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威
(盤錦市圖書館,遼寧 盤錦 124010)
口述歷史是研究地方歷史的重要史料,是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特色館藏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5G、AR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公共圖書館在傳統紙質文獻資源的基礎上,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口述歷史數據庫,為記錄和還原地域歷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徑。
口述歷史是一種難以在官方文獻中尋獲的珍貴歷史文獻,是一種通過歷史親歷者、見證者的口述,以文本、音視頻、圖片等多種媒介形式還原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和生動鮮活的故事,是最直接、最真實反映特定歷史境況的第一手珍貴資料。公共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特色館藏建設,發掘和保存那些已消失的寶貴文獻資源,不僅可以豐富館藏資源,提升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還能夠還原歷史事件,彌補歷史斷層,尋回遺失的時代碎片,構建民族共同的記憶寶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口述歷史是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有效補充,是促進圖書館館藏多元化、特色化的重要途徑[1],“人無我有”的特色館藏資源有利于傳承地域歷史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向心力。
口述歷史資源是公共圖書館突出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特色的重要內容,一些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民風民俗、人文景觀、城市印記、社會文化等真實寶貴的史料往往沒有載體記載,只有通過傾聽過去的聲音的方式對其進行收集、整理和加工,最大限度地補充和還原地方歷史發展的進程。口述歷史資源作為與公共圖書館其他文獻載體互為補充的文獻資料,為讀者提供了更加生動豐富的特色資源。
公共圖書館建設口述歷史特色館藏資源,能夠推動自身由文化收集功能向文化創造功能轉型升級,實現多元化發展。公共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工作既有利于促進代際溝通、傳承優秀文化遺產、增強家庭凝聚力和社區凝聚力,也使普通群眾有機會參與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帶來一種嶄新的文化體驗。公共圖書館在口述歷史資源發掘、整理與加工過程中引導讀者切身感悟歷史,可以建構社會記憶,使特色館藏資源變得更為鮮活生動[2],在增強自身文化服務能力的同時,也為新媒體時代圖書館的多元化發展拓展了新路徑。
歷史記憶不僅靜態地儲存在文字檔案里,還鮮活地保留在經歷者的記憶中,公共圖書館對口述歷史資源進行數字化開發,可有效開辟地方歷史文化保護的新途徑。口述歷史能夠真實、直觀地反映地方歷史文化特色,但也具有易遺失性及不可再生性特征。因此,公共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特色館藏建設,從歷史親歷者、見證者那里搜集、整理地域內的歷史事件、民風民俗、俚語、傳說等,能夠有效發掘地緣文化的精髓,保護地域文化資源,彌補地域文化缺失,最終形成民眾的共同價值追求。
公共圖書館口述歷史資源建設需結合地域實際有針對性地實施。口述歷史數據庫的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發展和不斷完善的工作,從搭建數據庫框架到確立主題、確定采訪對象、采訪、錄音、錄像,再到后期圖片、文字、音視頻的處理、校對和出版,各環節環環相扣。口述歷史數據庫從頂層設計到實施步驟,都需要有明確系統的規劃[3],公共圖書館只有在明確了建設標準以及數據庫模型架構后,才能確定口述歷史資源的收集方向、加工方式以及重現手段,進而系統、全面地呈現口述歷史。
公共圖書館開展地方口述歷史數據庫建設,需要對地方歷史有較宏觀的了解,以及對地方發展現狀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因此既需要有歷史學、檔案學、版權法等專業知識的館員,也需要有寫作、攝影、攝像、數據庫搭建、音視頻處理等相關能力的工作人員,只有各類型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將公共圖書館的口述歷史數據庫建設成為合格的歷史檔案資源。
標準化是保障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共享的重要遵循原則,工作規范是口述歷史研究的基礎和保障。公共圖書館口述歷史數據庫建設中的網絡結構、元數據、書目格式等技術標準,均應以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規定的統一標準實施,避免出現各自為戰、雜亂無章的局面,確保資源開發、整合、推廣的便利性與價值性。
公共圖書館口述歷史特色館藏建設要充分體現出地域特色,全方位展示地區歷史文化民俗特征,要充分考慮其是否有助于豐富圖書館的特色館藏,是否能夠為讀者提供獨特及個性化的資源服務。
