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我國平均人口壽命73歲,自1999年以來進入全面老齡化,截止2017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43億,超總人口的17%。預計2030—2050年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時期,將長期維持在三四億的水平,占總人口的30%以上,加速的老齡化會帶來貧困、養老等社會問題,解決好老齡化問題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提升社會幸福感的重要舉措。該文通過梳理美、日、德三國的老年體育發展現狀及志愿者體系建設,探析其應對老齡化的先進之處,為完善我國老年體育發展提供經驗,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減小老齡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人口老齡化進入全球化,根據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的標準是該國家和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日本平均壽命83.7歲,排名世界第一。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27%,預計至2050年將達到32.3%。日本已成為全世界高齡人口占比最高的國家。美國平均人口壽命80歲,截至2015年,美國65歲以上(含65歲)老年人占全國人口總量的12.5%左右,預計至205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20.7%左右。德國平均壽命81歲,是最早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之一,到2050年可能達到55.8%,即2050年的德國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老齡化的發展日趨嚴峻,成為強國發展的難題之一,但在應對老齡化問題就如何延長老年人健康壽命和保證勞動人口總數比例的核心問題都亟待解決,人口老齡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延伸出來的老年人養老、醫療等問題,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發達國家的老年體育發展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借鑒。
體育志愿者成為推動美國老年人公共體育服務的核心力量。據“美國志愿者”官網統計,2014年在美國從事志愿者服務工作的人數高到6260萬,在美國從事社區志愿服務多屬于無償服務,每年有多達3800萬人參與,其中至少有1700萬人從事社區體育服務,占總人口的5.5%,形成了參與人數多、管理體系健全的體育志愿服務體系。
政府重視志愿者工作,把引導和扶持志愿者工作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戰略。早在1999年就設立“公民志愿行動的未來”調查委員會,為公民志愿行動制定具體的戰略措施。體育志愿服務的人群多來自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志愿者,2012年,有700萬德國體育志愿者擔任了各類體育志愿服務工作,同時活躍在各俱樂部為大眾提供體育服務。通過立法保障、建立激勵機制等措施不斷擴大體育志愿者規模,不定期進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其專業和服務水平。從2000年開始,德國奧體聯設立了“支持體育志愿服務獎”,以表彰積極投身體育志愿服務工作的個人和團體。
日本通過實施體育指導員制度進行體育志愿服務,30多年的體育指導員制度,為其培養出了大量體育指導員。目前,在日本體育協會登記的體育指導員已達389123名,體育志愿服務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體育指導員和志愿者的高質量、無償性的體育服務能為老年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幫助。
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為推進老年體育發展都是十分重視體育志愿者工作的開展和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發達國家的體育志愿者在提供體育服務活動方面主要呈現5種趨勢:法制化、政府化、機制化、社區化和全民化。我國在培養體育志愿者方面整體比較薄弱,地域差異化大,志愿活動大都存在大型賽事中,在服務老年體育活動方面尚待加強。結合我國體育志愿者培養和實施現狀,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相關經驗,第一,國家扶持,建立體育志愿者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和長效的志愿者獎勵機制,從而提高體育志愿者在社會上的認知度和自主參與度。第二,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加入學生志愿服務的考察標準,從小培養學生志愿服務意識,推廣體育志愿者活動的開展,擴大其規模。第三,分類培訓體育志愿者,在我國,體育志愿者除了高校培養的體育人才之外,主要來源是各行各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將志愿者類型分為賽事志愿者類和社區體育志愿者類,使體育志愿工作的實施和培養更加規范化,更具可操作性。體育志愿者工作屬于非營利性的工作,對參與者的長期積極性的保證是有難度的,政府應考慮將培養體育志愿者納入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中,提供更多的經濟扶持。
