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平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山西太原 030032
研學旅行,作為集探究、學習與旅行體驗為一體的教育活動,應時代和教育受眾群體的現實需求,在新時代教育工作中火熱展開。2016年至今,國家已多次出臺關于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支持性政策[1],是新時代符合社會、學校、家長、學生需求的一項教育活動。
雖然中小學也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不少已淪為走過場的形式,沒能真正起到實踐育人的效果,失去了實踐活動課程最初的價值和目標。當然,我們也不隨意夸大研學旅行的功能及作用,它不能代替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但它可以作為校外活動的有效補充,給學生開辟一條新途徑,使學生們能更好地了解自然、社會、他人和自我,是實現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因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從古代孔子的游學,到現代國際化的修學、研學,在形式和名稱變化的同時,研學旅行的教育實質是不變的。研學旅行除了開展知識與能力層面的教育,力求打破學習空間與資源的限制,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和方法,在與日常生活不同且更多元的環境下進行教育,如更廣闊的自然、生態教育資源、紅色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博物館歷史文化資源、勞動教育資源等,不斷轉化教育場地,在真實的環境和實踐中,觸動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達到學以致用。
學界對研學旅行的定義和內涵,包括主體、組織者的劃分,都充分體現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強調它是課堂教學與校外教學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教育的引導性,引導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開拓探究——思考——創新的思維,提升學習意愿——興趣——動機,不斷優化教學效果,有效實現綜合實踐育人的目標。
正如古語,“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3],強調真實體驗對人的認知的提升作用。
研學旅行通過直觀和立體的方式獲得實踐體驗,這與庫伯提出的感知和領悟這兩種得到體驗的方法一致。學生在研學中從自己參與的真實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得出抽象的概念,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抽象的東西再延伸內化成為自己的觀點和理念,不斷地實現知行合一,或者在工作中開展實際的應用[4]。這種“從做中學”的體驗式教學非常有助于學生將實際體驗中的感知與領悟有機結合,獲得更豐富的知識體驗、價值觀和情感教育。
學生在校內參加的各種學習和活動,側重對學科知識的學習理解,培養的是理論性和概念性的知識。而體驗性學習方式,更側重通過學生自己的感官、實際的觸摸、親身的經歷、現場的感受、直接的體驗來收獲和實踐知識,非常有別于講授式的教學,且帶來的感受更加深刻。當然,要想獲得更牢固的研學體驗,在課程設計中,應緊密結合相應年級的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將校內課堂和研學中的校外課堂相結合,從抽象認識遷移至具體感受,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教育部等 11 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的意見》中,關于研學旅行的定義:“是學校教學和校外教學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可以看出研學旅行的教育本質[5]。
在中小學課程體系中,研學旅行視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行動路徑之一[6]。行前課在整個研學過程中起到先導作用,作為研學指導師,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始之前,應協助學校開好行前課,做好各方溝通、協調和準備工作。這種前期的活動導入設計環節,需要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也可以適當邀請家長參加。這一環節,既可以督促指導教師全面了解和準備課程設計,又可以激發學生對研學課程的興趣,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前了解和儲備研學課程中的知識。
我們發現互聯網在研學活動中越來越發揮了它的獨特優勢,且貫穿到研學的多個環節中。比如,在旅行前指導準備階段,研學指導教師會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將相應的活動設計以文檔、視頻、圖片等方式導入并發布到平臺,學生可以提前進入研學主題并在平臺上向老師提出問題和反饋信息,師生間便有了研學前的初步溝通交流,教師對學生有了初步認識,還可以參考學生提出的意見,對研學的內容和線路進行優化調整,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有目的地引導施教,實現教和學的最優效果。互聯網所帶來的直觀、生動、即時、高效、互動的優越性,比傳統的模式更具吸引力,也受到新時代學生們的喜歡。
整個研學過程的設計實施,要最大程度地關注學生的體驗感,讓研學中的所見所聞都成為學生的學習資源。
研學旅行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帶動學生的主動性,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的研學旅行主題。比如:在一次研學旅行勞動教育中,有的學生結合生物課內容,選擇確定了以“牧羊人”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學生經歷的直接體驗是:穿著牧羊服,做好相應的生物防疫措施,與羊朝夕相處,經過了初始觀察、學生間彼此交流看法、詢問專業牧羊人問題,在自己與真正的羊接觸時,全力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參與,做到沉浸式學習,形成對羊全方位的認知。體驗中的直接收獲和實踐活動是:了解羊的生活習性、研究羊的生命體征、分析羊的飲食結構,在與羊的一系列如喂羊、擠奶、撿羊糞、掃羊圈的親密接觸中,仔細觀察、詳細記錄每一點研學活動經歷和收獲,并能在專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體驗脫羊毛、制作羊餅干、制作羊視頻等動手實踐活動。體驗后形成新的認知與改變:以組為單位,在研學分享會上展示學生作為“牧羊人”的研學成果,分享作為牧羊人的心得體會,比如對“羊溫順”的情感認知升華、“關愛動物生命”態度的形成等,研學結束后他們還可以繼續完成研學報告,幫助自己和同伴在體驗環境中下實現對書本知識的聯結和延伸,形成新的更豐富的知識體系。
研學中期的實施和后期的評價反饋,同樣呈現出研學的教育性原則。研學旅行的評價不像普通的旅游活動,單向對旅游機構、導游、景點進行評價,而是對學校、教師、機構、學生采取多方向、多主體、多層次的評價反饋機制,尤其是通過研學活動手冊來檢測學習者的研學效果,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知識聯結,在形成評價方式中改進后續的研學活動。同時,依托互聯網,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即時評價、過程性評價、全程參與和接收反饋信息等靈活方式,利用直播、走播等時尚網絡渠道,向家長展示學生的研學動態及數據,較全面直觀地感受學生的研學體驗,實現與家長的高效互通。
總之,無論是從研學旅行的組織者、實施的主體、實施的方式和教學內容,還是評價反饋方式等,均可看到教育性和體驗性原則在其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充分體現。研學旅行在實現教育改革和立德樹人的教育過程中,發揮它獨特的意義和作用,愈加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