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松
(長沙市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000)
2021年,我國已經進入“十四五”發展時期(2021—2025年),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會呈現何種特征,達到怎樣的發展目標,這是當前圖書館從業人員討論和研究的焦點問題。根據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圖書館行業在該時期仍將始終秉持“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基本服務理念,但具體服務內容會在新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尤其注重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圖書館服務的結構和內容更具包容性,圖書館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信息技術和智能化設備。公共圖書館將繼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民眾提供智慧、綠色、安全的閱讀服務方式,著力進行深度文化服務建設。
經過“十三五”的發展,公共圖書館自身治理形成了相對科學的體系,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了巨大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和執行,標志著圖書館管理標準化、治理法治化的目標初步實現,也使公共圖書館在服務體系構建、綜合文化服務建設、總分館體系建設與組織管理機構變革上有了可以依據的權威政策性文件。公共圖書館的標準化管理水平提升包含自身的治理體系形成和治理能力提升兩個方面,涵蓋圖書館文化服務制度體系的形成和制度的落實執行兩項具體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是當前公共圖書館提供文化服務的制度基礎與法制基礎。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成為促進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以物聯網、大數據、云存儲為技術支撐的服務體系逐步構建,并體現出了獨有優勢。多數圖書館已經具備基礎信息化設備與數字化服務手段,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公共圖書館線上服務顯示出獨有的優勢,既滿足了疫情防控的嚴格要求,又滿足了人們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經過新冠疫情的考驗,全國圖書館行業的數字化服務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服務體系,大中型圖書館在信息技術深度應用、智能設備引進上均有所突破,智慧圖書館建設已經處于形成階段。
“十三五”期間,“圖書館+”理念逐漸融入公共圖書館發展中,并成為圖書館轉型發展的新思路。融合發展理念將圖書館讀者服務與跨界要素融合起來,以“服務讀者”為出發點,秉持共享、開放的基本思想,將跨界的技術、行業、資源等融入圖書館服務中,實現各要素的優勢發揮、功能融合,圖書館綜合服務效能提升明顯。在該理念的引領下,部分公共圖書館走出了傳統服務框架,逐漸嘗試融入各種積極要素開展讀者服務,如文化與旅游融合、文化與科普融合、文化與地方特色融合等,以閱讀為主題的特色文化小鎮也在全國范圍內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對于全民文化素養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自2014至今,全民閱讀一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全民閱讀也由原來的政府引導和提倡變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這為圖書館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與實施明確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目標及任務,同時也強化了外部力量對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及運營服務的保障。“十四五”時期,國家在公共圖書館的轉型發展上同樣給予了高度關注與支持,并且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明確了政府對圖書館轉型發展的保障責任,保證政府給予圖書館充分的便利性政策,促進圖書館綜合服務效能的提升。
當前,公共圖書館已經具備多元化的文獻供給體系,除了自身已有的館藏資源和常規文獻更新途徑,近年來地方特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如火如荼,逐漸成為公共圖書館資源的重要來源。此外,“十三五”期間,網絡資源也逐漸成為圖書館資源的重要來源,且該類資源在館藏資源庫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圖書館與各大知識平臺的資源共享是圖書館線上數字服務體系的核心模塊,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提供的網絡入口或設備終端進行文獻的檢索、下載與傳輸。多元化的文獻資源供給體系是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基礎與根本保障,也是“十四五”時期深化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支撐要素。
近年來,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信息技術是促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讀者服務創新的重要手段。當前,物聯網技術已基本實現了資源與圖書館、資源與讀者、館際的精準互聯;移動互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圖書館線上服務的靈活發展,讀者能夠通過當前已有的絕大多數移動信息設備實現文化資源的檢索、閱讀與下載;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能夠輕松分析海量數據,根據讀者的閱讀行為數據為讀者制訂個性化的服務方案,促進讀者服務的個性化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與社交軟件的嵌合提升了讀者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圖書館閱讀環境的自動調節、線上常見問題的解答都可以通過該技術實現。
