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震川
我國小籃球發展現狀研究述評
姚震川
(浦城縣第二中學,福建 浦城 353400)
國內“小籃球”(6-12歲)發展歷史不及國外順暢,教練員和裁判員數量少、教練員培訓選拔結構不合理、完整的教練員團隊待建,小場地、低籃筐普及程度不夠,各階段聯賽之間接軌出現斷層等問題暴露。在充分認識到不足的基礎上,經過國內諸多學者、中國籃協、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小籃球”的受重視程度變高、發展規模變大、參與人數龐大、參與群體轉變。借鑒NCAA籃球實行主教練負責制;政府、學校、社會三位一體普及小場地、低籃筐;學校體育各階段聯賽制度銜接完善等,將會促進中國小籃球與國際接軌,增強中國籃球實力。
小籃球;MINI籃球:現狀;對策;發展史
“小籃球”(6-12歲)在國外起步早,受重視程度高,發展迅速并為國外籃球發展提供了厚實的后備人才基礎;國內則起步晚、發展史相當曲折,2017年才算是“小籃球”在中國真正的起步。本文對國內小籃球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
《國際小籃球委員會章程》中第二條明確指出:“小籃球”是12歲以下兒童從事的籃球運動。我國學者王沖(2011)[1]、中國籃協主席姚明(2018)[2]等也都概括到:相對于成人籃球而言,對小籃球而言小主要是指低籃筐、小球場、重量小的球、籃球規則符合12歲以下的群體。2018年,中國小籃球聯賽工作會議在陜西省西安郵電大學舉辦,會議上重新定義“小籃球”:比賽開始當年周歲年齡12歲或12歲以下的男孩和女孩參加的比賽,同樣也可以男女混合編組參加比賽[3]。這些定義,明確了參與主體及特征。
小籃球發展過程中主要分為兩類:(3-6歲)幼兒小籃球、(6-12歲)小籃球。本文主要針對的是6-12歲這個年齡段(小學)的研究,這個年齡段的少年兒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很大的變化。根據年齡劃分為 U12、U10、U8和U6等組別;根據刪繁就簡、通俗易懂和遵循籃球發展規律的三大原則,重新制定比賽規則,目的是適合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此,使用的小籃球、小籃板、低籃筐也都是特定的,非常符合少年兒童身體實際情況和運動需要。
“小籃球”的功能除了增強少年兒童體質、提高少年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增加籃球人口基數,而且對其基本能力能夠起到補償性的影響。法努什、福魯西亞等(2012)提出,由于許多兒童缺乏鍛煉和體育活動,并且在運動能力的習得方面遭到延遲,從而表現出相對較差的基本運動能力。但實驗表明:12周的小籃球訓練計劃對7-10歲兒童基本運動能力具有補償性影響[4]。這種補償性影響主要是指特定技能對目標控制技能和基本動作的影響,具體來說,也就是以小籃球作為載體,制定運動方案來對少年兒童基本運動能力進行補償。體育活動本身對基礎運動就具有改善作用,實驗后少年兒童運動興趣大幅提高,這正是補償償性影響的具體表現之一。另外,通過將小籃球融入學校和各類少年兒童的生活場景,促進少年兒童生理、心理特征的小籃球技能訓練、團隊活動和比賽等形式,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鼓勵和吸引孩子們走出教室、走出家門,走進體育館(場),走進社區,走向戶外和大自然[2]。
國外小籃球的發展起步早,關注度高,這間接促進歐美各國競技籃球運動發展。歐美國家籃球運動水平領先,不是某一階段做得很好,而是每一個階段銜接得完美,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有一個完整的聯賽體系。中國在這方面就稍遜歐美,CBA聯賽目前還在改革,制度由制定到取消,又到制定,一直在推陳出新;國家隊一直處于建設狀態,積極引導小籃球聯賽、初中聯賽、高中聯賽、CUBA(陽光組)、CUBA、WCBA以及CBA聯賽之間的銜接是必須要完成的工作。在充分認識到不足的基礎上,經過政府、國內諸多學者(王家宏等)、中國籃協(姚明等)、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相信“小籃球”的受重視程度會更高、發展規模會更大、參與人數會更龐大。
表1 國內外小籃球發展演變
國別年份事件 國外1948年小籃球運動誕生于美國 1968年國際籃協批準成立“國際小籃球委員會” 1970年國際小籃球委員會對場地器材和競賽規則作出具體規定 1972年西班牙舉辦第一屆國際小籃球比賽 法國、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均設置全國小籃球錦標賽制度,羅馬尼亞則把小籃球列為全國運動會比賽項目 1979年印度開始出現小籃球比賽 中國50年代初天津出現非正規小籃球 50年代末哈爾濱出現正規小籃球比賽 70年代初江蘇進行了小籃球實驗研究,但是“小籃球”沒有得以開展 1973年國家體委審定《小籃球競賽規則》 2017年姚明重新開啟中國小籃球發展計劃,中國籃球協會出臺《小籃球規則》
