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紅
(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藝術系 廣東廣州 510663)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方位確立了灣區發展藍圖,《綱要》給大灣區的發展指明了總體方向,明確了灣區建設擔任的多重任務和光榮使命。在利好政策的指引下,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發展亦迎來了大好機遇,《綱要》為共同推進體育事業的發展,打造國際性、區域性品牌體育活動和體育賽事,促進體育文化和民間體育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必將為三地的體育交流與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粵港澳地處經濟發達地區,三地山水相依,陸海相連,血脈相通,人文相親,港澳與內地的體育交流與合作由來已久。改革開放以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政策的推動下,灣區體育交流與合作活動越來越頻繁,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目前,體育賽事、民族傳統體育、體育產業、民間體育交流等活動不斷推進,尤其在《綱要》印發以來,各種體育交流活動取得了實際性的進展,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該研究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文化交流活動進行概述,旨在為同類研究提供理論參考;通過研究與分析,大力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文化交流與合作,使粵港澳三地師生受益面更廣、體育品牌活動更具影響力、體育產業發展更快。
體育賽事是指與體育元素有關的各類比賽,按不同體育項目、不同項目級別開展各種競賽活動,整個活動過程包含了提供體育競賽產品及體育相關服務產品,人們從這種活動中獲得與體育有關的各種交流與合作,對促進體育文化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1]。隨著體育合作與交流活動的深入開展,粵港澳體育交流與合作的模式較來越多,包括體育競賽和競技水平切磋、體育產業高峰論壇、體育文化交流、體育信息傳播、體育產品展銷等。而體育競賽作為粵港澳體育交流與合作的模式之一,以賽事搭建三地交流平臺,在促進三地的互動與往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體育賽事的特點與形式,契合“粵港澳大灣區”民心所向。
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地區體育交流與合作持續發展,通過形式多樣的體育賽事,促進并夯實粵港澳三地體育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社會基礎,在促進三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1978年,香港足球總會長霍英東與廣東省足球協議簽定足球賽協議。1979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批準創設“省港杯”足球賽,標志著粵港交流合作進入新紀元。“省港杯”足球賽作為改革開放的成果之一,至今已有40余年,足球賽在促進粵港兩地的人文交流和足球運動的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省港杯”足球賽開賽之前,香港便有聞名世界的賽馬運動,受英國馬文化的影響,一百多年來,香港人對賽馬運動的熱愛程度始終高漲,他們將該運動當成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運動項目之一。香港在回歸前,政府在政策、硬件條件支持上給予大力的支持,促使馬術運動在香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2],賽馬運動進入內地以來,尤其是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香港賽馬會對馬術比賽在技術服務和物質上給予了強有力的資助,香港賽馬會用實際行動支持廣州亞運會馬術比賽,為賽事的成功舉辦提供了保障,標志著粵港兩地體育賽事的合作與交流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除此之外,香港賽馬會對廣東省馬術聯賽的創辦與增加賽事站點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2018年,粵港澳臺馬術團體賽開賽,開創了粵港澳臺四地馬術運動員同臺競技的先例,促進粵港澳體育賽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香港對粵體育賽事的支持、粵港澳臺體育賽事的舉辦,構建了粵港澳三地賽事交流與互助的機制,為探索合作辦賽、協同辦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粵港體育賽事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賽事級別較高,影響力較大,在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粵澳的體育交流緊跟粵港的步伐,從兩地的合作與交流到三地的融合發展,為粵港澳體育文化交流與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民俗體育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的民間文化,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3],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過沉淀、傳承與適時創新與傳播,不斷融合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增強粵港澳體育文化的認同感[4]。
