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艷 謝曉清
(1.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2.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100)
中國武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淌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血脈,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情懷和價值理念,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典型“文化符號”[1]??v觀中國武術的發展史,許多武術學者都對中國武術的發展問題各執己見,在以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前提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文化是一個國家最具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而武術作為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作為中華民族的“形”與“魂”,讓中國武術的發展回歸“本土化”,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勢所趨,更是順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潮流。
武術是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環境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武技”,它之所以擁有獨特的風格,其最大的緣由就是它產生在一個非常重視“倫理文化”的國度,它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事哲理、生存技巧和生存理念。武術之所以能夠發展至今,有其自身的傳播規律、傳播方式、傳播技巧[2]。中國武術傳承主要以“師徒傳承”為主,最大的特點便是“言傳身教”。正如“習武人感悟體現在每一個拳勢、每一個招式往往是‘高一寸為過,低一寸則欠,快一分顯僵,慢一分偏松’”,只有把每一個武術的招式和拳勢理解到位,才能更好地把握武術的精髓,失去了攻防技擊為核心的中國武術,自然也缺失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
雖說中國武術在某種程度或意義上是一種體育項目,但它不同于競技體育,中國武術有著獨特的民族色彩。以奧林匹克為代表的競技體育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強”的競賽文化,而中國武術則是一種注重“更巧、更雅、更美”的過程文化。而縱觀國內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還存在諸多的不足與問題,根植于中華文化的中國武術,它不能脫離本體而自行發展,這樣只會讓自身在偏離的軌道上漸行漸遠。因此,武術工作者和武術管理部門必須認真探索和挖掘中國傳統武術中對技擊格斗、全民健身、民族文化發展有價值的資源,推動中國武術回歸本土化,從而為世界體育提供一種源自中國、屬于世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自衛防身、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
讓中國武術回到“本土化”,必須要樹立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深刻闡明了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現實基礎、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中國武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瑰寶,必須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發展與中華民族相切實際的中國武術。
中華文化是中國武術發展的“根”。在當下新時代,必須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來展現中國武術的全部智慧。文化是推動中國每一個歷史階段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貫穿了中華數千年的歷史和承載了中華文化數千年文明的中國武術是對中華文化最好的詮釋。在極大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反而忽視了中華民族最具智慧的中國武術。文化在新時代蓬勃發展的當下,讓中國武術的發展回到“本土化”是大勢所趨。
關于武術“打”與“不打”的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學界爭議。武術作為一種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說明技擊才是它的本質。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其技擊技術必不可少,它可以是動作的技擊性,也可以是藝術化的表現技擊性。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勢必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斗爭,正是在人們與自然界的斗爭過程中萌生了具有“攻防動作意識”的“武術”,由此可以說明中國武術是可以“打”的。在法律條文上重新解釋了“正當防衛”的意思,這對習練武術并掌握“攻防技擊”技術方法提供了一種理論上的支持,這是讓中國武術的技擊本質回歸的最有力保障,并且對于習武之人來說開創了一個使用武術技術保衛自己和他人的合法范疇。
讓中國武術回歸本土化,可從“武術形象本原,即拳理、拳法、拳勢三位一體的攻防技擊表意”談起,中國武術素有“起于易、成于醫、附于兵、揚于藝”的說法,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依據必然是武術形象形成的重要基礎,《易經》作為中國哲學的元典,其思想和理論對武術拳理有著深刻的影響。中國武術就是這樣一種文明、文化的衛身技術,這便是它技擊價值的本質所在,讓技術價值回歸中華是大勢所趨,是武者所向,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回歸本質的號召。
中國武術,是華夏兒女在身體行為文化上千百年來不斷總結和實踐的智慧結晶,它不僅具有運動功能,還有具有高于運動又滿足于精神的特性。習武者在習練武術的同時,不僅能夠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感,還能體會到其他體育項目無法比擬的“美”。中國武術的“美”是技術與參與者身體融合之后,按照技術規律達到一種協調統一的最佳狀態[3],比如,太極拳的“美”在于剛柔并濟;長拳的“美”在于以形喻勢;南拳的“美”在于剛勁有力等。審美是人生的一種境界,這種美須參與者在習武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出。
在《武術理論基礎》中提出“武術美學是以武術運動為基礎,以中華民族傳統哲學、美學和文化學的思想理論、觀點和方法為指導,注重研究武術的藝術特性和審美功能以及武術美的創造與發展規律等問題的學問”[4],說明“美”是中國武術發展的核心詞,在重視武術攻防技擊的實用價值時,更要注重它所蘊涵的“美”的精神和境界追求。它不僅可以使人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還能豐富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讓人們樹立武術的審美價值觀,讓中國武術“美”的文化走進人們的心里,使人們的精神情感得以豐富。
中華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魂,是國之魂者、立國之本。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唯有“國魂”立中間,而“中華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永不倒、也絕不可撼動的“國魂”。由此可知,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悠久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華各族人們的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核心和靈魂,也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凝聚的精神紐帶,更是激勵和推動該民族朝著共同目標和理想積極奮斗的強大動力。
中國武術在長期發展中一直都傳承著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華夏精神。從習武者的角度來談,武術練習者無不從骨子里散發出一股韌勁,一股不言棄、不畏懼的韌勁。武術需要終身練習,“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年空”,便是在提醒世人“學習中國武術是一個自強不息、永無止境的過程”[5]。習武者必須樹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般堅持不懈的毅力,“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因此,擔大任者,惟刻苦自勵,勤于苦練,克服困難??傊?,中國武術的發展不同于其他的體育項目,它有其獨特的理念和所要堅持的民族精神,每一點每一滴都需要人們慢慢去發掘[6]。
中國武術的發展問題是核心問題,絕不能單從一個方面看待,哲學的辨證唯物主義要求人們要用辨證的思維看待中國武術的發展問題,既不能盲目隨從,也不能固執己見。“發展既是事實,又是價值,是一種包含事實基礎的價值判斷。它既是整個世界的合規律的運動,又是客觀世界趨向于人的愿望的合目的性的運動”,因此,發展要結合實際的民族價值加以升華。在全面復興和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在找回中國價值觀的新時代,呼吁讓中國武術的發展回歸本土化,維護好、保持好、捍衛好維系中國武術文化精神身份的“中華價值”。讓中國武術更好地服務“新時代”,服務人民,服務健康中國,服務立德樹人,這是中國武術繼承、發展、弘揚的正道,也是中國價值回歸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