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敏
(天津圖書館(天津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天津 300201)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相關研究發現,兒童時期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黃金時期,其中,3歲至6歲是提升兒童閱讀能力的關鍵階段,4歲半至5歲半是兒童的閱讀敏感期[1-2]。閱讀能夠促進兒童大腦神經元的發育,提升他們的思維水平。在閱讀的過程中,兒童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探索世界,促進其認知功能發育;通過與成年人的溝通交流,提升語言敏感度和用詞準確性;通過書籍初步認識世界、塑造性格,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繪本”一詞源自日語,指以繪畫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也被稱為圖畫書。繪本內容含有豐富的圖畫,并配以簡短的文字,符合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能夠滿足兒童的求知欲,是學齡前兒童的重要讀物。因此,分析學齡前兒童繪本閱讀相關的研究和實踐現狀、發現學齡前兒童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公共圖書館開展學齡前兒童繪本閱讀服務的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繪本閱讀”為關鍵詞進行主題檢索,共檢索到相關結果20,000余條,其中發表于學術期刊的論文共3,261篇;以“學齡前兒童繪本閱讀”為關鍵詞進行主題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章54篇。可以看出,學齡前兒童的繪本閱讀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在關于繪本閱讀的研究中,黃曉丹認為,繪本是最適合學齡前兒童閱讀的讀物,并具體分析了繪本在兒童早期閱讀中的重要意義[3];陸麗芳認為,以兒童情感為本位、以情感教育為目標出版的繪本可以激發兒童的閱讀熱情,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具體分析了國外繪本與我國原創繪本的區別[4]。在關于幼兒園利用繪本開展日常教學的研究中,盧玲認為,繪本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幼兒園利用繪本開展日常教學有助于學齡前兒童認知水平的提高,促進他們的身心發育[5];劉建調研了濟南市歷下區公立幼兒園圖書室的建設和利用情況,發現很多公立幼兒園存在藏書量不足、繪本利用方式單一、圖書流動性差等問題[6];李雨蒙調研了廣州市幼兒園中配備的學齡前兒童讀物,并建議幼兒園與圖書館合作,共同為學齡前兒童提供閱讀服務[7]。在關于如何開展學齡前兒童閱讀服務的研究中,孫威認為,圖書館應根據學齡前兒童的閱讀行為特點采取相應的閱讀服務策略[8];陳新鑫以廈門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開展的閱讀推廣服務為例,闡述了兒童家長在引導學齡前兒童閱讀的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并建議公共圖書館布置溫馨的閱讀場所并積極開展親子閱讀活動[9];王方園認為,公共圖書館應積極整合繪本資源,成為繪本閱讀指導及推廣中心[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規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設置少年兒童閱覽區域,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開展面向少年兒童的閱讀指導和社會教育活動[11]。因此,公共圖書館應積極開展學齡前兒童繪本閱讀活動,筆者整理、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開展相關活動的實踐現狀及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2—7歲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12]。3—6歲的學齡前兒童雖然不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但可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符號功能,并運用符號功能進行簡單的思考活動。具體來講,3—4歲兒童的思維具有直觀性和具體形象性的特點,4—5歲的兒童逐漸具有簡單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5—6歲兒童的學習能力和想象力顯著提升,并開始具備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13]。因此,公共圖書館根據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進行科學的分級閱讀干預和引導,不僅可以提高學齡前兒童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繪本傳達的信息,學習知識,增長見識。《中國圖書館年鑒2019》的統計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家,其中少兒圖書館123家,僅占3.87%。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公共圖書館缺乏針對學齡前兒童的分級閱讀機制,沒有根據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對繪本進行分類擺放,部分公共圖書館甚至沒有專門的少兒閱讀區,僅能夠提供繪本借閱和咨詢服務。