廣東具有底蘊深厚的嶺南文化,而廣府文化是嶺南文化中影響力最深遠、個性較鮮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三地獨特的地緣環境和語言相通的優勢,為廣府文化在港澳地區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地域和語言溝通的便利。眾所周知,舞龍、舞獅、龍舟等作為廣府文化的重要內容,已成為傳統體育的標志性項目,2018年,圍繞這些標志性項目,開展了類別多樣的交流活動,如粵港澳大灣區“中山石岐龍舟文化節”、“黃連勝杯”粵港澳大灣區醒獅邀請賽、“熊貓杯”粵港澳大灣區獅王爭霸邀請賽等,賽事交流充分體現了廣府文化在“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活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部分活動規模大,參與人數多,以“中山石岐龍舟文化節”為例,整個文化節受到了參賽單位的熱烈參與,據統計,粵港澳三地共有11座城市約1700百多人參賽,隊伍達到40支[5]。2019年,“太平洋建設杯”粵港澳獅王爭霸邀請賽在中山舉行,來自粵港澳高樁南獅11支隊伍和傳統南獅13支隊伍參賽比賽,以“黃飛鴻杯”南海·港澳傳統獅精英大賽暨第10屆樵山文化節為代表,通過開展一系列具有濃厚廣府文化韻味的交流活動,促使灣區三地傳統體育文化的深入交流,為增進港澳地區對粵傳統體育文化的全面了解、增強粵港澳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做出了貢獻,以灣區城市群集體育文化優勢,為打造全球化時代體育文化強國奠定基礎[6]。
綜上,以廣府文化為代表,各類傳統體育項目受到政府和民間的高度重視,在《綱要》的指引下,近兩年民俗文化的發展勢頭迅猛,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活動規模大、參與人數多,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增強粵港澳體育發展中的認同感得到了增強。
體育產業是挖掘粵港澳三地體育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潛力、創新發展模式的重要平臺[7]。粵港澳體育產業交流合作有助于集聚灣區創新資源,探索多領域、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思路,共同推進體育產業鏈轉型升級,為灣區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平臺。
近年來,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的發展,開展了規模不一,形式不同的各類活動,如舉行各類型的論壇、博覽會、融創沙龍等,共同探討體育產業發展新路子,共商體育產業發展新思路。2018年12月,在深圳舉行了“灣區體育產業發展論壇”,商討的內容主要圍繞打造灣區體育生態圈,共議體育產業發展未來之大計,努力打造三地體育產業發展的新方向[8]。2019年9月,為促進體育產品、運動裝備、體育場館設施、現代化智能系統、運動醫療設備等體育產業的交流,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了“第二十屆廣東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暨第十六屆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博覽會”,博覽會產品展示內容豐富多彩,從軟硬件條件、不同的項目領域等展開了體驗活動。同年9月,為促進粵港澳三地體育企業的合作,為資本提供高效的投融資平臺,鴻天體育智庫與廣州廣播電視臺競賽頻道共同發起,創辦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融創沙龍”,沙龍活動規格高,來自體育產業各領域和投資界近50名高管、專家學者通過項目路演和沙龍環節加深溝通和聯系,最終達到并促進粵港澳三地體育產業互利合作、資源互補,共同推進體育產業的發展。
綜上,為加快體育產業的發展與融合,粵港澳三地通過各種交流活動,統一思想、共商發展之路,為體育產業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民間體育交流是“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民間體育交流有助于交流合作規模的拓展、合作層次的提高。
自2001年起至2019年,粵港澳三地警察、保安體育交流會已成功舉辦了十八屆,各屆交流會有效地促進了三地警察、保安參與粵港澳民間體育建設的發展。珠海借助毗鄰澳門的地理優勢,不斷加強兩地之間的體育交流與合作,澳門與珠海于2018年春季簽署了《珠海市體育總會與中國澳門體育總會體育交流合作框架協議》,兩地明確了體育交流的內容與形式,提出在體育培訓類、球類(含籃球、乒乓球、保齡球等)、棋類、武術等方面深入開展民間體育交流活動,為兩地民間體育的深度融合明確了發展方向[9]。2018年11月,港澳大灣區第一屆學生體育節在廣州開幕,次年11月,第二屆學生體育節活動如期舉行,兩屆活動均在廣州體育學院舉行,廣州體育學院作為體育教育聯盟理事長單位,憑借強有力的硬件條件和豐富的辦賽經驗,成功舉辦了兩屆體育節活動,受到了粵港澳三地師生的歡迎,兩屆活動內容既有傳承,又有創新。體育節為粵港澳三地青少年同臺體育競技提供了舞臺,為體育交流提供了平臺,為體育合作的融合提供了載體,對推動三地體育文化的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0]。
除此之外,許多地方性的體育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呈現,2019年尤為突出。2019年7月,第一屆深圳南山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系列賽在深圳舉行,來自廣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及香港、澳門等地方的11支隊伍200多名運動員參賽,系列賽讓參賽隊伍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另外,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舞蹈大賽、中葡國際傳奇足球大師賽暨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嘉年華等各類民間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將現代化元素與傳統底蘊有機結合起來,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建設發展添磚加瓦。
綜上,民間體育交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各類民間體育交流級別不一,有些交流活動雖起步較早,但影響力仍需進一步擴大。
“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交流與合作活動的深入開展,為打造具有灣區體育特色和品牌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各類體育活動的不斷舉行,必將為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交流與合作的深入發展起到推動與促進作用,為豐富“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活動內容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