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宇
(萍鄉市圖書館,江西 萍鄉 337000)
“十三五”時期,我國提高了對文化事業的重視程度,推動了全民閱讀及立法工作,成立文化旅游部加快了文化產業與旅游行業的融合,為提升全民素養奠定了基礎。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完結,“十四五”必然秉承“十三五”精神,繼續推動文化產業建設工作,大力推動圖書館環境建設工作,提升以“閱讀”為中心的空間服務質量。公共圖書館通過打造閱讀空間,不僅彰顯了公平、免費、開放的服務理念,更充分發揮了其作用,將原有的圖書、閱讀價值上升到空間、交流領域,體現了圖書館在社交、學習、休閑等方面的服務價值。
在“互聯網+”驅動下,“第三空間”理論逐步被圖書館界所接納,并廣泛應用于自身的服務中,關于“圖書館作為場所”的相關研究也逐漸增多。閱讀空間與傳統的閱覽室不同,其加強了讀者與圖書之間的聯系,進而形成具有特殊含義的“空間”場景,是圖書館開展個性化閱讀服務、加強讀者互動交流的重要虛擬空間[1]。
“十三五”期間,國家為支持公共圖書館發展,確保全面閱讀工作的順利開展,先后出臺了《“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等文件,并就打造閱讀空間給出了相應建議。在此基礎上,為保證閱讀空間建設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均頒布了相應的法律和行政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指出,公共圖書館的閱覽室、自習室等公共空間免費開放,并進一步明確了公共圖書館免費的服務職能。由此可見,閱讀空間建設是推進全民閱讀工作的重要基礎。
“十三五”期間,公共圖書館將打造閱讀空間作為主要工作內容,并在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公共圖書館以“城市書房”為主要形式,打造了包括東莞“城市閱讀驛站”、韶關“風度書房”等覆蓋多個城市的新興公共閱讀空間。“十四五”時期,各地在開展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建設工作時,如何在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更好地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已經成為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指出,2020—2035年作為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首要階段,我國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目標。《“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指出,公共圖書館工作的重點是提高服務效能,強化自身服務均等化建設。《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全面閱讀推廣工作的開展應堅持“少兒優先,保障重點”“公益普惠,深入基層”的原則,規劃還指出應做好困難以及特殊群體閱讀需求的保障工作。為保證公共文化服務能夠更好地開展,“十四五”規劃還應繼續堅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法制化、平等化進程,并將均等化服務作為工作的重點。在閱讀空間建設過程中,圖書館應考慮到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彰顯平等、包容的服務理念。
《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將“重在內容,提升質量”作為全民閱讀工作主抓的重點。現階段,我國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正呈現日常化發展趨勢。與其他共享空間相比,閱讀空間旨在推廣優秀的閱讀內容。目前,圖書館空間轉型工作正穩步開展,人們的關注點多集中在圖書館環境以及建筑本身這一現象的產生也成為必然。但是,過度追求感官體驗往往容易造成工作方向的偏移。例如,天津濱海圖書館將假書作為裝飾,雖改善了場館環境,但相比讀者,游客的人數更多;北京籬苑書屋則存在數量眾多的盜版書。這些圖書館均未能有效發揮自身職能,偏離了閱讀推廣的發展方向。作為衡量居民閱讀水平的重要指標,閱讀基礎設施的建設有著重要作用。圖書館通過打造閱讀空間,可實現優質閱讀內容的推廣,有助于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最終帶動居民精神及文化的雙重提升。“十三五”期間,圖書館領域的各項工作基本都圍繞閱讀推廣的最終目標展開,閱讀空間的打造也應遵循這一原則,不斷優化文獻資源配置,實現優質閱讀內容的推廣。
《“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將充分利用新技術,提高圖書館數字化服務水平等納入工作重點,《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同樣將提高數字化水平作為工作任務。由此可見,“十三五”期間,提升新技術應用水平、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已經成為圖書館的工作重點。隨著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充分發揮智能技術優勢,實現與圖書館空間的有機融合,通過打造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智慧型閱讀空間,以智能化帶動服務質量的提升,以數字化拓展虛擬空間,已經成為“十四五”期間圖書館打造閱讀空間工作的主要方向[2]。