盤錦是一座以盛產水稻和以石油化工為主導產業的新興沿海開放城市,是遼寧沿海經濟帶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包括遼河口文化、濕地文化、漁獵文化等。盤錦還是一座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以創業文化為基礎的紅色旅游以及以草原、濕地、民族風情為核心的生態民俗旅游等,使其成為東北地區的優秀旅游目的地,盤錦獨有的地域特色具有豐厚的歷史人文內涵與價值[4]。盤錦市圖書館作為盤錦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有義務、有責任發掘與提煉當地優秀文化,構建地方文化數據庫,開展地方文化交流和信息共享,搭建全面系統的地方文化館藏資源體系,為促進盤錦的社會文化發展與經濟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盤錦市圖書館立足盤錦的歷史與現實,通過征集、收集、自建等方式不斷探索新媒體時代盤錦地區口述歷史數據庫建設的新路徑,完善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保存盤錦城市記憶。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公眾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盤錦市圖書館口述歷史實踐活動近年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5]。當前,盤錦市圖書館已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以文本、圖片、視頻等為載體形式的地方文獻收藏體系,其地方文獻資源館藏結構也在朝著內容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現有遼河口文化、濕地風光、盤錦非物質文化遺產、李龍石、老盤錦、盤錦鄉賢及盤圖資料等專題數據庫,資源量達到了9.75G。
盤錦市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特色館藏資源建設,應以盤錦的城市發展進程、地域文化傳承等口述史為研究對象,如:古漁雁民間故事是產生和流傳于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遼河口海域二界溝一帶,以漁業文化為基礎的地方民間傳說故事,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記述和反映,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盤錦市圖書館對此類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和故事進行搶救和保護,形成了鮮活的口述歷史資源。盤錦市圖書館還要聯合政府機關、民間組織、新聞媒體及各類企業開展調研,全面系統地了解區域內的口述歷史資源和對象,充分掌握其體量及分布,從專業化、專題化角度補充和完善口述歷史資料庫的內容[6]。盤錦市圖書館口述歷史資源建設既可從人文歷史、自然風光等項目入手,反映地方人文歷史的獨特性,以地方歷史、文化、民俗等為專題構建口述歷史子欄目,也可從個人視角出發,將民俗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作為口述歷史收集對象,以個體記憶模式“打撈”盤錦地區的歷史人文變遷。
盤錦市圖書館建設盤錦地區口述歷史數據庫,必須緊密結合盤錦地區社會發展及口述歷史資料的實際情況,遵循規范性、標準化、可擴展性等原則,按照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程序編制和調試、運行、維護等步驟開展建設工作,使數據庫具有科學性與可發展性特征。圖書館數據庫建設應從使用需求出發對其功能進行系統分析,確定功能子模塊,如管理員功能模塊、用戶功能模塊等,并根據功能模塊需求確定實體對象之間的關系,同時建立關系模型,設計合理的數據結構,如時間坐標、事件坐標及載體形式坐標等,多角度反映口述資料數據信息。在確定數據庫的概念結構和邏輯結構后,圖書館可根據不同主題及關鍵詞有針對性地開展口述史料的采集工作,對收集到的口述資料進行編目、分類和數字化加工處理后將其導入數據庫[7]。盤錦市圖書館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及用戶畫像技術等對讀者需求進行周期性分析,以分析結果為依據對數據庫進行更新和維護,利用5G、AR等技術對文本類口述歷史進行場景重現,利用云技術實現數據庫資源的共建共享。
互聯網時代文獻的載體形式日漸多元化,移動終端豐富的信息接收途徑為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盤錦市圖書館一方面可與電視臺合作開設口述歷史欄目,擴大受眾面,使更多公眾關注口述歷史;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媒體的交互性、即時性優勢,借助現代信息手段開展口述歷史資源的智慧服務,將口述歷史數據庫打造成為讀者交流分享的平臺,如:利用微博、微信向社會公眾推廣、展示本館的口述歷史項目,共享口述歷史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對口述歷史資源的需求。當前,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圖書館領域,盤錦市圖書館可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通過網絡征集口述歷史并制作口述歷史資料,將口述歷史特色資源建設與圖書館讀者行為緊密關聯,豐富數字化、互動式服務模式,為讀者提供不受資源、地域、系統限制的口述歷史服務[8]。
保障體系建設一是要多方協作構建共享機制。針對口述歷史資源分散、利用率低的現狀,盤錦市圖書館要充分發揮地方文化中心的作用,尋求與高校、檔案館、博物館、文化館及開展口述歷史研究的民間組織的合作,積極引入外部力量,整合不同機構的口述歷史資源,構建共建共享機制。二是要注重口述歷史整理的專業人才培養。盤錦市圖書館可結合調研培訓、專題講座等形式對館員開展口述歷史理論與實踐培訓,增強館員的口述歷史工作技能,激發館員對口述歷史項目的熱情,提升口述歷史館藏資源建設的專業性與科學性[9]。三是要加大口述歷史宣傳力度,營造全民參與氛圍。盤錦市圖書館作為區域規模最大、吸引力最強的公共圖書館,每天接待大量讀者,可通過各類專題活動加強對口述歷史資源的宣傳與推介,讓更多讀者了解盤錦口述歷史,同時通過口述歷史成果轉化等方式,引導讀者參與口述歷史創作過程,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
創作生產體現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優秀文化產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公共圖書館的職責擔當,開展口述歷史特色館藏資源建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盤錦市圖書館口述歷史特色館藏建設只有基于其歷史文化底蘊開展頂層設計,有計劃、分層次地實施,才能構建高規格、高水平,體現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口述歷史數據庫,為盤錦市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添磚加瓦,為盤錦地區文化事業發展和歷史文化傳承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