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斗斗
1.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系,廣東廣州 510006; 2.華南理工大學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006
TedQual Certification(旅游教育質量認證)為世界各國旅游教育院校設定了統一的質量認證體系,側重與旅游教育相關的理念、教學方法、領導力等多方面的評定,認證標準的具體內容包括雇主單位、學生培養質量及反饋、課程和教育體系、師資、行政管理。世界旅游組織官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我國共有17名高校、51個項目獲得TedQual旅游教育質量(見表1)。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共有12所高校獲得TedQual旅游教育質量,占全國通過認證學校數量三分之二以上。
表1 我國旅游高等教育TedQual國際認證情況
構建競爭開放的旅游高等教育體系[1],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流灣區的需要。國務院2019年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大力推進粵港澳三地的旅游資源區域共享,包括鼓勵內地與港澳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共同開拓旅游資源市場。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大灣區高水平市場的互聯互通,從信息、人才、技術等各方面進行要素創新[2]?;浉郯拇鬄硡^旅游高等教育協同發展,面向世界、融通中外,為區域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
香港、澳門地區旅游業發達,高等學府的旅游專業大多通過TedQual認證。珠三角地區已有5所高校通過認證。通過TedQual認證的旅游管理專業不僅可以成為世界旅游組織教育質量授權合作伙伴,還能與通過認證其他海外院校開展教育、學術、科研等多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粵港澳三地旅游高校聯合培養更多具備全球視野、擔負社會責任、秉持科學精神的優秀旅游人才,共同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將為國內高校旅游辦學提供示范和帶頭作用。
旅游高等教育是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發展的基石和智力保障?;浉郯拇鬄硡^整合資源和人才要素[3],發揮灣區內各地旅游教育比較優勢,秉承“融合、共享、創新、發展”原則,搭建旅游高等教育合作平臺,探索培養方案互通,積極開展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學生交流和短期訪學,有助于循序漸進擴大旅游高等教育開放,推動區域旅游教育創新系統的構建,整合旅游創新要素實現區域旅游教育協同創新發展。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和“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需突破障礙[4],以協同創新為引領,推進旅游管理高等教育體制創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實現創新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構筑休閑灣區、美麗灣區、人文灣區、健康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為旅游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浉郯拇鬄硡^旅游高等教育根據2018年中央文件對“新工科”“新文科”的建設要求,應攜手積極探索探索大數據、網絡安全、信息通訊、電子控制、軟件設計、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在旅游業服務場景的運用,進一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叉融合,推動高校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文學素養、家國情懷,培養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和適應旅游新業態發展的旅游人才。
通過TedQual認證的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應積極推動建設大灣區高等教育聯盟[5],共同打造旅游教育、科研產學研空間,商討優質課程的學分互認,教學資源、科研設施高效配置共享,推動高水平聯盟內更多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向世界一流水平發展。目前,香港理工大學、澳門旅游學院、中山大學于2018年共同組織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研究聯盟”。在推動旅游教學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旅游高校可借鑒國內外高校慕課聯盟,在共享互聯網平臺上開設粵港澳大灣區旅游高等教育課程共享專區,共享優秀的課程資源[6]。疫情特殊時期,跨校區交換生受到影響,可鼓勵三地旅游院校探索實施靈活的“云交換”學分制度。
粵港澳大灣區旅游高等教育的政產學研合作已經起步。2019年,澳門旅游學院與珠海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珠海市珠光集團于在澳門簽署框架協議,三方將在珠海建設“澳門旅游學院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教育合作中心”,建立三方合作溝通機制,推動珠海酒店、職業院校、高校等資源整合,打造集專業課程、實訓基地為一體的培養模式。同年,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教育培訓基地也已在澳門揭牌?;浉郯拇鬄硡^是旅游業和旅游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沃土。政產學研深度合作,將促進區域內旅游科研機構、旅游院校、旅游企業、旅游城市之間的知識流動與知識創新能力提升,進而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