打造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保其向標準化、均等化方向發展,不僅是文化建設工作的發展需要,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一般而言,在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融合的過程中,閱讀空間通常會具備以下特點:一是將作為城市圖書館總館的分管體系,擁有統一的服務以及運行體系。二是傳統圖書流通點職能得到拓展,將被作為功能完善的小型圖書館投入使用。三是深入社區,將社區作為選址重點[3]。
為更好地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閱讀空間可采用兩種模式,即深入城市街(社)區模式以及文旅結合模式。前者以書房形式為代表,一般將有商鋪、市政服務中心、學校等臨近街道、人口較密集的地區作為選址標準;在管理上,各分館書房中配有自動借還機,提升了自動化程度,實現了市區各書房間的通借通還。書房作為城市公共閱讀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重要的閱讀場所,同時也是市民文化休閑的重要陣地。而后者在選址上更偏重于將旅游景點、酒店、機場等作為選址標準;在管理上,圖書館通過成立分館或服務點等方式將其納入圖書館總分館管理體系,由旅游經營單位完成場地提供、日常管理、圖書調配、人員培訓等工作。
在閱讀空間打造過程中,圖書館必須將未成年人作為重點關注對象。首先,考慮到未成年人對空間環境具有較強感知能力這一特點,在面向未成年人打造閱讀空間時,圖書館不僅要確保其功能的適用性,還要保證其內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其次,考慮到未成年人實現發展的主要方式在于主客體間的交互,圖書館應經常舉辦親子共讀會、故事分享會等活動。通過閱讀空間舉辦的各類活動,未成年人能夠與館員、家長等不同群體加強聯系,從而激發其主觀能動性,提升其閱讀能力。
經典閱讀推廣是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重要內容之一。圖書館在打造經典閱讀空間的過程中,應依托自身館藏特色,舉辦經典文獻系列活動,有效激發市民參與經典閱讀的熱情。深圳圖書館打造的“南書房”項目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閱讀空間之一,該項目將閱讀、活動以及展示等集于一體,為讀者提供家庭書房式的閱讀空間,其主要活動有:①結合自身館藏特點制訂經典閱讀書目。圖書館以家庭為視角,將人文性、經典性以及可讀性讀物作為經典閱讀的篩選標準,營造社會閱讀新風尚。②以“萍鄉學人書房夜話”為主題舉辦文化沙龍。圖書館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借助閱讀空間積極調動萍鄉本土學人的能動性,通過沙龍等形式實現城市間的文化交流。③舉辦各類誦讀、演繹活動。圖書館通過舉辦各類誦讀、演繹活動,積極邀請專家、群眾共享經典。
地方文獻兼具歷史性、地方性等特點,合理利用地方文獻能夠起到存史、資政、勵志的作用。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肩負著收集、整合、開發地方文獻的任務。為充分發揮地方文獻的作用,圖書館應根據地方文獻特點,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館藏體系。目前,我國部分圖書館在構建閱讀空間時以地方文獻為主題,并開展了相應的推廣活動。
長期以來,圖書館將滿足公眾個性化閱讀需求、保證其擁有平等閱讀權利、有效推動閱讀推廣工作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在進行場館改造、重建過程中,圖書館應以閱讀行為、環境行為、空間設計等相關學科為理論基礎,通過合理配置促進閱讀空間的長久發展。由于公共圖書館受眾較廣,不同受眾對閱讀空間的環境、構成因素等都存在差異化的感知體驗,因此圖書館應深度研究不同讀者群體的閱讀行為,特別是特殊兒童、殘障人群以及老年讀者等,挖掘不同閱讀空間下可能會產生的閱讀推廣效能。
在特定的閱讀空間背景下,讀者作為獨立的個體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閱讀行為。事實上,在閱讀空間內,讀者閱讀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是其生理、心理因素共同締造的結果,往往會受外部空間環境影響。由此可見,通過打造能夠激發讀者閱讀熱情、產生良好互動體驗的閱讀空間,將有助于讀者保持良好的閱讀行為[4]。圖書館以文獻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借助定量、定性等分析辦法,能夠分析出促進閱讀空間發展的各種因素。圖書館閱讀空間發展因素涵蓋光照、溫度、聲音、設施、位置、網絡環境、館藏資源、館員等,對上述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將有助于閱讀空間的發展。
2017年,ALA芝加哥年度會議通過了《關于圖書館作為負責空間的決議》,該決議指出,公共圖書館針對特殊人群需求,在設計閱讀空間時應堅持平等、多元、包容原則。現階段,針對特殊人群打造的閱讀空間仍以實現平等閱讀為基礎,在如何發揮閱讀空間的激勵作用等方面的效果尚不顯著。考慮到這部分人群的特殊性,圖書館應為他們配備更專業的空間設施,還應根據特殊人群的具體情況,明確其閱讀需求、動機及行為,并提供差異化服務[5]。公共圖書館應堅持以融合教育理念、學習需求層次理論等為指導,通過深入分析特殊群體與閱讀環境之間的關系,完善閱讀空間體系建設。
圖書館閱讀空間建設的各項規范、標準以及相關指南等,都是保證圖書館閱讀空間功能順利實現的重要理論依據。目前,我國先后出臺了《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等一系列規范文件,規劃公共圖書館閱讀空間建設。但是,我國在設計指南的編制、建設標準的更新以及相關補充條款的設立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借鑒國外的豐富經驗。以IFLA為例,該組織發布的一系列閱讀空間建筑標準,以及針對特殊群體編制的建設指南、準則,對我國閱讀空間建設有重要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