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武漢大學 采購與招投標管理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1)
高等教育要想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目標,離不開高標準、高水平的高校管理能力建設。對管理能力的建設目標和任務來說,高校應做到教育改革有指導,管理需求有共鳴。可以說,在建設一流大學的進程中,著力構建高效能的內部治理體系,打造專業化管理隊伍,優化管理服務機制,增強常態化監管能力,加強智慧校園建設,不斷提升高校管理能力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高校管理能力建設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結合目標任務和管理需求,提出加強高校管理能力建設的路徑與策略。
構建運行高效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是高校完善內部治理、提高內部管理能力、激發辦學活力的基石。我國部分高校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亟須高度重視和系統構建,為高校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首先,制度設計規劃滯后于現代大學的內部治理需求。部分高校制度體系未全面體現決策科學、執行到位、監督有效的閉合管理目標,決策、執行、監督之間相互協調和相互制約的作用還不充分、不均衡。其次,制度訂立不嚴謹、不完善。部分高校制度之間交叉錯位、彼此脫節,制度內容難以實施等問題還存在,制度“廢改立”任務依然艱巨。最后,制度實施責任主體不明確,權責邊界不清晰。部分高校制度執行隨意性大,執行效果還有待提升。
高校管理隊伍的履職力、執行力、創造力,是推進政策落實、制度實施、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高校管理隊伍的能力、動力、活力及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與學校事業發展需要相比,存在明顯差距。一是管理隊伍自身能力不足。總體來看,部分高校管理隊伍的專業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更新緩慢,素質參差不齊,工作效率有待加強,難以做到“人崗相適”。二是管理隊伍建設措施的針對性不強。部分高校管理隊伍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難以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三是管理隊伍選拔培養機制不健全。部分學校的管理隊伍職業發展空間非常有限,職業規劃長期處于模糊狀態,重使用、輕培養的問題突出,難以吸引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源源不斷地加入管理隊伍。四是管理創新的內生動力不足。部分學校的管理缺乏創新,工作缺乏活力,部分員工主動鉆研業務的內生動力不足,或安于現狀,或思維固化,難以適應管理需求變化。
科學、客觀、準確地評價管理效能、效率和效果,是促進管理提質增效、落實責任的重要手段。管理評價是否深入有效,直接關系到管理的質量和效果。一流大學建設目標對構建全面、系統的管理評價體系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部分學校管理質效目標不明確。部分學校崗位職責不清晰、質效目標不明確、重過程輕結果、管理效能偏低,對管理缺位、錯位的問題,缺乏及時檢視和糾正的動態管理機制。二是部分學校管理目標意識不夠強。部分學校管理人員的目標意識不夠強,未形成崇尚一流的管理文化氛圍,精細化管理尚未成為廣泛共識。三是部分學校評價標準不客觀,管理評價針對性不強、質效標準模糊、定性評價多、定量評價少,評價結果有失公允。四是部分學校評價機制不完備,階段性評價多、整體性評價少,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以評促管作用發揮得不充分。
高校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是促進管理理念、管理機制、管理方法及服務方式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對標一流大學管理能力建設要求,部分學校信息技術運用的廣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一是信息技術運用不迅速。部分學校管理模式相對固化,管理方法及服務方式的創新不足,滯后于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步伐。二是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不到位。部分學校管理部門之間缺乏協同,“信息孤島”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客觀上造成了數字鴻溝。三是信息資源的深度融合及利用不充分。部分學校對各類辦學活動的數據信息收集不完整、分析不深入、共享不順暢,決策管理中未有效發揮數據資源的價值。四是智能化轉型尤為迫切。部分學校管理服務的人本化、便捷化程度不夠高,智慧校園建設任務依然艱巨。
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高校緊緊圍繞辦學目標和任務,進行全面分析、科學定位,統籌規劃、明確路徑,扎實推進、不斷優化。高質量的發展需要以高水平的管理為支撐,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著高校的發展進程和建設成效。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系統中各要素具有整體性及相互制約性,各要素間往往呈現不同程度的關聯性和耦合性。管理工作作為高校事業發展中具有全局關聯性的要素,對其他要素都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管理能力和水平越高,整個系統的實施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
一要聚焦發展需要。高校應提高每個管理子系統及每個管理崗位落實政策的能力、推動發展的能力、履行職責的能力、駕馭風險的能力,為高等教育事業航船破浪前行、行穩致遠發揮更有力的支撐保障作用。二要推進依法治校。在現代大學制度框架內,高校應依據“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健全管理運行權責清單、任務清單、負面清單、風險清單,理清管理權責邊界[1]。三要找準關鍵環節。高校應在完善內部治理體系、提升管理隊伍能力、優化管理服務機制、增強常態化監管能力、加強智慧校園建設五個方面加大力度,力求相互促進、整體推進、動態平衡、取得實效。
