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偉
四川旅游學院烹飪學院,四川成都 610100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趨勢是推動非遺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各地正積極采取措施促進非遺創新傳承、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非遺如何融入現代生活,怎樣體現當代價值?非遺進入文化創意產業(以下簡稱文創產業)領域,加快非遺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非遺參與文化生產,進入文化市場,設計、創造、生產更多的非遺文化產品,成為非遺傳承、創造性轉化的理想之選。
川菜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川菜非遺)主要指在川菜的生產與消費歷史過程中創造、積累并遺留下來的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各種財富。川菜非遺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非遺的界定和分類,筆者認為川菜非遺主要包括川菜特色食材生產加工、菜點制作技藝、川菜飲食器具生產工藝及川菜特色食俗等。近年來,川菜非遺保護出現了諸多非遺保護的共性問題,例如:非遺產品過于陳舊、老化,現代時尚感較低;非遺傳承人積極性不高,后繼無人,非遺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非遺傳播力較小,沒有廣泛進入大眾視野,引起人們的興趣等等。這些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川菜非遺沒有進行有效傳承,沒有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如何使非遺走進人們生活,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推動非遺體現當代價值。2014年8月,非遺保護“新十一條”中首次提出:“鼓勵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拓展與豐富非遺的主題及表現形式。2015年,《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藝、傳統知識的開發利用,推進文化創意、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1]。
文創產業無疑是川菜非遺實現當代價值的最佳領域。川菜非遺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可以給川菜非遺帶來新元素活力,設計、創造更多川菜非遺衍生產品,提高川菜非遺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推動川菜非遺轉化為動態保護、傳承模式,真正做到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文化創意產業是將文化資源融入進行元素提取,并將其融入到商品活動中,通過創作、復制、重組、生產、加工等多種創意手段生成文化產品,賦予其知識版權與產權,以滿足人們對于高質量生活的多層面需求,并實現文化高附加值的一種產業形式[2]。文創產業是一個關聯度非常高的產業,涉及產業領域廣泛,產業規模非常巨大。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文創產業主要指現代傳媒、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廣告裝潢、服裝設計、動漫、會展、旅游、教育培訓、計算機服務等行業的文化創意集群。在國家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文創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文創產業相比,發展相對滯后。主要問題表現在:一是過分崇拜、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文化創意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國外文化創意產品,迎合西方文創產業發展趨勢,而往往忽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丟掉了中國文創產業的根;二是當前文創產業對文化的內涵挖掘不夠,往往關注能吸引眼球,可快速產生經濟效益的比較表面、淺顯的文化,而對中國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的精神重視不夠。
當前,我國文創產業的發展需要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創造更多具有中國文化特色魅力的文創產品。各省文創產業發展中都比較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如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立足傳統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具有民族文化內涵和浙江文化特色的創意產品。川菜非遺正好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著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是民眾飲食文化的精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川菜非遺中的菜點制作技藝、飲食民俗等具有文化附加值高,文化再創性強,文化接受度高的特點,與文創產業有天然的融合發展優勢,是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需要不斷挖掘、提煉。
文化創意旅游是以文化為核心,以創意為手段,以技術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創造多元的旅游產品載體,形成產業聯動效應,促進城市和區域經濟的文化創意化轉型的一種旅游產業[3]。文化創意旅游的主要特征是挖掘、提煉、復制、創新文化,形成更多具有當代經濟和社會價值的文化產品,滿足民眾文化旅游消費需求,提升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川菜非遺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散發著精彩的文化魅力,是文化創意旅游的重要資源,能夠引起民眾文化旅游的極大興趣,非常適合與文化創意旅游融合發展。
川菜非遺與文化創意旅游融合方式多樣。一是可開發、設計川菜非遺文化旅游精品路線。整合川菜非遺地區資源優勢,結合地方旅游品牌,合理打造特色鮮明、類型豐富、快捷方便的文化旅游路線。例如:成都可推出川菜經典非遺美食文化旅游區,游客在品嘗鐘水餃、賴湯圓、夫妻肺片、懷遠三絕、郫縣豆瓣等非遺美食的同時,體驗非遺美食文化。樂山市可與樂山大佛景區旅游結合,推出蹺腳牛肉、樂山豆腐腦、橋牌豆腐乳等非遺文化旅游線路。自貢市可以鹽幫菜為中心打造富順豆花、水煮牛肉、牛佛烘肘、耙泥鰍等非遺美食旅游線路。二是大力開發非遺民俗文化旅游。川菜非遺民俗數量眾多,各放異彩,對外地游客有極強的吸引力,文化旅游綜合效益突出。各地可圍繞當地特色民俗節慶,進一步挖掘川菜非遺文化,充分發揮創意,增加川菜非遺民俗的趣味性、體驗性和文化色彩,設計更多川菜非遺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打造川菜非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例如:涼山州的彝族年、西昌的火把節、北川的羌年、成都的壩壩宴、川南請春酒等非遺民俗如今都已發展成為當地文化旅游的精品。
