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樺 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每種職業競爭都非常激烈。其中體育運動員的競爭尤為突出,競技技術越來越向的“高、難、美”方向發展。運動員的心理壓力隨之增加。其中格斗類運動員由于其高強度的訓練和激烈的身體對抗,以及運動成績難以體現等特點,該項群的選手更易出現心理疲勞。劉方琳等人的研究認為“運動性心理疲勞由于運動員心理資源及生理資源過度消耗,對運動員的情緒、認知、動力、生理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1]。而單從按摩、拉伸等生理上的放松難以消除運動員心理的疲勞。音樂作為一種聽覺的藝術,能夠通過聲音振動與人的情感產生共鳴,以此來緩解人們心中的不良情緒。目前國內外有許多研究證明音樂可以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運動成績,但把音樂單獨針對格斗類運動員做研究則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針對音樂對于格斗類運動員的心理疲勞狀態的影響進行分析與探討。
研究對象為吉林體育學院格斗類運動3個班,共83人。吉林體育學院是全國八大體育類院校之一,吉林省唯一一所高等體育專業院校。其中有散打專項、拳擊專項、摔跤專項、跆拳道專項運動員在全國比賽上獲得過非常好的成績。調查對象的身體狀況與我國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水平差不多,具有研究意義。男性運動員66名,女性運動員17名,一級運動水平23名,二級運動水平60名,年齡在18~23歲,專業運動年限2~15年
1.運動員心理疲勞調查問卷
運動員心理疲勞的測量采用Raedeke和Smith研制的《運動員疲勞問卷》該問卷由15道題組成,分為三個維度分別是成就感降低、運動負評價、體力/情緒耗竭,由于三個維度是相互獨立難以準確給出評判標準,就結合張連成設計的標準分轉換來進行計算和判斷。心理疲勞測試得分轉換是標準分進行加權之后再計算心理疲勞的標準分最后再采用以下公式:
“心理疲勞Z加權總分= Z成就感降低×0.47+Z情緒/體力耗竭×0.21+Z運動的消極評價×0.32”[2]。
2.運動員運動現狀問卷
為了能準確分析出音樂對于運動導致的心理疲勞所產生的影響,就在《運動性員疲勞問卷》基礎上添加了關于運動員運動現狀的信息填寫。如運動員的運動年限,每次運動時長,運動時聽音樂的頻率,運動員年齡等基本信息。
3.問卷的發放與處理
該問卷在專業教練員的協助下,組織運動員全體當場填問卷,當場回收。問卷分析是利用SPSS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回歸分析。
將83名調查對象所填寫的問卷進行描述統計分析。運動員無心理疲勞的24人,占比28.9%;輕度心理疲勞的29人,占比34.9%;嚴重心理疲勞的30人,占比36.1%??梢姼穸奉愡\動員心理疲勞所占比例較高。
將性別與心理疲勞三個方面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以運動等級為自變量進行心理疲勞各維度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p值均大于0.05,所以格斗類運動項目中運動性心理疲勞在性別和運動級別不存在顯著差異。
將調查對象的年齡和運動年限分別和運動員心理產生疲勞的三個方面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皮爾遜相關系數r均大于0.01,由此可以得出年齡和運動年限與成就感降低、情緒體力耗竭、運動負評價之間皆不存在相關關系,即格斗類運動項目運動員的心理疲勞和年齡以及運動年限沒有明顯的關系。
又將運動喜愛程度與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綜合得分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可知,運動喜愛程度與運動性心理疲勞的顯著性值sig=0<0.01,說明運動的喜愛程度對于心理疲勞具有高度的預測作用。又因為標準化的回歸系數為Beta=-0.41,說明喜愛程度對運動性心理疲勞明顯的負影響作用,即運動的喜愛程度越高,運動員的心理疲勞值就越低。
將運動員聽音樂的頻率與運動員心理疲勞三個維度做斯皮爾曼的相關分析得出運動負評價的顯著性p=0.021<0.05;體力/情緒耗竭的顯著性p=0.134>0.05;成就感降低的顯著性p=0.197>0.05,即聽音樂頻率與運動性心理疲勞三個維度中的兩個情緒耗竭和成就感降低是沒有關系的,而與運動負評價有相關關系,而且相關系數為r=-0.252,代表聽音樂的頻率與運動負評價是負相關,即聽音樂的頻率越高,運動的負評價越低。