MIsabel Pi?ar(2009)針對小籃球與傳統規則、小籃球與規則修改之間的差異進行實驗,得出規則修改過后使小籃球運動員參與程度更高[5]。規則修改主要是指空間、時間、參與個體數量等之間的改變,這些改變為小籃球運動的普及奠定基礎,同時也說明規則修改是非常有必要的。1973年出臺的小籃球規則是中國最早的,但是存在較大的缺陷,即小籃球呈現成人化籃球的趨勢。王家宏(1997)總結說:1973年小籃球規則,除了對球的規格進行修改,關于場地設備的規格,均未能在實踐中推行,完全按照成人場地設備規格執行[6]。2017年6月中國籃球協會專門舉行了《小籃球規則》研討會,籃協主席姚明表示重點引導孩子們對籃球的興趣,參與習慣的養成和教育的功能相結合。根據我國實際國情,結合國際籃聯《MINI籃球規則》刪減了3分投籃得分,目的促進掌握正確的投籃技術動作;刪減了追加得分,旨的鼓勵積極主動的防守,保持比賽的流暢性,回歸游戲的本質;刪減了全隊犯規處罰,目的是鼓勵積極主動的防守,減輕隊員心理壓力,簡化比賽;刪減了可登記的暫停,只允許人盯人防守,強調個人技術的運用;刪減了8秒違例和24秒違例,目的是給予充分的進攻時間,組織有效的進攻方式;考慮到孩子們的力量因素,將罰球線距離籃板的距離縮短為4m,同時取消了加時賽的限制,讓孩子們在比賽過程中不去過分強調勝負關系,來享受籃球帶來樂趣的過程[3]。中國小籃球規則的修改,符合6-12歲年段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降低了難度,增加了少年兒童的興趣,同時也豐富了“小籃球”的氛圍。隨著“小籃球”聯賽的不斷發展,規則將會不斷的修改來符合小籃球的發展。
2.1.1教練員數量匱乏且完整教練團隊待建設、教練員培訓選拔結構不合理
汪玲玲(2007)認為目前中國的籃球教練員主要分為學校教師型、運動員教師型、專業教練員型、外教型。小籃球的教練主要集中在前兩種類型,雖然學校教師型理論知識豐富,但是缺乏大賽實戰經驗,尤其缺少小籃球聯賽指教經驗;運動員教師型基本技術扎實,多采用經驗教學法,但是在教學方法尚不系統、不規范[7]。由于小籃球運動員的培養主要依賴于學校,只有少數學校能夠負擔的起聘請外教和專業運動員。程利群(2010)分析聯賽教練員現行管理機制,認為92.5%的CUBA聯賽教練員是高校直接任命或聘任本校在編體育教師的,造成聯賽中教練員選拔形式單一、專業化程度較低,再加上教練員培訓的時效性較低、考核、激勵機制不健全,這是聯賽發展過程的一大弊端[8]。唐建倦(2009)總結了青少年籃球訓練的教練員現狀,他認為教練員能力結構存在不合理之處、水平需提高,教練員選聘制度不科學,教練員流動不暢、產權意識淡薄[9]。目前,中國教練員的選拔、考核、組成結構存在相對較大的弊端,而且在這樣的教練員體系下,無法應對籃球人口基數的增大。截至2018年5月底,全國有31個省份先后開展了小籃球聯賽。有192所城市舉辦小籃球聯賽、共334個賽區,有15042支球隊、98780名運動員報名成功,這其中也包括一些西部省份的偏遠地區[10]。由此可見,小籃球的發展已經初顯成效,規模將會持續變大,在這樣的規模下,對教練員團隊及數量是一個極大地考驗。所以借鑒NCAA聯賽主教練負責制,依據團隊來提高效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1.2小場地和低籃筐普及程度不夠
小場地、低籃筐普及程度不夠。國內諸多學者對小場地、低籃筐的規格有了具體的描述,張元文(2006)對中小學籃球器材和場地規格國家標準研究認為,小學一、二、三年級籃圈高度為205cm,籃球周長為57-59.5cm,球重330-390g,籃球場規格:長16m,寬9m;四、五、六年級籃圈高度為235cm,籃球周長64.5-67cm,球重420-480g,場地規格:長20m,寬11m較為宜。初中籃圈高度為270cm,籃球周長為69.5-72.5cm,球重490-560g,球場規格:長24m,寬13m[11]。即使在這樣具體的數據指導下,部分地區還存在成人籃球代替小籃球現象。王家宏(1997)認為,小籃球、成人籃球沒有完全被區別,除了籃球的規格,場地、籃圈、籃架等,都沿用成人籃球的規格,這是國內的普遍現象。這一現象完全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少年兒童正處于活潑好動期,用成人規則代替兒童規則阻礙了小籃球的發展。他同時指出“根據我國兒童、少年的身體生長發育情況和地區特點,研究和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兒童、少年籃球的適宜形式已經迫在眉捷了”[6]。楊玉偉(1998)發現球員身高、球籃高度以及得分情況存在著完美的和諧,具體指擁有適合球籃高度的身高,能夠適當減少投籃時的難度,從而提高命中率。同時他還通過實驗得出學生的平均身高與球籃高度的比值決定了比分數量,兩者成正比的結論[12]。為了促進這種和諧,需加快普及的速度,讓更多的少年兒童加入進來。
2.1.3各大聯賽之間的接軌出現斷層,沒有形成一個從下至上的連接體系
