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靖
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全國旅游“停組團,關景區”,所有的旅游景區、度假區、主題公園、賓館、餐飲店等文化和旅游及相關行業集體摁下“暫停鍵”。新冠肺炎疫情對文化和旅游業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全方位的,不僅體現在成本的重壓和收入的減少上,對整個產業鏈也造成了不小的破壞。
經過市場漫長的冰封,商業的形式、組織的形態以及消費習慣都發生本質的變化。后疫情時代文化旅游企業營銷的顛覆與創新應運而生:一方面需要持續打好疫情防控這一戰,另一方面還要找到企業應對危機的解決方案。對于一些地區存在的文旅品牌定位不清晰、目標游客不準確的情況,利用這個契機進行旅游地文化挖掘、梳理資源、提煉賣點、品牌建立等品牌體系建設工作,將成為戰“疫”勝利結束時提前搶占市場的利器,也將為產業發展起到更長遠的正面作用[1]。
疫情對文化旅游企業的影響是深遠的,旅游企業因其受客觀環境影響大,直接面向消費者等特點使得旅游業最易受突發事件影響。限制出行、嚴控人口流動等措施,旅行社、酒店、交通等行業紛紛歇業,并不斷處理訂單退訂,損失慘重。文旅企業面臨著重新洗牌,優勝劣汰的過程,這無疑是給過熱的文旅產業發展帶來了當頭棒喝,同時也是各文旅企業脫胎換骨的機會,如何轉危為機,堅持到“戰疫”勝利的那一刻,這對整個行業接下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2020年春節期間旅游業徹底崩盤,整個2月份營業收入幾乎為零,參照2019年春節全國實現旅游收入5139億元推算,2020年春節黃金周全國旅游業綜合收入至少損失5000億元以上。雖然疫情結束后有小規模旅游反彈,但根據“非典”時期的經驗,第三產業要晚于第一、二產業,真正恢復正常狀態需要三個月到半年時間[2]。從宏觀數據上看,旅游業因此遭受的損失是非?!翱陀^”的,而且是可以預期的。文旅行業中所有類型的企業都遭受了較大影響,景區及酒店業受疫情影響尤為嚴重。
文旅企業不能正常營業,一方面收入驟減但還需支付固定的成本,另一方面面臨大量的退單,造成現金流吃緊。攜程網累計取消訂單數以百萬計,旅行社在疫情期間全部暫停營業,加之旅行社預付了大量訂金給航空公司、游輪公司、地接社還有酒店包房等,這些資金短時間內無法收回,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暫無利潤,又墊付大量預付金的情況,導致企業資金鏈風險,通過連鎖反應波及整個產業,部分中小企業會面臨歇業甚至倒閉的困境。
文旅行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面臨著人們出游時間不確定、出游動力不足、消費力不強等現實問題。消費者對疫情的恐慌心理可能會持續到疫后一段時間,預期可支配收入和經濟增長水平的下降,造成消費預期的改變。第一季度的收入損失已經無法挽回,而還在持續的疫情對消費者造成的心理恐慌,極有可能將影響更長期的旅游消費;基礎物價上升、醫療支出上升,加之疫情對中國居民對應急儲蓄的意識,最終都將助推全社會趨向保守的消費觀念[3]。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主要以現場消費服務為主的文旅行業受到巨大沖擊。過去,文旅產業鏈條上便已出現人流扎堆、產品同質化、設備老化、不重視服務體驗等問題。因此,就算沒有這次疫情的發生,隨著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消費需求的升級,現有的文旅項目已不能滿足消費需求,需要新的營銷手段來開發市場,推動產品升級。
后疫情期時代依然對無接觸需求要求嚴格,促使顧客消費習慣的改變。雖然文旅產業是一種臨場體驗型經濟模式。但是通過線上發展,消費者可以進行提前了解。并且,線上渠道有利于產品推廣,便于后期更好地進行線下體驗。線上“云經濟”,以科技技術手段連接消費場景,贏得用戶圍觀關注[4]。
首先,打造品牌要積極進行市場細分。文旅產業不斷在市場細分中分化,傳統項目的生存空間岌岌可危。面對存量市場,需要不斷進行下沉式挖掘,汲取新思維、利用新觀念、樹立新意識,采取新舉措,分化賽道,打造“分眾品牌”,開發出小、美、新、活、專、精、優、強的文旅產品和品牌;其次,堅持品質制勝。任何品牌的背后都以品質和消費者信賴為依托,文旅企業若要加強地域與情感維度的聯系,必須把質量作為生命線;再次,文旅企業加強IP打造,增加衍生品的開發和線上銷售,彌補疫情期間線下收入損失[5]。
游客越來越注重對精神的追求和個性顯現,旅游需求的方式和方法也隨之出現新的變革,旅游需求個性化日益突出,游客旅游消費要求互動交流和信息透明化;旅游者正從非專家型購買者向專家型購買者轉變,購買行為更加理性。休閑體驗成為需求和消費的主題,旅游需求越來越“高級”“深沉”化,有形價值提供給消費者的滿足感弱化,對精神滿足和自我發展的渴望與日俱增,旅游體驗需求也從追求感官體驗向追求精神、情感、智慧等深沉內涵化的綜合體驗轉變;旅游需求意識超前化,出現旅游者的旅游動向決定著旅游企業之后將推出的產品類型。
共享經濟是解決交易成本高、資源效率低、產品不對路、服務水平差等供給側問題的重要突破口。面對疫情危機,需要建立企業與企業命運共同體,對此,不僅要通過資源共享、員工共享實現互幫互助,同時也要尋找共同的熱點、痛點、難點,進而實現分享利益和價值。換言之,構建企業與企業命運共同體,意味著企業之間是共生關系,要實現員工共享、資源共享、榮辱與共,通過互相幫扶實現共享繁榮[6]。
對于旅游企業而言,雖然現在旅游組團業務是無法開展了,但客戶還在,尤其是幾大在線旅游平臺多年所積累下來的客戶群體基數巨大。只要客戶在,就有可為。同程國旅攜手咪店跨界合作,旅游顧問“升級”電商店主,在原有旅游產品銷售的基礎之上,增添更多品類,全面滿足用戶旅游+吃喝玩樂的需求。
文化旅游企業可以通過線上流量吸引粉絲,快速搭建線上圖文、短視頻、直播、VR虛擬旅游平臺的營銷戰略和人才部署,提升線上內容的原創力與傳播力。搶占“雙微一抖”的巨大流量池,推出圖文、短視頻類營銷內容。
針對疫情對文旅企業的影響,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出臺了各項扶持政策,企業應利用好各級各部門扶持政策,暢通投融資渠道,利用稅收優惠,解決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盤活現金流,節約成本,并利用優惠政策大力發展企業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創新旅游產品,盡快走出困局,迎來新的春天。
疫情對我國文旅產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既有顛覆又有創新,道路雖是曲折的,前途卻是光明的。疫情讓我們停下思考的腳步,注重新理念、新技術、新內容、新體驗、新業態、新場景、新活動等要素對文旅產業發展的影響,理性思考后疫情時代文旅產業的發展之路,尋找最優的解決途徑,促進文旅產業的進一步發展。