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銀 袁明海 陳雨涵
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江西南昌 330022
近年來,我國旅游經濟發展迅猛,產業格局日漸清晰,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柱產業。但是,隨著大眾旅游的廣泛興起,我國旅游業出現了供需不平衡、市場秩序不規范等問題[1]。
“全域融合”是全域旅游發展的宗旨,由局限的旅游閉環改變為開放的“旅游+”發展方式,形成綜合新產能。
全域旅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建立客觀全面的創建指標體系,形成現實標準[2]。本文的評價指標系統由環境、社會、經濟和旅游支持四個子系統組成,形成要素層和指標層階梯式的結構。
1 指標數據標準化處理
本文采用熵值法算出各指標權重的具體數值,再根據已獲取的舟山群島評價指標實際數據計算出最優權重。
其標準化公式為:

2 權重的確定
假設全域旅游各個評價指標層的權重為,其中p表示指標層指標個數:

設各指標標準化后數值矩陣為X,指標數值為Xst,其中s為指標個數,t為綜合旅游目的地,m為年份,n為指標合計數;設評價指標權重矩陣為W,指標層指標在整個評價系統中的綜合權重為Wj[3]。
本文采取加權綜合指數來計算全域旅游綜合目的地評價指數,該指數模型為:

舟山群島是第一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城市,旨在對經濟產值增加和社會效應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將評價指標的標準化數據和權重代入上文綜合目的地評價指數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舟山群島要素層、系統層指標及綜合評價值
1 創建效果評價
根據前文全域旅游綜合目的地指數模型的評價值,下文將從五個方面對其創建效果進行分析。(1)區域交通系統穩定發展
2015-2017年舟山群島交通發展穩健,評價值逐漸增加。公共交通站點數不斷增加,滿足了游客數量的增長。為提高綜合交通運輸效率,籌備構建了橫縱交錯的鐵路運輸渠道,形成貫通的全面格局。
(2)旅游資源開發成效初顯
舟山群島作為我國第一大群島,共計擁有山海自然景、觀佛教文化景觀和海島漁俗景觀約為1000余處,是華東旅游市場資源豐富的地區。舟山環境質量評價值逐年增加,環境保護狀況較為理想,對于景區的規劃著有成效。
(3)“旅游+”產業融合協調發展
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是優化旅游經濟的重要方式,旅游業通過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形成新型旅游業態[4-5]。旅游業融合度評價數值有了明顯的提升,舟山“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穩健。
2 發展瓶頸分析
(1)公共服務體系創新,設施提供力不足
在全域旅游發展中,旅游公共服務占據關鍵地位。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未達到預期成效。五級旅游咨詢服務體系仍處于建設階段,還未全面覆蓋,旅游配套設施存在發展差距。
(2)交通負重不便利,區域通達程度低
實施“全域旅游”后舟山市公共交通站點數不斷增加,道路交通面積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游客量;旅游專線發展尚不完善。島嶼之間僅能通過輪船交通,缺乏穩定性;鐵路、航空發展相對滯后。
(3)季節性固有矛盾突出,資源開發缺乏創新
由于舟山海洋性特征,旅游發展呈季節分化趨勢,除旺季以外游客稀少[6]。大部分屬于低水平重復開發,島嶼衍生的服務功能基本定型,海島競爭力不足,島嶼開發兩極分化極其嚴重。
為進一步助推舟山群島全域旅游轉型,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推廣優化系統。統一海島旅游品牌,明晰城市定位,構建與城市形象相符合的旅游IP,充分挖掘品牌的潛在價值,通過舉辦主題文化活動,凸顯海島品牌特色。
(二)硬件保障優化系統。加強道路以及航線的建設,保證交通網絡全面覆蓋。建立涵蓋“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旅游基礎數據庫系統。
(三)資源整合優化系統。整合旅游資源,加強吸引物建設,依據海島旅游品牌,構筑獨特海島景觀。按照“一島一特色”的理念規劃旅游示范島,構筑城市休閑主線軸,做特海島度假圈和生態休閑圈,實現全域旅游的發展模式。
(四)軟件支持優化系統。推進“1+3+N”綜合治理,健全旅游管理體制、旅游市場綜合治理聯合督查機制和旅游市場違法犯罪行為處置機制。開展旅游專項整治活動,創建良好的旅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