心理疲勞產生前期其影響難以發現,若不及時消除心理疲勞就會積累,甚至是出現嚴重心理疲勞還沒有做出相應的改變,運動員就會產生極其厭惡運動的傾向。可見普及運動性心理疲勞相關知識迫在眉睫。所以教練員和運動員要十分重視心理上的疲勞緩解問題。音樂作為聽覺上的藝術,可以通過音律,節奏,歌詞等方面達到與運動員身心的互動來緩解身心的疲勞。該文主要研究音樂對于格斗類運動員心理疲勞狀態的影響,并探究性別、年齡、運動年限和運動級別和運動的喜愛程度這些潛在影響因素。
通過訪談和現場觀察,本研究總結出以下幾點癥狀。
專業技術方面:訓練效果不佳,競技能力下降,技術應用不連貫,訓練積極性不高;身體健康方面:身體健康水平降低,沒有食欲,睡眠時間過少,經常性熬夜;自我感覺方面:經常性的抱怨,對自己的專業能力自信心降低,始終認為身體疲勞不堪,不能繼續運動訓練。
運動產生的心理疲勞與人的性別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可能教練員在安排訓練時將男女一起訓練,男女生在一起訓練時間過長,導致差異性不明顯。具體性別與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研究。在運動級別與運動性心理疲勞之間也沒有顯著性關系,這與周喜華等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他們認為“運動等級越高的運動員運動型心理疲勞程度越高”[3]。原因可能是研究的運動項目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導致研究結果的不一樣。也有可能是研究群體的參加比賽的經歷不同導致的研究結果不同。具體原因也有待之后做調查研究。
競技體育項目按照田麥久教授的項群分類理論,將不同的運動項目根據項目之間的特點,把運動特點相似的歸為一類,并進行研究共同的運動規律。前人多是按照體能類項目和技能類項目兩類來研究運動員的心理疲勞的差異性。本研究分析了音樂對于散打和拳擊等這些對體能和技術要求都極高的格斗類運動員的心理疲勞。結果表明音樂對于格斗類運動員的心理疲勞三個維度中成就感降低、體力/情緒耗竭的影響不明顯。其原因可能是格斗類員的成就感集中來源于比賽的勝利,而體力/情緒方面因消耗量過大,導致音樂難以起作用。這一點與Thomas J.Pujol的實驗結果相一致。該實驗要求15名大學生進行3次Wingate無氧測試(30 s全力騎車試驗),之間間隔30 s,阻力為體重的7.5%,第3次需騎至力竭,結果發現無論受試者是否聽音樂(120拍/min左右),平均輸出功率、最大輸出功率、疲勞指數及第3次力竭時間均無差異[4]。這有可能是由于運動員的肌肉、器官和思想在大強度的運動中波動幅度巨大,大大超出了音樂的調節范圍。音樂對于運動員心理疲勞三個維度中的運動負評價的影響明顯,運動員運動中聽音樂的頻率越高,運動的負評價就越低。這種音樂對于人體的負面情緒的影響與鄧玉英等人的研究相一致。他們研究初步得出了音樂療法能夠有效地緩解胃鏡檢查患者焦慮水平,對于保持血壓及心率的穩定有重要作用[5]。可能是音樂在運動員運動強度不大時,對于不良情緒有消解作用。
運動員的心理疲勞程度難以從表象判斷,所以研究出快速而簡易的用來檢測運動員疲勞程度的方法尤為重要。由張連成等人研制的《運動員心理疲勞量表》可以準確的測試出我國運動員的心理疲勞情況,但本研究在此基礎上發現運動運動員的對于運動的喜愛程度也可以高度預測運動性心理疲勞狀況,即運動員對于運動的喜愛程度高,其心理疲勞程度就低,反之亦然。該研究發現其背后原理需要進一步實驗。
音樂是聽覺上的藝術,既可以緩解身體上的疲勞也可以緩解心理上的疲勞。其中音樂對于身體上疲勞緩解作用機制十分復雜。研究表明人體中任何一個細胞都在不斷的運動中,細微的運動簡稱為“微振”,當人體處于不正常狀態時,細胞“微振”也會變得不穩定。若選擇合適的音樂便可調節這種不穩定細胞“微振”。
音樂對于心理上的疲勞的緩解作用更是復雜。國外很多學者認為注意受限理論及選擇性感覺過濾理論是音樂減輕運動疲勞感覺的主要作用機制。其理論認為聽音樂所產生的快樂感覺與外周疲勞感覺相比,聽音樂產生快樂更容易傳入大腦中。可見音樂在人體其它的感覺的選擇上更具優先性。
(1)完善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監察機制
運動員的前期的心理疲勞連運動員自身都很難發現,可以通過建立更多的檢測指標來共運動員和教練員判斷。方便教練員結合心理疲勞指標來安排訓練計劃。
(2)將音樂融入課堂的運動訓練中促進運動員心理疲勞恢復
聽音樂的頻率越高就越可以降低運動員對于運動負評價,教練員可以將不同節奏地音樂加入課堂的訓練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