我國原創繪本的出版發行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因此,我國市場上的繪本大多由國外引進。聶槃在《〈美術觀察〉“兒童繪本閱讀調查問卷”分析報告》一文中分析了639份關于兒童繪本閱讀的調查問卷,60.5%的被調查者認為我國原創繪本與國外繪本的差距較大,58.3%的家庭主要購買國外繪本,64%的兒童更喜歡國外繪本[14]。國外繪本創作起步較早,出版發行了《丑小鴨》《灰姑娘》《海的女兒》等膾炙人口的優秀繪本作品,在內容設計和版式、裝幀等方面具有獨到之處。但是,國外繪本的內容以西方文化為背景,與我國兒童的成長環境和文化背景不符,導致很多兒童難以理解國外繪本內容,最終放棄閱讀[15]。此外,國外繪本傳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與我國國情不符,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沖擊較大[16]。
筆者關注了某少年兒童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梳理了其2018和2019年開展的講座、展覽、培訓等形式的讀者活動(因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的數據不列入此次統計范圍)。統計結果顯示,該圖書館于2018年共開展讀者活動91次,其中繪本閱讀活動30次,占32.97%;2019年共開展讀者活動152次,其中繪本閱讀活動62次,占40.79%,說明近年來公共圖書館越來越重視兒童繪本的推廣工作。但是,筆者注意到,真正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繪本閱讀活動主要以繪本故事會的形式開展,由館員為學齡前兒童講解繪本,活動內容和形式單一,且缺乏讀者反饋機制,難以評估活動效果。
學齡前兒童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邏輯能力、語言能力和規則意識,且好奇心強,喜歡與他人互動,因此,公共圖書館可邀請兒童文學及兒童閱讀推廣領域的專家開展分級閱讀指導講座、親子共讀講座,幫助兒童家長和館員學習掌握相關的閱讀指導技巧,有條件的公共圖書館還可聘請專家一對一地為學齡前兒童制訂閱讀指導計劃。公共圖書館應科學地設計和調整少兒閱讀區域,針對學齡前兒童的認知、心理、語言特點劃分不同的藏書區和閱讀區,滿足學齡前兒童及其家長的不同需求。
館藏資源是公共圖書館開展閱讀服務的基礎。因此,公共圖書館在繼續引進國外優秀繪本的前提下,應不斷搜集、采購我國原創繪本資源,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能夠傳達我國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的繪本,如《灶王爺》《年》《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等;加強與學齡前兒童家長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齡前兒童的閱讀需求,有針對性地采購繪本;加強與繪本創作者的溝通交流,及時反饋學齡前兒童的閱讀和情感需求,幫助繪本創作者創作出更加優質、更容易被學齡前兒童接受的原創繪本作品。
4.3.1 注重數字閱讀。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并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數字化閱讀成為公眾的主要閱讀方式,有聲聽讀方式也漸漸被公眾熟知。公共圖書館可邀請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電臺主持人、資深幼教,將繪本故事錄制成情節生動、詼諧幽默的音頻資料,輔以動畫等視頻內容,定時在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推送,幫助學齡前兒童更好地閱讀和理解繪本內容,隨時隨地享受公共圖書館的繪本閱讀服務。此外,公共圖書館可借助AR、VR等現代化技術開展科技閱讀活動,打造虛擬閱讀空間,強調活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吸引學齡前兒童到館體驗。
4.3.2 實現文化的多元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中強調,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17]。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利用繪本講好我國傳統故事、歷史典故、風俗民情,如在特定的節氣或節日開展特定主題的繪本閱讀活動,在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同時,幫助他們積累傳統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此外,公共圖書館應根據兒童生性好動的特點,開展手工制作、兒歌、舞蹈、書法啟蒙、角色扮演、繪本劇表演等形式的閱讀活動,號召和鼓勵兒童家長共同參與,激發兒童的閱讀熱情。
4.3.3 建立相關反饋、評價機制。公共圖書館可建立微信交流群,及時推送活動動態,接收兒童家長的反饋意見;為兒童讀者建立閱讀檔案,詳細記錄兒童的年齡、借閱書目、閱讀體驗反饋等信息,并做好長期跟蹤、回訪工作;給予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兒童及其家長一定的獎勵;聽取多方意見建議,不斷調整閱讀活動的主題、內容及形式,滿足兒童的閱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