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逸博 胡月 郭冬冬 王斌
(1.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2.天津體育學院 天津 300000;3.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武漢 430000)
青少年體質健康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大計,少年強則國強,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通過體育活動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全民健身計劃綱要(2011—2020)》明確指出:“要把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并列為考核學校的重要評價內容。”
中小學生進行身體活動是增強體質、促進身心發展的重要途徑,家庭環境對中小學生進行身體活動發揮著重要作用。縱觀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影響因素相關研究,家庭是影響中小學生身體活動發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根據埃里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階段理論,中小學生處于童年期與青少年期。家庭中父母親及相關的家庭關系,對處于童年期與青少年期的中小學生的行為選擇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父母對中小學生成長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持久深遠的。我國的社會構成以家庭為基本單位[1]。如果沒有家庭父母的影響,想促使中小學生身體活動的長期改變和保持幾乎是不可能的[2]。
家庭因素對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具有深遠的影響,特別在我國家庭規模迅速微型化階段(2010年我國家庭平均人口僅為3.09人),家庭影響因素更加凸顯其效應。通過對國內外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家庭影響因素研究的梳理,發現其大體上可以歸為4類:家庭文化、家庭健康意識、家庭經濟環境、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是影響個人健康行為的重要社會背景,Niermann建立了兩種有效測定家庭健康環境(FHC:Family health climate)的工具,通過對不同受訪者的評分表明,FHC是一個家庭級變量[3]。結果證實,FHC個體的健康行為有著高度的相關性。中小學生的健康行為與家庭的健康環境密切相關。國家政策及社會發展深遠地影響著家庭結構的變遷與父母的生活方式,進而對中小學生身體活動狀況帶來影響。大多數家庭都是6個大人圍著1個孩子服務,一些家長寧愿讓孩子吃藥,也不愿看著孩子鍛煉身體“吃苦”,這樣會使孩子的鍛煉意識淡薄。研究顯示,相較于單親撫養或隔代撫養的子女,由直系父母撫養的子女更容易開展各項體育鍛煉[4]。
親子之間良好的交流機制可以促進中小學生身體活動發展。家長不能同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和情感上的關懷,會對中小學生的性格塑造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研究指出,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子交流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子女身體活動參與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父母對子女在身體活動上的言語鼓勵會促進其更加頻繁地參與到身體活動中;能夠進行良好家庭溝通并與父母關系融洽的中小學生在節假日更傾向于戶外活動[5]。
父母對子女的時間分配與控制,可以影響子女的飲食規律、營養攝入、睡眠時間、久坐時間等,為中小學生有充足的精神與體力參加身體活動提供堅實的保障。有研究表明,家庭聚餐或三餐父母與子女都在一起吃飯,水果、蔬菜健康食品的攝入量會增加,甜食、零食等非健康食品的攝入量會減少[6]。此外,有研究表明,放學后父母接送,孩子的獨處時間越少,電視、電腦、電子游戲等屏幕時間越少,睡眠時間更長、睡眠質量更好[7]。高質量的睡眠有益于身體活動:一是可以促進體內生長激素的分泌,促進青少年學生長高;二是可以影響與食欲和飽腹感有關激素的分泌,降低肥胖的發生概率;三是可以降低煩躁、焦慮不安、情緒不穩定等負面情緒出現的可能性。
良好的家庭運動氛圍可以影響子女的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促進中小學生身體活動的發展。家長的體育觀念直接影響孩子對于體育健身的意識和行動[8]。有研究指出,良好的運動氛圍對于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9]。家庭運動氛圍越好,家庭成員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越強,參與體育運動的意向就越高,體育運動參與行為的可能性就越高。
父母的體育健康與行為有利于培養子女的體育鍛煉興趣和運動習慣形成等,提高體質健康水平。Kalakanis在其研究中指出,家長的身體活動水平對子女的身體活動具有直接影響,一般呈正相關關系[10]。父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其孩子也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反之,如果家長不喜歡參加體育活動,那么其孩子也對參加體育活動興趣不大[11]。父母的模范作用對中小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行為有著積極影響[12]。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子女最初的學習往往來自于模仿,父母便是子女進行模仿的第一個對象[13]。家長要有榜樣意識,孩子是否愿意鍛煉與家長是否有鍛煉的習慣、家長是否陪孩子一起鍛煉、家長是否指導孩子鍛煉有著密切聯系。有研究表明,家長的體育運動參與行為、實際鍛煉行為和體育與健康觀念對中小學生體育與健康觀念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可促進中小學生的運動內部動機[14]。對我國主要城市的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影響因素探究發現,缺乏體育運動興趣的家長在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上很難給孩子以正面積極的引導[15]。家長能否陪伴子女以家庭為單位一起進行體育鍛煉,是影響子女自主運動習慣形成的關鍵因素[16]。
父母的體育與健康意識可以促進體育運動習慣的養成和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其身體活動水平。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學家和教育實踐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表示,學生身體活動是建立在家庭對于體育與健康的認知之上,中小學生在家庭的時間是相對較長的,家庭體育與健康的意識可以影響子女。要深刻地認識到體育的意義與價值,并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通過有效的身體活動塑造的健康體魄才是中小學生學習的前提和保障[17]。父母對于體育活動的態度越積極,健康意識越強烈,越有助于引導子女開展有效的身體活動。
體育運動、身體健康是在滿足了溫飽需求,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的時候,才為人們所考慮和重視。參加體育運動、購買體育裝備、聘請體育教練等都需要金錢支持。有研究表示,富裕或清貧家庭的少年參與體育相對更多[18]。經濟狀況富裕的家庭,優越的經濟條件對少年參與身體活動有積極影響,多參與相對高雅、熱門、花費較高的運動。而在經濟上清貧的家庭,因為沒有高科技的娛樂活動,可能還必須要承擔一部分家務勞動,或通過簡易的體育游戲來娛樂[19]。