1948—1995年,美國就開始對老年體育進行研究,基于美國大眾體育發展的“政府不過多干預”的政府發展模式,初期關注僅限于學界,多為理論上的研究,1957年第一篇名為“體育鍛煉在老齡中的地位”的文章在美國醫學協會雜志的發表解釋了體育活動會對老齡化中產生的問題有積極意義。同時于1960年發表在《健康、體育教育和娛樂雜志》的“體育活動與老年人”這兩篇文章打開了美國醫學界關注老年人的體育和大門,美國政府非常重視老年健康問題研究,1995年的白宮老齡會議第24號決議就提出“增加聯邦對老齡研究、老年疾病、老年護理、特殊老年人群等研究領域的科研資助”。
2005年再次重申“基于健康營養促進和慢性病預防管理”的實證研究,老齡署應加快體育活動和營養資源庫的建設。美國許多大學都建有老年與體育促進健康實驗室,完成相關課題研究。同時重視科研成果的推廣與轉化,轉化型與推廣型體育科研成果是美國老年政策制定的依據與基礎。
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開始全面、系統地研究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相關的體育和福利政策。2007年,德國科隆體育學院開設了老年體育碩士專業,2010年,該專業更名為體育和運動老年學,其培養目標是能運用心理學與社會學、生物學與生理學、運動和訓練學相關知識分析與研究老年人體育活動,并能通過創新身體活力方法、分析老年社會問題,達到促進老年人健康與長壽、提升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的目的。
日本體育學會成立于1950年,日本的體育科研是在它的領導下開展的,在這個時期日本對于體育科研的范圍就已涵蓋到老年人方面,多為體育方法學的研究,主要是教授老年人如何運動及運動的適宜場所和適宜內容。日本沒有將老年體育單獨劃分出來,而是和體育放在一起,日本對于老年體育的關注是由體育政策的不斷發展而自發呈現的。日本國家重視國民體育權利,體育發展的重心由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轉變,老年體育逐漸受到了關注,最主要的特征是對老年人基本體育權利的完善。體現在《體育基本法》核心內容:“體育是所有人的權利”,主要內容是強點3個方面:一是充實、確保場地設施;二是充實、確保專門人員指導;三是降低參與成本,政府資金支持。
1979—1998年,我國開始對老年人體育進行初始研究,內容多以老年人個體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為主,如老年人的鍛煉興趣、動因、鍛煉方法等。研究的人數較少,未受到學術領域的高度關注。自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后,進入老年人體育研究發展階段,研究領域范圍變廣,人數增多,較初期,論文發表數量呈迅速上升態勢,研究領域更加廣泛并逐步系統化,對老年體育的研究呈現由淺入深、由整體到局部的趨勢。但以老年現狀調查和健康觀念調查為主,文章研究重復性高,共同特征表現為可操作性及實施性不高,缺乏研究的深度,難覓創新。
老齡化問題必須面對,近年來我國相關體育政策如《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等的出臺,已著重強調老年體育發展的積極意義,科學發展老年體育,讓“銀色經濟”得到蓬勃發展,于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都具有重大意義。
體育志愿者是促進老年體育發展的一大動力,發達國家為推進老年體育發展尤其重視體育志愿者長效機制的建立,在提供體育服務活動方面主要呈現5種趨勢:法制化、政府化、機制化、社區化和全民化。我國應考慮建立體育志愿者多渠道培養與獎勵機制,充分發揮政府主體作用,積極引導,提高社會自主參與度和積極性,進一步有針對性地促進老年體育發展。
在老年體育科研方面,我國近年來發展迅速但起步較晚,研究內容多為老年人運動動機、政策、影響因素等理論層面,影響受眾群體老年人的信息接收渠道,間接影響科研成果的轉化。因此,在學術科研上要加強對研究對象揭示的深刻性和擴大研究領域,“放大”老年人的體育研究,如將老年體育與休閑、醫療、教育服務等方面進行交叉融合研究,注重科研成果的可操作性。在社會發展的壞境下開展研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老年人體育需求運用多元文化進行綜合性研究,能更好地使我國老年體育融入整個學科體系,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科學發展老年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