小籃球聯賽、初中聯賽、全國高中籃球聯賽(CHBL)、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陽光組、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中國大學生男子籃球超級聯賽(CUBS)、中國女子籃球甲級聯賽(WCBA)、中國男子籃球聯賽(CBA)之間的接軌存在諸多問題。王勝濤(2009)認為CBA和CUBA之間缺少互動式的過渡環節,主要是兩級聯賽在水平上差異、選材的渠道不同。在接軌過程中,只是CUBA單向輸送球員到CBA,然而由于CUBA聯賽嚴格限制籃協注冊過的專業運動員參加比賽,以至于沒有參加CBA聯賽的隊員進入CUBA聯賽打球的互動環節[13]。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球員發展過程中教育和體育沒有協調發展。CBA聯賽在發展過程中偏重于技術,忽視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徐建華(2015)總結美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各球隊訓練特征時提到,為了保證大學生運動員有充足的學習時間,維護教育第一的發展理念,《NCAA一級聯盟管理手冊)》對大學籃球隊的訓練和比賽活動做出了明確的規定[14]。這是影響CBA與CUBA接軌的一個重要因素。小籃球聯賽在發展過程中應避免這類問題,不斷促進這把八大聯賽之間的接軌是科研學者不斷努力的方向。
2.2.1完整教練員體系的積極構建、促進培訓和選拔結構合理、實行主教練責任制
目前,中國小籃球發展尚未形成體系,但是歐美等國已經擁有完善的發展體系。徐建華(2015)針對NCAA球隊研究中總結出這樣一個特征:主教練負責制下的配備完善的教練團隊[14]。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通過教練團隊合作才能使整個球隊得分、配合最大效率化。小籃球的教練團隊發展借鑒NCAA是可行的。針對當前的情況,國家或者各大院??梢云刚垏鈨炐愕男』@球教練員指導,避免各大高校直接任命在編體育教師這種情況;也可以與國外高校以交換生的形式來培養專業的教練員。陳京生(1986)翻譯的考納斯的小籃球運動一文中具體提到另外一種培養方式:在小籃球發展過程中讓少年兒童嘗試擔任不同的角色,可以挖掘他們教練和裁判方面的天賦,畢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成為高水平運動員[15]。針對國內教練員組成結構、選聘上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學歷教育和崗位培訓結合、中國籃球協會教練員培訓,促進更大規模和深度的高校、中小學籃球教練員培訓,并實行教練員等級培訓[9]??傊?,中國教練員的培養以及教練員團隊模式的完善是可以借鑒NCAA,教練員與團隊的利益是一體化,更能促進效率最大化。
2.2.2政府、學校、社會三位一體普及小場地、低籃筐
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扶植學校和社會相關組織建造小場地、低籃筐,然后通過媒體等途徑,向社會宣傳“小籃球”聯賽。學校是關鍵部分,在僅有的小籃球場地和設施下,提高小籃球運動的氛圍,使小籃球成為少年兒童生活游戲的一部分。社會為小籃球運動提供一個更大的平臺,支持小籃球運動,讓更多的兒童實現自我價值,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2.2.3 優化選材途徑,提高文化素質,促進聯賽之間銜接,構建完善的籃球發展體系
盡量避免將兒童少年從小送入體校進行學習籃球,過早的專業化會使孩子失去對籃球的興趣,扭曲的籃球的認識。經過學校的培養,文化素質和游戲化的學習籃球技能同步進行,為國家培養全面的籃球后備人才。CBA、CUBA、WCBA等聯賽的選材可以從經歷完整聯賽體系的運動員中選拔,這樣就會避免聯賽之間單向接軌。
小籃球不僅僅適用于12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而且適合普通高校女生這一類群體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針對普通高校女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研究還局限在教學方法與訓練手段改革上,卻沒有考慮球、場地、規則等是否適用于普通高校女生這個群體。張艷(2010)通過實驗法得出,運用領會式教學方法以及小的籃球教學方式,不僅符合普通高校女生的身心特征,而且更貼近女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更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更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女生長期參與籃球運動,培養學生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16]。母威力(2015)等從投籃得分的角度思考非職業女子籃球運動發展過程的問題。由于女生與男生之間身體素質上的差距,女生動作慢且習慣于定點投籃,擺脫防守和空位接球的意識較弱,這是普通高校女生的普遍問題,最終導致籃球課程男子化,女生淡化對籃球的興趣[17]。蘇寸草(2002)等對“三人制”與“五人制”籃球賽進行比較分析,認為“三人制”籃球比賽時間短、活動范圍小,符合女生的生理特點,更適合在女大學生中開展[18]。綜上,普通高校女生參與籃球運動存在諸多阻礙因素,積極引導普通高校女子籃球趨于小籃球化,有利于提高女生對籃球興趣,正確理解籃球運動,增強普通高校女子生身體素質,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隨著小籃球的發展局勢越來越好,影響力越來越大,勢必會對其他群體造成沖擊導致其他群體的參與。