公共圖書館經過“十三五”時期的創新發展,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閱讀推廣體系,線上線下閱讀活動形式新穎多樣,齊頭并進,閱讀推廣活動的范圍涉及老年群體、少兒群體、殘障群體等,讀者群體的數量和范圍空前擴大。多年來,國家大力推行的全民閱讀取得了明顯成效,民眾對閱讀的認可度與熱情度逐年上升,休閑假日到館閱讀群體的數量明顯上升,家庭式閱讀現象也逐漸增多,由此可見,公共圖書館擁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這也是“十四五”時期公共圖書館深化讀者服務的重要內在驅動力。
“十四五”時期,公共圖書館的高質量發展應抓住良好的戰略機遇,做好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規劃工作,在具體規劃的制定和落實上應洞悉圖書館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找準發展定位,前瞻性考慮圖書館發展的科學性、創新性、戰略性,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做好后期措施的落實與監督工作,提升自身的行業競爭力。具體發展規劃的制定應包含發展環境分析、發展目標與具體任務等三個大模塊。首先,公共圖書館應進行發展環境的全面分析,內部環境包含人力資源、館藏資源、服務形式、技術支撐、管理模式等,外部環境包含同類型行業發展狀況、讀者基礎、跨界合作基礎、行業競爭力等,根據自身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制定對應的SWOT分析框架,得出全面、科學的環境評價結果,作為后續發展規劃制定的基礎性材料。其次,公共圖書館要找準五年發展的新定位,確定發展目標,具體包含圖書館的職能定位和“十四五”規劃發展定位,確定標桿單位,并適當進行創新,深入分析當前自身與規劃目標之間的確切差距,研究在具體的時間節點實現具體效能的提升。再次,公共圖書館應確定具體任務,具體任務的制定是在大的發展框架基礎上制定的,包含五年發展期間重大事件的籌備、運行與維護事宜,是解決問題的細化措施,也是規劃高質量落實的保障。發展規劃的編制與具體落實要問計于民,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推進公共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建設。
“十四五”時期,深度智能化是圖書館行業發展的重要指向。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萬物互聯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智能化成為當下聚焦的詞匯,5G通信、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將成為現代文化產業向前發展的動力因素。在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上,公共圖書館必須轉變以往傳統的服務形式,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智能化技術的深度應用上來,推動智能技術的全面應用,大幅提升服務的智慧化水平。智能技術能為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多元化的場景,刷新讀者的閱讀體驗,5G體驗式閱讀、刷臉借閱、AR增強現實閱讀、VR體感游戲、自助圖書館、“智慧條碼”等都能夠被應用到讀者服務中。但是,公共圖書館智慧化建設應穩步推進,切忌好高騖遠,應充分基于規劃設計中的內外部環境分析數據,加強與信息技術類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做好智能技術和設備應用過程中的設計和評價工作,提升智能設備應用的實效性與利用率,提高服務的多樣化水平,豐富服務形式,堅決不搞“形象工程”。
綠色發展與安全發展是當代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這種戰略思想同樣要融入圖書館建設中,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圖書館綠色發展理念包含兩項重要內容:一是圖書館應本著綠色生態理念開展閱讀活動。二是倡導讀者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引導社會公眾追求綠色繁榮、熱愛自然。“十四五”時期,公共圖書館在推動公共文化綠色服務方面大有可為,同時也需要在綠色生態發展上給予更多的關注,重視館內設施的綠色環保性和空間環境的節能化設計,提倡無紙化閱讀,減少紙張的使用,積極倡導讀者與圖書館協同營造綠色的發展與閱讀方式。在讀者引導方面,公共圖書館可以定期舉辦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的閱讀推廣活動,提倡全體讀者踐行綠色發展觀,為社會環境的綠色治理獻計獻策。安全性建設包含文獻資源的安全保障、讀者信息的安全保障、圖書館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等幾個方面,圖書館應做到警鐘長鳴,形成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圖書館文獻資源安全主要包含傳統安全要素,如火災、水害、蟲蛀、地震等自然災害問題,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同樣給圖書館的信息安全帶來重大威脅。為此,公共圖書館應通過館藏環境的再造規避傳統因素帶來的文獻安全威脅,信息安全防控則需要公共圖書館強化自身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強與信息技術部門的安全合作,共同構建信息安全防控體系,提升信息安全防控能力。
“十四五”發展新時期,公共圖書館應緊扣時代主題,更新發展理念,利用好“十三五”時期的優秀建設成果,全面分析自身未來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因素,科學謀劃發展布局,推進現代科學技術的深度應用,構建綠色、安全的閱讀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