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林 常州開放大學
當今時代知識大量增長,這樣的形勢變化需要課堂范式有一定的創新,以此來適應知識的增長變化。社會在進步,有關學習的理論也在快速發展,這些因素使得人們開始重新關注教學空間,并且開始研究教學空間的改造和重構。
大學課程要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在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中都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學校的育人方式,充分地將課程中的育人資源挖掘出來,并且為學生配備專業化的教師團隊,學校也應該從管理的角度優化本校的課程育人機制。總的來說,就是大學應該發揮課堂作為教學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學校在育人方面的教學效果。
(1)新型教學空間非常注重信息技術對教學空間構建的支持。隨著計算機技術、大數據、移動終端智能化的發展和應用,在教學空間建設過程中開始引入信息技術,與此同時,教育理論開始注重情境認知、聯通主義以及分布式認知的應用,這些變化和發展使得教學空間的建設不斷地契合教育理念的要求,建設出來的大學課堂新型教學空間也體現出了非常明顯的“信息技術賦能”特點。
第一,虛實結合,拓展時空,讓學生有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新型教學空間的建設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源,擴展了教學時空,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得以縮短,師生可以進行更加人性化的互動,學生可以在融洽的課堂中獲得更優質的學習體驗。新型教學空間中使用的技術讓學習資源體現出了更多的表征形態,除此之外,虛擬學習空間、教師以及非正式學習空間實現了聯通互動,這些空間中還嵌入了計算設備、情境感知模塊以及多模態交互技術模塊。
第二,拓展功能,實現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分享互動溝通。對于學生來講,新型教學空間不僅為學生提供學習場所,還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與之匹配的功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與內容聯動的相關知識。
(2)新型教學空間的出現對課堂以及學生的學習形態做出了全新的定義。學校目前建設的新型空間有:互動討論形態的教室、遠程協作形態的教室、分組學習教室、錄播控制形態的教室等。這些新型教室對教學提供了知識建構工具、評價工具、信息交流工具、知識展示工具以及增強現實工具,這些工具的應用可以助力學生的知識建構,讓知識變得可視化,推動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極大地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比例,讓學生可以在聯系、反思、交流、創造和情境創設中學習。學生在這樣的空間下可以更好地適應翻轉課堂形式的學習模式、混合式的學習模式或游戲化的學習模式。
(1)進行全空間變革,讓技術走進大學課堂,構建全新的課堂生態。課堂教學范式的發展和變化必然會引起教學空間的變革,與此同時,教學空間的創新也反過來促進了課堂教學的變革。全空間變革設定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實現高階學習,為學生提供新型教室,教室環境空間的建設是非正式的,融合了當今時代的媒體技術以及更多元的教學資源,而且它利用空間變革來轉變課堂教學范式,重新建構了教學內容、方式、載體、評價等要素體系。變革之后的課堂注重教學方面的創新,轉變了教學理念、教學流程和教學方式,重新制訂了教學計劃,課堂中師生的角色是平等的,學生是學習主體。除此之外,全空間變革還融合了數據,進行了全新的探索,它可以通過智能感知、智能服務以及實施評價的方式來滿足師生在課堂中的需求,為師生教學提供的是全新形式的、靈活的、智能的課堂生態環境。
(2)新型教學空間可以按照以下兩個路徑來進行變革:
第一,普通教室的規模化改造和建設路徑。因為理念決定了空間設置,所以理念的發展變化必然會體現在空間的建設演變過程中。目前,很多學校都在積極引進各種先進的設備,為學生提供現代化的學習環境,但是,要清楚地認識到空間建設并不是投入資金、引進設備就可以完成的,空間的變革需要教育者們進行更深刻的思考,正確理解課堂內涵和課堂外延,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體現教學過程中的交流合作,并且讓教學呈現開放性的姿態,要讓原來的教學空間轉變成為全新的學習空間。
第二,空間建設的探索是科學性的,是不斷發展的。空間建設需要各個學科的知識進行交叉融合,既有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美學知識、科學知識以及人體工學知識,還有建筑學知識、技術知識等,只有這些學科知識理念實現了融合共通,空間設計框架才能得到全面的認可。在構建教學空間時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從整體的角度協調技術、空間和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舒適的教學空間。也就是說,教學空間不能再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設計方法,教學空間應該去中心化,整個教學空間都應該是協調有機的,整體教學空間的科學性建設有助于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空間的有效應用以及教學評價的有效生成。
(1)改變傳統的教和學的觀念。轉變教和學的觀念主要是通過轉變教師的知識傳授方式實現的,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而不是將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應引導學生,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索。
(2)課堂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應該一體化發展。科學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使教師需要重新思考、安排課堂內容。外在的社會環境在變化,科技在大量地普及和應用,與此同時,學生也有新的學習需求。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堅定自己的教學方向,以自己廣博的知識、崇高的道德去開展教學,為學生學習提供實踐的渠道,實現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一體化發展。
教師可以將翻轉課堂或其他新型教學手段引入到課堂中,也可以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方法、案例教學方法或角色扮演方法進行課堂教學。舉例來說,在人文社會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和學生分享能夠吸引他們興趣的實際案例,有的教師也會結合當日的時政新聞,通過事例和新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理論知識來思考實際問題,并且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可以和其他同學或老師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困惑可以得到解決,學生的素養也能夠得到提升,而且學生會更加關注時政熱點;在自然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在課程中加入學科的發展歷史,通過歷史激發學生對學科精神的思考,讓學生深刻理解學科發展背后專家們的堅持以及其對真理的追求。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也會自覺認同科學家的專業精神、奉獻精神,這不僅實現了學科教學目標,還體現了課程的育人作用。
大學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其中包含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也就是說大學課程有育人的作用,教師應該將課程具有的思想政治資源挖掘出來,并且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最多的,但是除了思政課程之外,其他的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也會有非常多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這些資源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挖掘,并且要引導學生。也就是說,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無論是顯性的資源,還是隱性的資源都應該被充分利用。
要想讓課程發揮育人作用,就必須注重教師團隊的建設,教師才是課堂的引導者、課程內容的設計者,只有加強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學校課程才能發揮出更多的育人作用。教師團隊建設主要是讓教師意識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要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政治信仰,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榜樣,與此同時,也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也就是說,不僅要通過課程實現專業教育,還要通過課程實現育人。
課程育人作用的發揮還需要建立育人機制作為保障。
第一,建立課程育人激勵機制。要想讓大學教師積極開展課程育人改革和課程育人創新,就必須建立課程育人激勵機制。
第二,建立課程育人培訓機制。這里的培訓機制針對的是教師,教師可能在課程育人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學校可以投入一定的資金,對教師進行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教師課程育人的能力。
第三,建立課程育人合作機制。課程有專業課、通識課、實踐課等各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需要和所有種類的課程進行合作,讓所有的課程都可以發揮育人作用,也就是實現所有課程的合作協同育人。
大學課程中涉及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所以,必須讓課程發揮出育人作用。作為課程的設計者、引導者,教師必須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緊跟時代發展要求,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讓學生成為有智慧、有能力、能夠進行創新、能運用新思想解決問題的合格的當代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