家庭的經濟支持,如對孩子去收費場(館)鍛煉進行支持、對孩子參加體育輔導班進行支持、對孩子購買體育用品進行支持等,可以提高孩子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許欣等采用相關家庭支持量表,研究了家庭支持程度與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的雙向影響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對于體育鍛煉的支持程度與中小學生身體活動行為積極相關[20]。家庭對于孩子進行體育鍛煉的支持態度和行動直接地影響孩子的體育鍛煉行為[21],中小學生與家庭父母之間始終都發生著這種互動,進而影響著中小學生的身體活動行為和意識。家長的鼓勵與支持對中小學生的體育鍛煉參與行為非常重要,且實施體育運動的前提是需要經濟的支持[22]。
父母的教育理念,如健康教育、身體發展規劃等可以影響中小學生身體活動時間、活動強度等。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觀念根深蒂固。有研究表明,不良的教育理念導致學習負擔過重損害了學生健康[23]。在對中小學生的培養中,不能完全把錢都花在學習等靜坐的課外輔導班中,也要有適當的課外身體活動。高考制度、應試教育,特別是教育發展不均衡等造成優質教育資源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引發大家競相爭奪優質教育資源,中國中小學生稚嫩的肩膀承載了來自社會、家庭無比巨大的期望。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家長感受到社會與生活的壓力,加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導致很多家長沒有把孩子身體的長遠發展與規劃孩子學習同等看待,家長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中小學生身體活動時間得不到保障[24]。在這樣的學生家長引導下,中小學生一門心思只顧學習,沒有時間進行身體活動,久而久之,體質健康水平就會下降。此外,研究顯示,進行身體活動時可選擇的運動項目多種多樣,運動的同時就必然伴隨著一定的危險性與運動損傷[25],父母對子女進行體育運動時安全性的擔憂也是阻礙中小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障礙之一。
家庭文化層次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可以影響中小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程度與膳食營養的攝入程度等,對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具有重要影響。董宏偉將家庭文化層次劃分為4個層次,研究指出中小學生體育參與身體活動的認知程度與家庭文化層次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26]。父母如果缺乏營養和保健知識,錯誤的膳食結構,會造成中小學生的營養失衡[27]。研究指出,飲食規律可保證營養平衡,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與能量,骨質健康、內分泌協調、新陳代謝良好有益于體質健康;飲食結構合理可為正在生長發育關鍵階段的中小學生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必需的營養;減少高糖、高脂肪食品的攝入,有益于大大降低心血管、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率[28]。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能攝取家庭教育的知識就越多,父母對教育子女的行為也越科學。
父母教育方式,如教養方式、健康意識等可以影響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強度、營養、睡眠等。有研究表明,父母養育方式的不同對健康相關行為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29]。在教養方式上較為嚴厲權威的父母,孩子有更積極的健康行為[30]。如在體質健康指標BMI(身體質量指數)方面,有研究指出,教養方式較為嚴厲權威的父母子女明顯不太可能超重,在權威的家庭中教養的孩子吃得更健康,身體更活躍,并與其他養育方式的孩子相比,BMI指數得分較健康[31]。同時也發現教養方式較為寬容的父母,子女的BMI指數過高[32]。此外,有研究指出,健康的錯誤意識與淡薄的體育氛圍制約著中小學生的健康促進,錯誤地將健康與無疾病等同起來,生活上舍不得讓孩子參與任何家務勞動(包括戶外活動),飲食方面也生怕孩子饑著餓著、營養不良而任其挑食、偏食,由此極易造成孩子缺乏基本的身體活動,出現身體超重或肥胖等問題[32]。
通過對既往的國內外文獻研究總結發現,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影響因素這一研究課題,越來越多地得到了學者的關注,且相關研究也漸漸趨于綜合化、多元化,但是國內關于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影響因素的研究起步較晚,數量不多。對“家庭因素與中小學生身體活動的影響”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和定義,且大部分研究多是關注“學校-家庭-社區”多個層面相互影響和聯系的一體化研究,關于單一層面影響因素的研究發展緩慢,研究視角狹隘,且不同學習階段家庭因素影響可能存在差異,相關研究較少。
有關于家庭影響因素的研究尚存不足:(1)理論基礎薄弱,家庭影響因素與心理學、社會學、醫學等學科有相關的理論聯系與學科基礎,目前對家庭影響因素的研究沒有形成一套標準的分類,且評價體系未上升、深入到理論層面;(2)研究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目前既往研究中大多數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是基于歷年國家公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分析,并結合國內外既往研究進行的描述性研究,僅僅停留在經驗總結層面。由于對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展開調查,同時對家庭環境進行調查,樣本量大、數據收集難,導致研究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
在未來的中小學生身體活動的家庭影響因素研究中可以進一步進行定量分析,對質性研究結論進行進一步驗證,以此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可開展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家庭影響因素動態追蹤研究。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家庭影響因素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其影響因素隨著子女年齡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掌握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家庭影響因素的動態變化特征,對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家庭影響因素進行長時間的動態追蹤研究,既是科學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可以獲得更科學、有效的實證數據。同時采用縱向研究的方法還可以探尋在不同年齡階段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家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對各個階段影響因素進行比較研究,描繪出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家庭影響因素動態發展的全過程,增強研究的實用性。今后還可以考慮進行中小學生身體活動家庭影響因素的干預實驗,通過對父母進行培訓,提升中小學生身體活動水平,促進中小學生體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