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富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成都 611731
當前,人們對休閑旅游的需求不斷攀升,鄉村旅游作為一種獨特的休閑旅游形式,正在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歷史演化趨勢,借由支持各類游客群體基于鄉村環境內部參與旅游消費活動,直觀感受相對別致的生產實踐、生活實踐方式和鄉村風光,滿足了城市居民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1]。
所謂鄉村旅游就是要以鄉村生活環境作為基礎背景支撐條件,借由相對獨特的鄉村生活方式作為基本研究對象,整合觀光、休閑、度假和購物于一體的旅游形式。鄉村生活特征不僅是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也是其核心吸引力。同時也涉及到多個組成要素,包括農產品生產組成要素、特色農村餐飲組成要素、民間手工工藝組成要素、精品酒店組成要素、鄉村賓館組成要素、有機農業組成要素、生鮮電商組成要素、新媒體組成要素、非政府組織組成要素等。鄉村旅游是鄉村自然風格、鄉土風情和農耕文化的有機結合。既可以提高鄉村旅游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也有助于農民增收,經濟發展[2]。
中國國土資源要素幅員遼闊,不同地域具備著彼此差異極其顯著的風土人情表現特征。遵照基層農村在基本性地理環境表現特征層面的差異,以及在環境氣候特點表現狀態層面的差異,能夠充分支持滿足多樣化游客群體具體提出的旅游消費體驗需求。
群眾參與程度相對充分。各類游客群體可以基于對鄉村旅游活動的參與,真切感受農業生產實踐活動的具體推進過程,直觀深入領略感受來源于特定地域的民俗風情,享受難得的田園生活。且游客群體還能夠購置參與度很高的綠色產品及土特產,滿足健康需求。
民俗風情濃郁。我國傳統鄉村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底蘊極其深厚,客觀上引致鄉村旅游事業在具體運作發展過程中長期保持著較為旺盛的綜合活力。
發展的可持續性。目前,鄉村旅游正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其正在保持活力增強可持續性。
首先,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開展的管理工作過程內容覆蓋過細。政府管理干預行為應當具備精確定位,政府在職能履行過程中要保持及時性和恰當性。一些鄉村旅游項目的實施必須在政府的管理下,旅游當局過多地參與了鄉村地區的建設和運營,使得一些鄉村發展的獨立旅游特色項目不能優質順利推進。
其次,鄉村旅游市場監管不力。現存的絕大多數農家樂的經營者顯著缺乏基本法律意識。源于農家樂經營場所的設置操作環節較為簡單,資金成本要素投入數量相對較少,絕大多數農家樂經營者未能申請辦理執照。
第一,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弱。高端酒店產品形態、優質居家產品形態、特色農家樂產品形態、精品度假酒店產品形態、自駕游營地產品形態等產品形態數量相對短缺,目前擁有的旅游接待設施與服務設施在配備狀態層面相對落后,無法實現對高端游客群體的有效調動和吸引。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鄉村旅游業務的淡季時間階段,有數量眾多的游客接待點處在半停工狀態,無法支持滿足各類游客群體的正常化住宿服務需求[3]。
第二,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隨著旅游者消費類型從“購買商品”到“購買體驗”的轉變。具體表現:一是缺乏特色和低水平的服務,沒有規模化經營的基礎,缺乏高水平的特色文化內涵,難以進一步發展,影響企業的總體競爭力。二是旅游管理專業人員配備數量比例相對較低,流動性表現程度較強。三是旅游服務人員的身份構成多為本地居民,不具備旅游服務事業領域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個人綜合素質水平相對較差。
很多地區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不足,導致購物對旅游經濟貢獻不大,旅游產品缺乏特色。調查結果顯示,現有的鄉村旅游產品內容構成單調,可玩性低,無法支持滿足各類游客的基本消費需求[4]。
從多元治理的角度來看,政府部門從過去政府單一主體,逐漸向著公民、市場等多元主體治理公共事務加以轉變,充分調動每一個參與主體的積極主動性,對各類社會問題進行共同管理,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作為保障。第一,政府部門需要聯合市場主體,做好行業協會培育工作,有目的的引導居民積極的參與到鄉村旅游事業當中;第二,政府部門還需要統籌全局,避免對具體性事務的頻繁干預,更多是通過市場自由調配、公民自由參與等形式,激活其他參與主體提供支持,以便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將公共事務管理工作進行分配,由其他主體參與到管理中,從被動管理走向主動管理,通過有效的管理、規劃,實現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
隨著鄉村交通事業發展,已經打破了以往村莊交通瓶頸問題,鄉村旅游也逐漸呈現出明顯的區位優勢,很多具有潛力的鄉村旅游企業開始發力,也投入了大量資金,這反映出市場熱點和資本走向。當然,目前市場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趨同性,若政府相關部門不能進行介入指導,則會導致鄉村旅游業呈現出更明顯的同質化特點,影響鄉村旅游的競爭力。對此,更多的農村地區應抓住土地空間規劃修編的契機,開闊發展思路,找到鄉村旅游的發展定位,從頂層設計入手,統籌規劃,且需要明確鄉村旅游功能定位,提高相關資源的利用率,形成產業集群化的旅游格局。
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百年老店”為目標,引入市場開放性的思維,且注重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思維技術。保證設計的高端、前瞻,能夠和當期區域規劃緊密結合起來,落實相關要素配齊的思維。
二要堅持文化體驗的主題思路,對區域內新古村落加以開發,對現有城鎮做好升級改造工作。每個村莊不同主題,也需要具有不同的定位,避免形成同質化特點,對每一個村莊城鎮的文化底蘊深入挖掘,打造出具有文化歷史內涵的特色鄉村旅游內容。
一是構建智慧旅游網絡系統,開展智慧旅游服務之旅。目前智能旅游層面較淺,主要是二維碼景區介紹、電子解說屏等,這就需要農村旅游開發中,能夠和電信運營商合作,積極開展便民服務建設,能夠和省級旅游局信息服務平臺順利對接,打造出有效的農村旅游信息服務系統。
二是需要對現有接待結構、住宿結構進行改善,形成分散管理、獨立住宿的新局面,通過鄉鎮村為主體,成立居家養老設施合作社,由當地居民改造利用土地、居家結合當地文化發展特色,將居家養老設施、生態環境等民俗資源有機結合,統一宣傳,統一經營管理,以合作社為主[5]。
三是專業人才培養。隨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和新的商業模式和形式的快速發展,農村人能否跟上時代步伐,跟上鄉村旅游業振興契機,主要是人才隊伍問題,引入和培養人才至關重要。
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城市生活壓力劇增,城市居民對于鄉村旅游的迫切程度也在預期劇增,越來越多城市居民熱衷于鄉村旅游,也振興了鄉村經濟發展。通過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能夠滿足公民旅游休閑度假需求,同時推動農村經濟騰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