文化會展業是文創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特色鮮明、文化產品豐富,舉辦形式多樣,傳播范圍廣等優勢,近年來,發展迅速,廣為民眾所接受。川菜非遺可與文化會展業融合發展,借助文化會展產業優勢,推動川菜非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
一是建立川菜非遺博覽園。有條件的地區可利用當地川菜非遺特色資源優勢,建立川菜非遺特色博覽園。不斷完善博覽園的功能,將其建成集川菜非遺技藝展示、體驗,川菜非遺產品展銷、品鑒及非遺保護與傳承于一體的綜合博覽園。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有:江油市建成了中國醬文化博覽園,已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自貢市建成了中國鹽文化博覽園,同時修建了自貢鹽文化主題公園;閬中市建成了保寧醋文化博覽園;眉山市建成了中國泡菜博物館等,在拉動文創產業發展的同時,很好地傳承、保護了川菜非遺。
二是舉辦大型川菜非遺文化節。既可依托綜合類非遺文化節開辟川菜非遺專場,也可以專門舉辦特色川菜非遺文化節,創新舉辦形式,豐富活動內容,突出川菜非遺文化內涵,設計、創造非遺特色文化產品,推動川菜非遺與會展深入融合。例如:2019年10月,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舉辦,專門設立了非遺美食分會場,吸引了大批民眾前來觀賞、品鑒;眉山市已連續舉辦十屆中國泡菜博覽會,很好地宣傳了眉山泡菜非遺項目;江油中壩已連續舉辦四屆中國醬文化節,活動內容多樣,有中壩醬油“開壇儀式”“千人吃醬油拌飯”大賽、“喝醬油、喝醋”比賽等,有效促進了中壩醬油非遺的保護,拉動了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現代傳媒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主力軍。近年來,挖掘、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傳媒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川菜非遺文化內涵豐富、文化色彩濃厚、文化附加值高,可為現代傳媒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資源。
一是川菜非遺可與電影、電視、廣播、圖書出版業相融合,進一步提煉川菜非遺特色,制作川菜非遺專題紀錄片或者創作反映川菜非遺的電影、歌曲、書籍、期刊等,滿足民眾對川菜非遺文化消費的需求。例如:2014年央視《鄉土》欄目錄制了國家級非遺先市醬油釀造文化專題片,反響強烈,很好地宣傳了先市醬油非遺。2020年,央視《記住鄉愁》欄目錄制了保寧醋文化專題片,展現了保寧醋精湛的非遺技藝。
二是川菜非遺可與自媒體相結合。由于川菜非遺文化特色鮮明,制作技藝精湛,觀賞性強,容易引起民眾的好奇心與興趣,與自媒體融合發展潛力巨大。川菜非遺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拍攝非遺短視頻等,不斷增加民眾點擊量,提高川菜非遺影響力,從而推動文創產業發展。例如:網絡紅人李子柒,拍攝了眾多宣傳川菜文化的短視頻,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單集點擊量過億,形成了強大的網絡效應。川菜非遺宣傳可借鑒李子柒的成功模式,拍攝精品的川菜非遺短視頻,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現代社會隨著互聯網的推廣與普及,文創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川菜非遺可以借助、利用互聯網強大的傳播優勢,來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實現川菜非遺適度開發與創新傳承。
一是可建立川菜非遺數字博物館。傳統的博物館無法避免收藏的有限性以及各類保存問題,文化創意視角下則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項目進行創意保護。在數字博物館中,包括錄像、錄音、拍照等各類技術手段被應用于此,數字化存儲之后以多維立體的新型多媒體手段加以呈現,甚至以仿真的技術重現傳統技藝操作過程,在虛擬中呈現非遺最初的表現形態和過程[4]。將川菜非遺實物數字化、信息化,民眾足不出戶就能非常便捷、全面地了解川菜非遺的相關信息,在提高川菜非遺關注度的同時,創新了川菜非遺保護的方式。當前,與川菜非遺相關的數字博物館主要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館,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以及四川各地非遺網站設有川菜非遺的展覽,但至今尚無建立專門的川菜非遺數字博物館,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努力。
二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平臺,加快川菜非遺創新傳承。川菜非遺要想不斷傳承發展,做到薪火相傳,需要進行適度開發,充分發揮其“造血”功能,賦予非遺產品更多經濟和社會價值。川菜非遺可與互聯網各大網購平臺合作,舉辦川菜非遺產品網絡展銷活動,利用時下流行的直播帶貨方式,加大川菜非遺產品營銷力度,提高川菜非遺產品實用價值。如:2020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四川省舉辦了首屆非遺購物節,通過阿里、京東、拼多多、東家、快手、美團、蘇寧等10余家電商平臺進行非遺展銷,同時,設置了非遺美食活動專場,匯聚了全省100余位非遺傳承人、139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500余家非遺店鋪及相關企業、5000余款四川非遺特色產品共同參與非遺“云消費[5]。非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
川菜非遺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培養。當前,川菜非遺傳承人精通非遺技藝,但不了解文創知識,而文創人員專攻文創專業,但不熟悉川菜非遺內容,人才知識架構偏科嚴重,嚴重阻礙了川菜非遺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加快培養既懂非遺又會文創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川菜與文化教育培訓業結合更加緊密。要發揮高等院校,特別職業技術院校的力量,加快對廚師等技術人才和管理、服務人才的培養,尤其要加強對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6]。四川旅游學院、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等川菜及文創相關高校加快合作,加大教育投入,開設相關專業,加快培養川菜非遺文創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川菜非遺保護單位可與文創產業公司加快合作,充分利用社會教育培訓資源,實施川菜非遺文創人才培養工程,制定培訓計劃,創新培訓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不斷壯大川菜非遺文創人才隊伍,在推動川菜非遺保護與創新傳承的同時,能有效帶動文創產業領域中教育培訓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