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衡升 李夢璐 劉玲 鐘琦 梁富城 程悅明 劉維韜 管隨善 曹秋蘭 陳津梁*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部 北京 100083;2.湖南城市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益陽 413049)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體育事業包括競技體育水平也在不斷發展進步,人民群眾的健身意識極大增強,體育產業在我國體育舉國體制的環境中持續發展。然而,我國農村公共體育還面臨著許多問題,發展較為落后。當前,學界學者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也聚焦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方面。關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概念,主要涵蓋5個方面:一是,政府、市場、體育社會組織為供給主體;二是,供給的方式是具有多樣性的;三是,廣大農民是供給的主要客體;四是,體育產品和行為是供給的主要內容;五是,充分保障和滿足農民體育權益和對體育的不同需求,這是最終的目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要完善我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體育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因此,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的研究述評具有一定現實意義。自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提出以來,大量相關研究開始顯現,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但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方面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的理論與述評。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我國的體育基礎設施和公共體育服務是統籌城鄉建設發展的重要途經。筆者認為,鄉村體育振興戰略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提高并進一步地做好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這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點。做好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事業,不僅可以使廣大農民群眾看到我國體育事業取得的進步,還可以身臨其中加入體育事業的建設,同時使我國的體育發展有了更加夯實的群眾基礎[1]。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在脫貧攻堅總體部署中納入體育扶貧工作,充分發揮體育行業的優勢,實施體育扶貧工程[2]。加強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政策的供給,不斷發展“互聯網體育產業”多元化的體育平臺,精準扶持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創建出更多的體育產業、服務品牌和營銷策略,進一步促進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資源不斷增強,讓廣大農民能夠熱愛健身、參與健身。同時,體育行業的發展,使農村逐漸擺脫貧困。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一項重大的戰略部署,實現我國鄉村振興,同時也是我國政府開展“三農”工作的重要行動指南[3]。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將產業化的發展作為振興鄉村經濟、農民經濟增長來源的主要部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體育事業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發展我國農村的體育事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中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部分農民逐漸有了體育鍛煉健身的意識。近幾年來,農村廣場舞的發展非常活躍,基本各個村都有一支廣場舞隊伍,但也涌現出了各種問題,有的農村沒有合適的場地及燈光,跳廣場舞的大多為中年女性,中年男性逐漸也有了對體育鍛煉的需求,政府為滿足農民的需求,應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及場地,為大家提供良好的健身設施,不僅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還實現了農村的體育文化建設,全面提高農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體育是綠色產業,與鄉村振興的理念相符合,發展體育產業還可以改善鄉村產業的發展及環境治理。體育也能與旅游相融合,更好地幫助鄉村融入到現代社會當中,強化農民在社會中的自身責任感,提高鄉村的社會文明程度及整體生活質量,打造體育賽事旅游文化,推進體育與鄉村的融合。
在我國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需關系中,政府屬于供的一方,農民屬于需的一方,農民往往不需要付出資金和成本。大多情況下,政府在建設體育設施時,沒有深入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和農民心中設施建設的合適的場地位置,導致公共健身場地較為偏僻,農民不知道具體位置,以及不知如何使用運動設施等問題。《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要將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為他們制訂一份運動計劃并加強實施,宣傳和教育正確的健身方法,根據時間、地點開展健身活動,對健康重視起來,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項目。除了供給方政府存在一定問題,作為需求方的農民常常也沒有正確意識到自己對體育供給方面的需求,沒有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廣大農民的切實需求,安排健身指導員進行指導。所以,發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供給方和需求方這兩者的關系共同影響的。想要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不能夠只大量地供給,而是要相互溝通,了解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供求現狀,然后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政府要不斷摸索和進步,達到供需信息的平衡,找到適合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管理體系。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普遍沒有城市高,社會組織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關注度也不高。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育設施建設需要的資金主要由政府提供。而政府能力、資金非常有限,導致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足,人們運動需求的日益增長,也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務壓力[4]。在我國大多數農村,政府對體育公共設施的建設,往往就是幾個類似于城市小區中的公共健身器材,如籃球場地僅有籃筐,偶爾有年輕人使用。久而久之,有些運動場地就變成了停車場,體育器材也“名存實亡”了。另外,在如今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下,除去政府,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對于沒有資金回收的體育公益活動,不愿意進行投資。并且關于體育的社會組織較少,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負擔只能留給政府。政府作為農村服務供給的唯一主體,應該保證體育設施供給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如果只有政府的供給,對農村體育服務投入資金非常之大,這也將會導致政府壓力巨大、工作效率低下。