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并具備一流的管理能力。在推動“放管服”改革的政策背景下,需要結合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研究高校管理能力建設的路徑與策略。
一是完善以大學章程為主線的內部治理體系。高校應構建完備的制度體系和高效的運行機制,為大學的一切管理活動提供可靠依據,強化主體責任,為全面提升落實政策能力、推動發展能力、履行職責能力、駕馭風險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做好頂層設計。二是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內部治理結構。高校應支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重要事項管理,保持各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適度張力。三是引導管理職責向服務功能的轉變。高校應注重發揮管理工作的協調作用而非控制作用,激發各主體的內在活力。四是構建決策、執行、監督有效分離的工作機制。將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約,促使權力規范運行、資源高效配置,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五是貫徹“放管服”改革精神。高校應深化細化改革舉措,為激發辦學活力拓展空間,為回應師生需求創造條件,為推動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一是緊扣管理目標壓實責任。高校應從政策落實、推動發展、履行職責、駕馭風險四個方面,分類建立崗位責任制,壓實管理責任。二是明確管理質效標準。每個管理子系統、每個管理崗位都實行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的清單管理,用好權責清單、任務清單、負面清單、風險清單,有利于正確把握政策方向,全面履行管理職責,做到否定性規則不擅作主張、風險管控劃定底線不越紅線[2]。三是選優建強管理隊伍。高校應明確管理隊伍近期、中期、遠期建設目標,從學歷結構、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管理經驗等方面,提高隊伍建設的系統性,打造專業化、職業化的管理隊伍。四是強化管理隊伍建設措施。高校應建立專業能力培訓制度、健全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實行定期交流輪崗制度,增強管理隊伍的發展動力。五是提升管理隊伍能力素質。高校應定期研討各業務領域的新政策、事業目標的新變化、服務對象的新需求、管理運行的新問題,及時提出應對方案和舉措,在實踐中提高人員的思辨能力、研判能力、協調能力和執行能力。
一是轉變工作作風。高校應變管理對象為服務對象,變工作指令為業務咨詢和指導,融管理于服務之中。二是簡化優化服務流程。高校應精簡和規范辦事程序,改進服務方式,縮短辦理時限。三是加強數據支撐。高校應依托“互聯網+”,建設高校“公共服務平臺”,集成管理業務和服務流程,推行公共服務事項網上辦理。四是堅持以需求為導向。高校應建立常態化的需求收集、反饋、響應機制,及時采納合情、合理、合法的意見建議,促進服務水平和管理效能的提升。五是加強制度供給。高校應針對教育改革新政策和新要求,及時出臺具有操作性的實施辦法,強化制度執行,修訂或廢止影響高校事業發展和教學科研工作效率的制度規章[3]。
一是健全監管體系。高校應堅持問題導向,從治理體系、運行機制、崗位職責、法制保障等方面,細化每個管理子系統、每個管理崗位關鍵環節的監管要求,提高監管的精準度、有效性,做到授權有依據、放權不放任[2]。二是推進線上線下監管相結合。高校應構建合理授權與依規運行相配套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三是建立信用檔案與“黑名單”制度。高校應充分利用內部治理的信息優勢,建立誠信積分、失信罰則,提高監管效率與監管質量。四是健全追責問責機制。高校應對履責不到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情形,嚴格追責問責,促使各管理子系統規范行權、各管理崗位規范履責。五是統籌監管力量。高校應強化日常監管與專項監督有機結合,建立管理子系統日常業務監管機制,加大巡視巡察審計監督力度,避免監管缺位、監督越位和錯位,增強監管實效[4]。
一是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務能力。高校應以信息化建設推動管理運行機制改革,將各管理子系統的權責清單、任務清單、負面清單、風險清單建立標準化管理系統,使其發揮系統引導和約束作用,避免管理重復、低效,提高管理服務效能。二是豐富管理載體。高校應將目標管理、需求管理及風險管理的標準嵌入信息系統,為管理運行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三是搭建信息服務平臺。高校應推進各管理子系統的深度融合和無縫銜接,為師生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和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增強服務對象的體驗感。四是創新數據分析與共享共用機制。高校應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加強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重視數據信息共享共用,提高動態管理的預見性和服務的主動性[5]。五是加強智慧校園建設。高校應改革數據信息管理模式,建立標準化、開放性的數據信息共享中心,為學校內部治理提供全面保障,為大學決策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
高校管理能力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積累和不斷深化的系統工程,應在傳承和創新中系統推進,納入高校建設發展的整體規劃中,高校應明確建設目標、實施路徑、評價標準、改進措施,不斷涵養人人追求高標準、高質量的管理文化,從而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