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史 詩
“拍紀錄片有時會讓人惶恐,因為我怕誤導別人。這是一個拼命求證的過程。”在第48期“科學咖啡館”的活動上,紀錄片導演李成才這樣形容自己拍攝紀錄片的初衷。
在這個咖啡飄香的科學之夜,李成才分享了他一直堅守的“初心”。多年來,李成才用鏡頭記錄著中國的山川大河、一草一木,讓科學在紀錄片中生動地流淌。《創新之路》《貨幣》《華爾街》《大國崛起》《百年金融》等優秀紀錄片都是他執導的作品。
當年那個抱著498元的海鷗牌相機愛不釋手,喜歡金屬味道的少年,已是赫赫有名的紀錄片導演。李成才說,他對科學紀錄片有一種不可抑制的情感。去年,他指導的《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榮獲中國電視界最高獎項——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紀錄片獎。李成才形容它是“一部關于生命與愛、關于科學與審美、關于萬物一體的影片。”
第一次把植物作為拍攝的主角、第一次使用4K影像,細微生動地展現植物生命的奧秘,重點記錄了30多種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植物。從喜馬拉雅山脈到太平洋,從北方的山川河流到南方的島嶼,走遍中國的27省的93個地區,海外7個國家的30多個地區,在兩年的日夜奔忙之后,李成才和他的攝制團隊以一部《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讓更多人通過植物了解了中國文化,詮釋了中國植物影響世界的力量。
每一部作品都飽含科學之味,這得益于李成才的另一個身份——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科學不代表正確,科學是代表認識真理、發現真理的工具,是中性的。我們要用這個工具去描繪客觀世界、認識客觀世界。中國的‘疼痛’告訴我,中國需要這樣的工具。”李成才坦言,他曾經反復問自己,該用什么方式才能參與中國的變革,答案就是“拍科學紀錄片”。
說服了自己的李成才開始為中國的科學紀錄片奔忙。他堅持“433”的創作流程,即:40%調研、30%拍攝、30%后期。“我們在調研上下的功夫最大,每部紀錄片都云集很多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很多從O到1的過程都是他們的研究成果。”李成才說,這是他所有科學紀錄片的基礎。他拍攝的紀錄片從具體的科學到更廣義的科學,透過他的鏡頭我們看到科學的態度、科學的價值和科學的精神。讓科學能夠得到詩意的表達,是李成才的堅持。
例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李成才想要解決科學紀錄片中說明性和故事性的關系。在做《景邁山》的紀錄片時,李成才就聯系了相關植物學家、微生物學家和土壤學家,運用他們的大量研究成果撐起這部紀錄片的核心內容,在尊重原理的前提下,再通過故事性的表達來解構相對枯燥的科學知識。“一部成功的紀錄片應該是感動自己也感動觀眾。在與觀眾產生很好互動的過程中,我也在一直在探索。”李成才說。
“每一幀都美到可以當壁紙”是豆瓣上一位觀眾在看過《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后留下的文字。用一部部優秀的紀錄片為大眾來呈現晦澀枯燥的科學知識,是李成才未來還將繼續堅持的事。
“希望科學成為一種最大的勢力引領中國。”
在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紀錄片獎的頒獎現場,李成才曾悄悄寫下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