鑒于目前國內“小籃球”的開展局面,借鑒NCAA籃球實行主教練負責制有利于小籃球運動可持續化發展;政府、學校、社會三位一體普及小場地、低籃筐,完善物態文化;學校體育各階段聯賽制度銜接完善等,將會促進小籃球與國際接軌,增強中國籃球實力。小籃球作為未來為國家輸送后備人才的載體,應不斷擴大、外延其影響力,帶動中國女子籃球發展,使女子籃球的發展緊跟男子籃球發展的步伐。
[1]王沖.關于國內小籃球低籃板推廣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
[2]姚明.讓少兒籃球回歸本質[N].人民日報,2018-8-8.
[3]董捷.對我國小籃球運動發展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8):193.
[4]Fotrousi Farnoosh.The compensatoryimpact of mini-basketball skills on the progress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in children[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5206-5210.
[5]Isabel Ma,Pi?ar等.PARTICIPATION OF MINI-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SMALL-SIDED COMPETITIONS[J].Scientific Information System, 2009: 445-449.
[6]王家宏,茅鵬.關于兒童少年籃球適宜形式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1997,33(11):44.
[7]汪玲玲.大學生籃球超級聯賽教練員現狀調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4):68-69.
[8]程利群.CUBA聯賽教練員管理機制闡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3):31-32.
[9]唐建倦,夏瓊華.青少年籃球訓練的教練員隊伍現狀及崗位培養[J].體育與科學,2009,30(3):88.
[10]林劍.“小籃球”驅動中國籃球發展[N].中國體育報,2018-6-20.
[11]張元文,王家宏.中小學籃球器材和場地規格國家標準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3):80.
[12]楊玉偉.論設置不同高度球籃對籃球教學和諧環境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8(3):53.
[13]王勝濤.CBA人才來源對策研究_從CUBA接軌有利于CBA持續發展的角度[J].湖北體育科技,2009: 517-518.
[14]徐建華.美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參賽隊訓練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3):42.
[15]陳京生.考納斯的小籃球運動[J].體育與科學,1986(1): 43-44.
[16]張艷.普通高校女生小籃球教學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0.
[17]母威力,肖濤,吳俊盼.普通高校非職業女子籃球訓練綜述及淺析:以鄭州大學口腔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5,5(36).
[18]蘇寸草,蘇圖強.在普通高校女生中開展和普及籃球運動的新途徑“三人制”籃球賽[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4): 19-20.
[19]劉光宇.探索與啟:美國校園籃球文化發展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36(5): 47-52.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Junior Basketball in China
YAO Zhenchuan
(Pucheng NO.2 Middle School, Pucheng 353400, Fujian, China)
姚震川(1993—),學士,中學二級,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