我國農村的數量非常龐大,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起步較晚,發展任務較為艱難,問題較為復雜。各地區在經濟的發展上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體育的發展也受經濟的影響。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一直延續著碎片化的狀態。舒剛民認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碎片化主要表現在供給主體、供給內容、供給的決定權和監督管理權上[5]。供給主體碎片化主要也是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沒有企業進行投資及社會上體育組織協助,只依靠政府的撥款,難免造成供給主體碎片化。同樣因為供給主體碎片化,供給內容自然也就呈現出碎片化,體育設施種類單一,社會指導員缺失,信息、健康服務等與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
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主要矛盾為供給主體單一,應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多元化,陳添巧對農村公共體育供求矛盾提出了市場化、社會化、組織化、法制化的解決途徑[6]。應該充分發揮出市場的作用,做到政府決策,市場執行,而不是一味地全部交給政府。由政府來制定合理的政策,各類主體各盡所能,在政策的指導下執行。政府也應將權力適當下放和外移,精簡執政,有效執政,擴大與社會、與農民之間的溝通聯系,將信息公開化,使市場能夠迅速地獲取有效信息。另外,也應多呼吁一些社會上的力量來進行資助,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來完善公共體育服務模式,提高社會化。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還應自治化,供給主體在提升自身時還要針對特定的主體滿足其需求。自治化主體包含村委會、單位和農民。應以村委會為基礎來建立體育社團、農村社區基金會體育志愿者團隊,幫助政府解決部分問題。單位及學校、企業等可以多開展一些體育方面的活動及比賽來進行宣傳和教育。農民應當樹立體育鍛煉的意識,將體育運動重視起來,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堅持鍛煉。而法制化,就是完善關于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法律法規,做到公開公正、信息透明化,還應該落實責任追究,強化監督監察制度。
在我國,農村的數量非常多,占地面積和空余面積非常大,所以應該利用有效的資源進行開發,無論是自然領域的山川河海,還是鄉間小路,都可以有效轉變成人們體育鍛煉的資源。但是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我國每個省份、南北城市都存在較大差異,都有各自不同的風俗和生活習慣,更重要的還有經濟水平的差異。因此,怎樣改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結構,應該由各地政府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提高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的普適性。另外,還可以依靠大學中的體育資源促進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這也可以有力地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政府根據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現狀,可以適當調整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的規格,將運動場地發展為功能多樣性,且占用面積較小的體育運動場所,因地制宜地滿足大眾的需求。組織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讓農民能夠不受限制地參與到其中。一些簡單易學的運動項目,不僅可以激發他們對體育的興趣,還可以有效地鍛煉身體。
我國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一直以來都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這導致我國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存在結構性極不平衡的問題[7]。長期以來,基本上所有的決定權都在政府的手中。農村的公共體育文化是一種地域性文化,農民是唯一服務對象,體育文化需要依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力量,與農民的生活密切相關。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面向整個農村的,農村的每一位村民都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其中[8]。這種服務既可以增強農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可以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的繁榮興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結構性調整,應該結合地區的經濟差異、民族特色、年齡差異等特點[9]。
如今,我國已經舉辦過奧運會、殘奧會等多項大型體育賽事,北京2022年冬奧會也即將到來,我國人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也逐漸加強,不僅是城市的居民有條件、有興趣參與體育運動,農村的人群也十分想要參與到體育運動中,達到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農村的環境相比城市存在很多不足,這就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及個人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中,以農民的實際需要與農村的實際環境條件為基礎,系統地進行改革。通過全民健身實現全民健康,進而實現全面小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也需要人們擁有強健的身體來奠定基礎。農村的體育發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未來應當在改革實踐中繼續摸索、探究發展農村公共體育供給中存在的不足,改善優化,最終實現城市、農村所有人群能鍛煉、會鍛煉,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