乏具體的規劃,缺乏管理的方式和可行性的分析,導致部分學生目的性不明確,進步難度加大,進而影響了往后的學習和操作。[2]
以俱樂部模式上課的學生多是以大一、大二為主,共四個學期。有學生反映四個學期的學習內容沒有多大的差別,直到大二下學期仍然還是學習同樣的技術,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者有較高的技術水平。[1]有的學校實行了分層教學模式,但是上課時間和專業課有沖突無法繼續選擇自己喜歡或者進入適合自己的水平層次以及感興趣的俱樂部學習。由于教學實踐的安排與選課系統的沖突,分層教學的模式并不能大規模的開展。以羽毛球俱樂部為例,初級教學和中級教學的模式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喜好羽毛球運動的學生仍然因選課的問題還在初級俱樂部中學習基本技術,技術得不到提高。理解能力強或者是有基礎的學生進入中級俱樂部的為少數,但因為人數不夠不能開班教學。
學校體育器材與場地的合理使用是開展體育工作的必要保證,也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現階段高校體育器材與場地管理存在著缺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管理制度。以玉林師范學院羽毛球球館為例,啟用時間為2016年秋季學期,場館分布為九個塑膠場地,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學生的自覺性不高,場地和器材的保護意識不強,對于設施的正常運行有著極大的阻礙,導致場地管理人員維護場地難度加大;二是場地的匱乏,不能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例如:羽毛球場地很多時候都是以“先到先得”或“占場地”為主;三是經費不足。為了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學校的體育設施不斷增加,但是維護的經費不足,趕不上設施的老化和損壞的速度,致使一些損耗嚴重的器材仍然在使用,無法得到及時的修復[4]。
高校體育俱樂部是由學校的體育教學部門開展和組織,在進行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開展的目的,實行會員制,在提高俱樂部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提高了俱樂部的服務質量。俱樂部的活動開展應該在定期舉辦一些大小型的比賽或者會員的互動交流,由指導老師和俱樂部的主要負責人進行詳細的策劃,完善會員資料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以羽毛球俱樂部為例,俱樂部的負責人應該經常與會員溝通,積極聽取會員們對活動的意見和看法,并對于一些重大的決策事項也讓部分會員參與和管理。羽毛球俱樂部也需要負責會員們的日常訓練和比賽交流活動,由高層次的會員帶領低層次的會員進行訓練。對于學生參加高校的羽毛球比賽或者社會的各項羽毛球賽事,教師應全力配合和支持,負責學生在競賽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工作和提供幫助,這樣不僅可以給學生加油鼓勁,還可以給學生在場上出謀劃策,引導學生更主動合理運用羽毛球技術來提高自身的水平。
高校安排體育課的時間多數在大學一年級與二年級,體育課程設置為四個學期。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鍛煉,緩解學習壓力,學校可把課程增設至大學三年級,由于每個年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存在差異,教師需要不斷的更新講解與示范內容,促使學生提升自我的技能水平。其二是為了解決學生體育課與專業課的選課沖突,體育教學部門應積極與學校進行溝通,優先安排體育課的選課時間,或者安排體育課與其他專業課的時間錯峰進行,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讓學生能夠真正的自主選擇時間、自主選擇項目、自主選擇教師進行體育課學習。
在體育場地的管理中,教學部門或主管部門應著手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對校園體育場地進行科學的管理。學校可增設場地管理員對師生使用的體育場地和設施進行維護、監管,延長場地的使用壽命。[5]其二是增加運營經費,擴大場地的建設與維修。根據學校的教學項目與公共體育課熱門項目,可了解部分俱樂部的場地使用情況,為解決場地匱乏的問題,學校應尋求與社會團體的多方面合作,籌集經費,為體育場地的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其三是加強場地維護意識的宣傳。為了使場地能夠正常的運行,避免受到人為的破壞,應加強全體師生的保護意識,確保場地的長久使用。
俱樂部開展的性質與社會團體俱樂部開展的性質相仿,通常是由會員繳納的會費用于日常的活動開銷,俱樂部的活動也是完全依靠會費來保障俱樂部的正常運轉,但由于面向的都是大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和消費能力,因此需要加大俱樂部的社會宣傳工作,讓社會團體來支持俱樂部的運營和開展。高校俱樂部還能夠通過比賽和參與社會的活動來提高自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企業和團體的支持,以此來保障高校俱樂部的平穩發展。
首先,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其次,組織教師參與各種培訓,或者邀請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和教授進行授課,讓每個教師都能從中吸收先進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其三,教學是提升業務水平的同時努力成為“雙師型”教師,例如社會指導員、裁判員、國家級教練員等。
俱樂部的開展、學習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現代化的教育進程不斷加快,對于俱樂部的教學、管理我們仍要做出適當的調整,采取可行和有效的策略讓它能夠繼續發展。在本質上提高俱樂部的教學質量,對于存在的問題不僅需要學校的配合,教師以及學生的努力,還要靠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支持,為俱樂部的發展提供有效建議,幫助和解決問題,共同為高校俱樂部的發展增添光彩,為高校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優質的學生服務于社會。
[1]楊文禮,高艷敏.我國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困境與路徑優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9,38(2):183.
[2]蔣善華.淺談高校羽毛球俱樂部發展存在問題與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7(11):156-157.
[3]陸淳.“三位一體”教育理念視角下羽毛球課程教學實踐與思考[J].學校體育學,2018,8(25):138.
[4]陳彥杰.從管理視角淺談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發展[J].社會體育學,2015,5(21):147.
[5]馮婕.高校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科學,2018,9(15):46-47.
[6]尹繼林,李乃瓊.欽州學院實施“課內外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8,33(10):77-84.
Practice Research on Public Sports Badminton Club Teaching Reform i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XU Jiayun,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Guangxi, China)
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A類(編號:2020JGA284)。
徐嘉韻(1993—),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